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的烧成研究

2014-05-12 06:00刘红生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5期
关键词:炉窑成品率窑内

刘红生

前 言

炉钧,是指二十世纪初期钧瓷复苏时期诞生的钧瓷制品,因采用风箱小窑炉烧制而得名。风箱小窑炉又称“鸡窝窑”,在清末民初这个钧瓷艺术处于低谷的特殊历史时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炉钧的发展背景

清末以来,直至建国,由于战乱频繁,禹州的钧瓷生产几近停滞,包括“炉钧”在内的多种钧瓷烧制工艺,也近乎断绝。另外,由于“炉型窑”成品率低,不适合建国后所需求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炉型窑”渐渐的退出钧瓷的生产舞台,只有在个别窑口还进行的零星的实验性创作。2012年秋,新型钧瓷窑炉在河南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建成,笔者经过近一个月8窑次的釉烧试验改进,于9月下旬完成了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烧成制度的编制,烧制出了风格明显、窑变独特的“炉钧”作品。

至此,有着百余年“十窑九不成”的炉钧烧成历史画上了句号。现将“炉窑”结构原理及“炉钧”的烧成制度整理,希望能对钧瓷烧成工艺的改新研究有所启迪。

传统炉窑的特点

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钧瓷在清中期之后断烧。至清朝末年,中国收藏界对钧瓷的追捧再度升温,古玩商人在求购钧瓷而不得的情况下,转而购买钧瓷残片而牟利。“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室无钧,不可夸富”等流传于禹州境内的民谣,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禹州神垕瓷区的陶瓷工匠们开始了恢复钧瓷生产的尝试。于是,钧瓷炉窑(图1)应运而生。

炉窑是钧瓷复苏时期专用窑炉,体积不大、结构简单、建造容易,烧成投资小,速度快。炉窑外观高约一米、长度约八十厘米,炉腔直径50厘米左右,深度2尺许,下有炉条、炉条下有渣灰洞。右侧有风道连接风箱,炉腔上方有盖,后方有排烟孔道。烧制时先在炉条上放一层易燃的柴草,在柴草上铺一层10厘米厚的炭(即未燃尽的煤渣)用木棍捣平捣实,然后在上面放上装好胎坯的匣钵,在匣钵周围填满炭块,边填边用棍捣实。炭的虚实要有度,不可太虚,亦不可太实。太虚燃烧快,会因达不到温度而生烧;太实则易导致温度过高而烧残。匣钵上盖与炉腔上沿有10厘米左右的距离,炭填至与炉腔口平,从炉条下点火,用风箱强力通风,待炉腔上方出现火苗时,盖上炉盖,进行烧制。炉窑系一次添加燃料烧成,一次只能烧一件瓷器。每次烧制大约需要4——6个小时。炉窑烧制时只能用肉眼观看火苗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而升温速度也只能靠通风大小来掌握。操作难度大,成品率极低。炉窑制品完整者十分少见,大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且由于当时人们对CO气氛在窑变呈色中所起的作用还缺少了解,所以从恢复起,釉色一直在天青、月白类单色间徘徊,没有大的突破。

清代窑炉是时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社会背景和烙印。

传统炉窑所用燃料

图4 装 窑

图5 装 窑

钧瓷恢复时期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禹州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清政府灭亡之后,军阀割据,兵匪为患、水旱蝗灾频发,使禹州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恢复钧瓷的陶瓷工匠,根本没有用大窑烧制钧瓷的财力,故只能用小窑炉试烧。窑炉又称“炭窑”,但炭也不是用木材或煤制成的“炭”,而是日用瓷窑生产时没燃尽的煤渣,色泛蓝,当地人称为“蓝炭”。也就是说工匠们当时已经买不起煤之类的燃料,只能用捡来的煤渣烧制钧瓷。至于煤渣烟少,升温快,适宜于炉窑作燃料,则纯粹是一种巧合。

清代炉窑以简陋、便捷的生产方式,复燃并延续了钧瓷艺术的星星之火。

图6 烧 窑

图7 烧还原焰

图8 观察温度

新型炉窑的研发背景

钧瓷窑炉虽然操作技术性强,成品率低,但炉窑钧瓷制品作为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特色的艺术品种,一直被收藏界人士所钟爱,有着不小的消费群体。所以,炉窑钧瓷生产一直都在持续着。为了解决烧制不易、成品率低等困扰炉窑钧瓷健康发展的问题,钧瓷界的技术工作者一直在烧成制度、燃料等方面做着研究探索,以图在制作工艺和作品的艺术品位上有所突破,但均收效甚微。

星航钧瓷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对传统炉窑的烧成制度也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效果亦不甚理想。2012年初,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与传统窑炉结构迥然有别的新型炉窑图纸,开始了新一轮钧瓷炉窑的改新尝试。

新型窑炉的基本构成

新型炉窑的外部特征与传统炉窑差别不大,呈长方形。(图2)长102厘米、宽95厘米、高149厘米,顶部中间稍微隆起。由窑室、火焰通道、隔焰板、火网、火口、窑门、烟囱、通风孔组成。

