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机制研究

2014-04-25 03:01王丰超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机制企业

王丰超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0436)

构建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机制研究

王丰超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0436)

产学研合作是建设科技强国和提升产业科技水平的有力抓手;但是目前产学研合作存在激励机制缺乏、利益保障机制不足、价值取向差异、沟通机制不健全等发展瓶颈。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要从政策保障、文化理念调整、完善监督和利益共享机制、拓展融资渠道等方面创新机制,系统推进。

产学研合作 创新 机制

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一些共性问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努力促成其“无缝链接”[1],搭建一个涵盖基础研究直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较为完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将有助于实现研究成果的尽快产业化,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与行业的市场竞争力[2]。但如何形成有效的即良性运转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仍是当前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结合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飞公司”)开展民机研制产学研合作的实践,分析当前开展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推动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知识、人才、科研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则拥有管理水平高、市场渠道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3],通过产学研联合,可以融合它们各自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解决企业现实生产中需攻克的重大技术难题,强化科技人员培训[4]。

首先,产学研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的智力、知识、信息、人才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市场份额的拓宽。

例如,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核心力量,在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07年-2012年期间,高校从大型飞机立项到目前已进入工程化阶段,在参与论证、型号研制、预先研究和建设科研基地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其次,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地引导高校、科研院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5]。产学研合作不但引导高校科研单位现有成果的转化,提供科研资金支持,企业的需求导向也架起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桥梁,反过来也为高校科研单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几乎所有的大科学成就都是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成果[6]。

其三,产学研合作拉近了科研与市场的距离。强烈的成果转化和实现时间可预期效应也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新形势下的产学研合作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为依托”,三者的结合打通了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联接渠道,令技术研发技术从开始就瞄准市场,以需求来决定研究资源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6]。

再次,产学研合作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企业自主品牌运营能力的结构(如图1)中,研发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原本产、学、研分散的社会分工体系成为一个结合体,发挥出比单个体系更为强大的整体性功能[5]。

因此,构建产学研合作良性运作机制意义重大,“产学研合作创新已经成为推进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推手”[7]。以上飞公司为例,通过航研所搭建桥梁,与生产车间和高校形成“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不但能快速解决生产中遇见的技术问题,服务型号技术攻关;同时,与车间生产实践的密切合作,通过一次次地满足产业科研生产需求,也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提高;并且,“三位一体联盟体”大大促进了承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和解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2 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激励政策,企业、高校等相关主体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各参与方都从中获益,对推动科技创新和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脱胎于过去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架构和习惯,我们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模式还不是很成熟[8],进步较慢,面临不少发展瓶颈。

2.1 产学研合作缺乏利益保障机制

利益分配问题通常是产学研结合的核心问题之一。产学研合作多方在利益保障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和利润分配难以协调,当各合作方无法做到共同投入资金、人力和设备等资源情况下,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等合作就无法长期坚持。

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保障缺乏直接造成各合作方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的风险补偿机制,缺乏相应的法规来约束和保障合作各方付出的前期劳动,这直接导致合作各方在利益驱使下的便合作边观察的现象,进而导致精力和资源投入不足,进而导致项目立项失败、研制攻关夭折、人员调整等等。目前多数合作靠的是对合作人员个人做人的信任,通常是边合作边谈利益,或合作成功再谈利益。几次合作下来如果努力和劳动得不到合适的回馈,下次就不再合作了。

2.2 合作双方目标、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产学研对接难度大

由于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属性不同,“内在属性的本质区别使得它们在合作目标以及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9]。高校科研机构多以学术成果、发表论文为导向,这种研究往往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10]。而企业需求则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导向[11],研究开发的经济效益追求目标明确,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研究兴趣不大。合作各方目标的不一致、价值取向的差异以及创新供给与需求对接的不畅,易导致双方缺乏进行深度合作、长期持续的技术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不能形成互动双赢,最终导致产学研合作陷入困境。

