缓解医患关系:理性沟通很重要

2014-04-24 20:53王琦
共产党员·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扎针进针医患

王琦

近年来,医患关系持续恶化,暴力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就在前段时间,广东卫视知名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去打点滴,因为护士连扎四针才找准血管,他便发微博称“我也想拿刀砍人”。就连主持人都在微博中公开宣扬暴力,可见,现在的医患关系中,暴力倾向已经形成了某种惯性。

我是一名医院护士,我想说的是:医护不是神,不能做到事事完美,任何一个护士都不会希望被病人报以鄙视的眼神和斥责,仅为了自己的成就感也会希望次次“一针见血”。人体好比是非常精密复杂的仪器,就算是最初级的扎针也会因为气温、疾病、血管等原因出现偏差和意外,比如静脉窦的存在。

在临床工作中,我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况,不同的药物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肌内注射适用于不易吸收的药物,进针为1/2—2/3,过浅易产生硬结,而我在严格遵守要求的情况下为一位幼儿肌内注射时,孩子爷爷斥责我进针过深,大骂,说他孙子被扎疼了,并拒绝我的任何解释,这件事最后以我被批评而告终。事实上,如果我不按照要求进针,仅为了“孩子不疼”而进针过浅,影响的是孩子对药物的吸收效果。

暴力只能带来更多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当医生不再怜悯患者,而是充满戒备;当医生救治患者时还要瞻前顾后,那么势必会影响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和理性思考,最后受伤害的依然是病人。因此,理性沟通对缓解医患关系非常重要。

首先,理性沟通能使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很多时候,在医护人员眼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患者眼中就是大事,而这时,如果医护人员解释不到位就可能造成医患矛盾。所以,我们医护人员只有通过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态度、更好的沟通才能得到患者更多的理解。作为医护人员,要有爱心和耐心,对患者的各种疑问予以不厌其烦的解释,患者消除了顾虑,才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其次,从患者的角度来说,患者也应充分相信医护人员。如果患者在缺少信任的前提下托付生命,一个疑邻盗斧,另一个战战兢兢,永远无法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病人有选择医护人员的权利,但进行手术、扎针等医治行为时都可能出现意外,这是任何医护人员都无法保证的,“输液扎四针”在临床工作中完全有可能出现,就因此打骂医护人员,是相当不理智的行为。

有网友说,在国外,即使孩子被扎得大哭,若家人稍有不满,医护人员可请你闭嘴,医生做得不对可以投诉,若只是心疼,请别影响治疗。而在我国,很多人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干涉过多。来到医院的人心情都不好,但坏情绪决不应是暴力待医的理由,医院“踢猫效应”链条的终端只能是患者。

第三,在我国医疗体制尚未完善的当下,医患双方只有通过理性沟通,多些换位思考,才能走出医患关系的困境。我在工作中发现,老年患者往往能够正确对待医护人员的错误,就算被多次扎针也不会过分表达愤怒,有时还反过来安慰我们:“没事,你也不愿意这样。”面对这样的老人,我们往往会更加小心翼翼地工作,唯恐引起他们的不适;而年轻人却往往容忍度低,少有换位思考,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医护人员本应是受人尊重的职业,我出身于医生世家,我的母亲、外婆都是医生,她们都曾受人尊敬,而现在的我却没有感受到从医的骄傲与成就感。医院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让我们医护人员普遍都没有了安全感。有调查表明,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在中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

面对医患之间频发的暴力事件,我们医患双方都应该多些理性的沟通,或许,我们医护人员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们毕竟为此努力过。请患者相信我们!这是我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心声。

(作者系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护士)

□本栏编辑/张丽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扎针进针医患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体检经历
高校学生团队发明扎针机器人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