窑室,位于火网上方,长37厘米,宽39厘米、高58厘米,容积约0.8立方米。是一个除窑门外,其余五方由5块耐高温的碳化硅隔焰板组成的方形立体空间。

隔焰板,4厘米厚的碳化硅板,即窑室璧。

火焰通道,烧成时火焰热量流动最后通向烟囱的通道,即窑室与窑壁间的中空部分。

火网,即火膛,位于窑室下方,面积40厘米×50厘米,底部至顶部(窑室底部)高45厘米。是燃料的燃烧室。

火口,添加燃料的开口,位于火网前方,高44厘米,宽27厘米。

灰坑,位于火网下方,顶部与火网底部用炉条隔离,是储存燃料余烬的地方,也是强力通风的地方,一侧有孔,与通风孔相连。

窑门,位于窑室一侧,与火网呈直角相对,是装窑出窑的通道。高44厘米,宽27厘米,长方形,由轻型耐火砖和耐火棉制成,装出窑时开启,烧制时关闭密封。

通风孔,位于窑炉底部一侧,与灰坑相通,供强力通风之用,外口连接电动小型鼓风机或木制风箱。

烟囱,位于窑炉一侧,与窑门相对,底部面积60厘米×60厘米,顶部面积45厘米×45厘米,中空,高5米,120厘米高处有孔与窑内火焰通道相连,是排除窑内剩余热量及燃烧烟尘 的出口。在距地面130厘米处设有闸板,用来调节窑内的CO气氛。于半腰处加设消烟除尘设施,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图9 开 窑

烧成升温曲线图如下:

新型窑炉结构与传统窑炉的不同

从结构上看,与传统窑炉相比,新型窑炉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改升焰结构为隔焰结构。

2、将窑室与火网分离。

3、改一次添加燃料为多次添加燃料。

4、烧成中去掉了匣钵。

5、烟囱上设置闸板,可以灵活调节窑内CO气氛浓度。

6、增加消烟除尘设施,将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消除在萌芽时期。

7、改每窑次只烧一件为每窑次烧制多件。8、改依靠观看火焰颜色预测窑温为用高温计测试窑温。

9、改只用炭烧为烧炭、煤均可,增加了燃料种类。

新型炉窑的烧成制度

新型炉窑的烧成时间大约在4小时左右,分预热期、氧化期、还原期、冷却期(此时期在停火之后,所以时间一般不计算在烧成时间内)四个阶段。

预热期,从点火起,小火烘烤,不用强力通风,利用灰坑口自然通风,大约烧至30分钟左右,温度可升至200°左右,此阶段主要排除坯胎中残存的水分,不可升温过急,避免胎体炸裂。

氧化期,此阶段要将干燥的器物釉面熔融流动,需要大量氧气助燃提升窑温,所以在此时期要封闭灰坑口,开动鼓风机强力通风,要根据升温情况开放闸板,增加投放燃料的次数频率,要注意不要让窑温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保证窑温平稳上升,此阶段需要90分钟左右,窑内温度可上升至1050°左右。

还原期,此阶段是器物釉面融化、坯胎烧结的关键时期。因为窑变效果的呈现需要一定浓度的CO气氛,所以要适时调整闸板的开放程度,将氧化焰烧制转变为还原焰烧制。在这个时段,可根据需要,采取一次转火还原或多次转火还原。此时期大约需要120分钟。

冷却期,窑内温度升至1280°时,器物坯胎烧结,釉面完全融化,就要适时住火。住火后让窑炉自然冷却,待窑内温度与外界温度基本一致时才可开窑,时间大约需要24小时左右。

新型炉窑烧炭、烧煤均可,烧炭需50公斤左右,烧煤需要100公斤左右。如果用煤做燃料,在烧制过程中要及时启动消烟除尘设施,消除煤燃烧时产生的烟尘。

新型炉窑烧成效果

新型炉窑的窑变效果比较理想。以2012年9月16日所烧窑次为例;本窑次入窑6件作品,用碳化硅板将窑室隔成了二层,下层装一件直径27厘米、高14厘米的牛头洗;上层装花器2件,高22厘米,直径19厘米,另装祥云小碗3件。9时整点火烧制,到下午13:04住火,用时4个小时零4分钟,烧炭48公斤。冷却26个小时后,于17日下午3时开窑。上层花器有一件出现釉泡,下层有一件过烧流釉粘足,其余完整,成品率达66.67%。窑变釉色质朴自然,古色古香,有着浓郁的传统炉窑制品的风格神韵。(图10、图11)

图10 花 器

结 论

钧瓷,是靠窑变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其中,窑炉结构及烧成制度对窑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相比其它瓷种,钧瓷的窑炉更为重要的原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曾说:“窑为瓷之母”,说的就是这一个道理。所以,对于炉窑的改进和新的烧成制度的整理,对于钧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新型钧瓷窑炉基本解决了传统炉窑烧成难度大,窑温无法控制,窑室空间利用率低、成品率低的弊端,同时又保留了其烧成时间短、方便快捷、作品格调独特的优良性能。为陶瓷艺术家提供了有利的烧成条件,非常适合多件作品烧成,为炉窑钧瓷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瓷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苗锡锦编《钧瓷志》(河南出版社1999年版)

[2] 任星航著《钧艺千秋》(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年版)

图11 祥云碗

猜你喜欢
炉窑成品率窑内
回转窑密封装置的优化改进
有色金属行业炉窑工业绿色发展报告
有色金属行业炉窑工业绿色发展报告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精益六西格玛在改善药品生产流程中的应用
薏苡仁多糖咀嚼片直接压片法辅料配比的工艺研究
PCM参数在圆片制造中的影响
分析辊道窑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浅谈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对窑速的控制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