例如,各高校科研现状和组织模式与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主制造商-供应商” 模式运作要求有差距,各高校分散化的课题组组织模式,产业化成熟度低等特点,不能很好对接大型飞机专项的现实要求。科研合作往往仅限于“点点合作”(只着眼于某一项目),合作的持续性、系统性等方面存在缺憾。

2.3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

在管理体制上,产学研各方存在着条块分割情况,导致产学研结合内部的组织管理形式简单粗放,各合作点很少产生交集,信息流不能形成网状结构,导致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较差。

作为技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高校和企业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高校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难题。造成高校教师的技术专利,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技术创新不符合企业的产品实际需求,产学研合作真正实施困难[12]。例如,各高校参加大型飞机专项的意愿强烈,但是缺乏整体的组织策划和政策上协调;各高校整体科研对接、科研实力介绍和有组织的科研较弱,碍于商业秘密保护、组织信息报送制度壁垒等因素,高校科研单位及时了解研制现场技术需求较难。

2.4 评价体系不健全,研发合作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研究成果转化率低

传统的评价体系只体现“技术价值”,忽略了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以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定科技成果的“价值”,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合作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13]、科技成果不具有市场领先性、不具备工业化生产可行性。

同时,在转化动力不足、转化体系不完善、转化壁垒多等因素的阻碍下[14],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严重偏低,每年能成功转化的不足20%,成功推广的则更少。

2.5 合作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数量不足

科研资金是促成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缺乏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一大障碍。对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是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对技术风险大的项目,更是如此。资金投入额度小,参研各方的积极性就会打折扣。融资渠道主要靠国拨经费、企业自主投入经费的现状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机会少的主要原因。

例如,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运行经费投入不足,一是现有创新基金单项目支持额度小,经费总额小,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小,不利于重大项目科技攻关。二是工程中心支持流动科研人员交流合作、维持校企合作中心运转等运行经费紧张,装配和先进制造实验室试验设备缺口还较大。

图1 企业自主品牌运营能力的结构

图2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3 构建产学研合作良性运转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目前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抓手,利国利民,“利企利校”。促进产学研合作首先合作方要有源动力,政府要营造有力的鼓励氛围和制度环境,合作效果要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经济上要使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群体形成良性示范效应。综合多种因素,形成全社会的产学研合作良性运作机制,由拉动、引领、促进变为合作方的自觉行动。

3.1 进一步完善激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体系

鼓励产学研合作是一件系统工程,宏观政策环境是工程的根基。基于过去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制度设计,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拥有的高技术人才并不占多数,相反高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在资源和收入分配、社会地位、文化等方面向企业倾斜,引导“学、研”资源向企业集聚。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如激励科技进步、科技规划、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等,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提供经费、税收、融资、就业、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比如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项目、人才计划项目等的遴选上,优先考虑产学研结合体申报组织形态,充分考虑创新资源与经济需求的有效衔接。在民机研制方面,合作各方的激励、利益保障、资源分配、供给需求对接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健全政策环境。

3.2 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形成官产学研闭环技术创新链条

官产学研,新加的“官”字,主要是指“政府”,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能够加强引导和协调,运用计划手段、经济手段、制定技术政策、调整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15],为产学研结合营造政策环境。如下图2所示的官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基于市场经济条件,结合政府政策做支持,达到“行政链”、“生产链”、“技术-科学链”“三股链条顺畅转动、螺旋上升”[13]。

3.3 建立和完善合作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搭建技术集成、人员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各类有效的合作平台[6],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并且,鼓励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研发基地的开放合作,建立健全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15]。比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手段[8],建立产学研合作服务信息平台,集聚全社会的产学研等优势资源[13];开展联合多方攻关,推进人才、技术、信息等的双向流动,开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或者共建研究院等,促进各方人才、技术、信息的交流和融合[16]。

联合攻关是可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力量,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产业化重大项目为牵引,聚焦突破关键技术,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集中对特定科技项目进行技术突破的有效模式。促进了以创新链、产业链和产业功能区域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对解决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意义重大[15]。比如,上飞公司与依托单位、供应商开展联合工程队,集中解决制造类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对C919项目研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3.4 完善监督及绩效考核机制、利益共享分配机制、风险共担机制

要建立明确的绩效考评契约机制、风险共担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制度保障,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完善监督及绩效考核机制,要重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过程跟踪和绩效评估工作,重视开展前期分析、中期跟踪和后期评估。在科研项目验收、科研奖励和知识产权分配等方面,对参与各方于项目开展前有一个明确的约定。探索建立将“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应用与转化”与企业负责人、骨干科技人员等相关参与个人的激励密切联系的机制。

完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方式。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与约束机制,可以探索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配与约束机制。定性上,合作各方事前要约定大致经费使用比例区间,给合作各方明确的心理预期;定量上,在合作项目各要素很清晰、合同签订时,要以文字形式签订各方资金分配数额及任务分割。同时,在知识产权归属、技术实物成果归属等要素上,也要以书面或口头事前约定。

完善风险共担机制,设立产学研风险投资基金,确定高校、科研院共同承担风险责任[17]。彻底改变部分高校、科研单位不见到经费(或项目立项确有把握)不愿意接手科研任务的局面。

3.5 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首先,要加大企业投入,鼓励企业增加在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上的投入,确立企业在产学研多元投资体系中的主导性。企业是最大获利者,理应在经费投入上更有积极性(其他各方仅为参与者)。其次,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引导风险投资,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投向产学研合作联合体项目的激励办法。最后,政府应建立“产学研合作投资专项基金”,形成“政策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12]。

4 结语

在我国目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各行业快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简捷、有效的途径,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器。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的建立面临发展瓶颈问题较多,既有体制原因,如产学研各主体隶属不同的行业;又有政策原因,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还有历史原因,知识产权、沟通机制等不少问题属于发展中遇见的新问题。开拓产学研合作新局面要从政策保障、文化理念调整、完善监督和利益共享机制、建设产业技术联盟、拓展融资渠道等方面创新机制,既要坚持系统观,分清共性和个性问题,又要突出重点,系统推进。

[1]李炳安.产学研合作的英国教学公司模式及其借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

[2]赵庆章.解读化纤行业发展中的产学研合作[J].纺织导报,2012 (01).

[3]邹德玲.浙江省产学研技术联盟模式选择研究[J].2012(02).

[4]孙寒江,庞学锋,于晓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走好产学研创新之路[J].济南纺织化纤科技,2002(01).

[5]庄汉文,姚英.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推进西部大开发[J].经济师, 2012(02).

[6]王梦瑶.浅谈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经管空间, 2012(02).

[7]王锐,武玉彬.优化资源整合助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2(01).

[8]张秋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金属世界,2012 (01).

[9]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郝庆菊,江长胜.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探讨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720-1723.

[11]容和平,李丹.太原市依靠产学研创新体系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197).

[12]邵力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5):183-184.

[13]陈至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创我国产学研合作新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2(01).

[14]韩羽,李俊.搭建资源整合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J].中国科技产业,2012(01).

[15]肖桂华.产学研合作文化创新经济转型[C].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年会,2012.02.

[16]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2,2(2).

Th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s a powerful starting point to build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construct technological power. But currentl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ng cooperation exist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such as incentive mechanism lacking, the interests of guarantee mechanism insufficient, value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un-perfect. To develop a new phas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ing cooper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 of civil aircraft, it needs to promote the aspects of innovative mechanisms from policy guarantees, culture concept adjustment, supervision and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s improvement, union of industry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and financing channels expanding.

Th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Mechanisms

王丰超,1969年5月生,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研所副所长,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及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CSSCI等刊物论文20余篇,曾获明治乳业科技奖,研究方向:工业工程、科技管理。

猜你喜欢
产学研机制企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