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在家就可以上的8堂课(下)

2014-05-14 03:04俞燕龚思莹
为了孩子(3~7岁) 2014年5期
关键词:自律妈妈孩子

俞燕+龚思莹

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表现出来,但却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不可视其学问高下,而是要看他的真实品格。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需借助任何手段。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被美国前总统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正如我们在上一期的文章里说的,品格不是单靠个人意志就可以自然获得的,而是必须通过教育、实践、培养,才能成为根深蒂固的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比起智商上的教育,品格的塑成一定是更重要、更迫切的事情,“人品是第一竞争力”,在孩子蒙昧之初,若能得到好的品格指引,获取好的品格教育,会帮助孩子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得坚实而坦然,走得高尚而从容。

上一期文章我们谈到了“勤劳”、“诚信”、“礼貌”和“勇敢”4个对于孩子来说特别基础、也是特别重要的品格,这期我们和大家继续分享“自信”、“负责”、“自律”和“乐观”这些能帮助孩子获取完美人生的必不可少的品格,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在日常细节中,在我们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给予孩子必要的品格教育……

自信

自尊自信是我们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能力。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信最基本的开始。

·“自信”典范——毛遂、小泽征尔和李四光的故事

毛遂自荐

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当时国力最强大的秦国军队包围了,危在旦夕。

赵王想派人去楚国,联合楚国一起对抗秦国。这个任务就交到了平原君手上。

平原君打算挑选20个有勇有谋的门客和他一起前往楚国,但挑来挑去,只挑出了19个人。这时候,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求见平原君,说他自己有这个能力帮助平原君完成赵王交托的任务。

平原君很犹豫,毛遂已经在他府上待了3年了,并未显示出特别杰出的才能。

于是,平原君对毛遂说:“一个人如果有才能,一定会像装在袋子里的锥子露出它的尖头一样显露出来,我如何能相信你有能力帮助我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

毛遂回答:“我没有像锥子露出尖头一样显露我的才能,是因为我没机会被收入袋子里,如果被收入袋子里,我一定会脱颖而出的!”

毛遂的自信打动了平原君,之后正是因为有了毛遂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和出众的口才,说服楚王出兵秦国,解救了千千万万的赵国百姓。

“一定是乐谱错了!”

小泽征尔是世界闻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成名之前,他有一次参加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最后进入了决赛,决赛的过程中,他要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但他敏锐地发现了乐谱中有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但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们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小泽征尔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思考再三,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最后他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获胜。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为自己的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我就不信!”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我国地质力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人。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认为外国地质学家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凭什么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而根据他的研究,他判断中国必然存在第四纪冰川,于是除了继续潜心研究外,他还亲自到河北太行山东麓、长江中下游的庐山、九华山、天目山、黄山等地进行地质考察,用大量实证无可辩驳地论证了我们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

20世纪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国西部打井找油,结果毫无所获。于是西方地质学家们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美孚的失败不能断定中国地下无油。他说:“我就不信!油,难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这种强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开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运用地质沉降理论,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和江汉油田,还预见西北也有石油,之后开发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

·自信,从生活能力的掌握开始

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父母祖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儿,孩子们只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看上去是对孩子好,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一个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的人,在今后的社会生存模式里也很难自信地担起自己的责任。

现在社会上并不少见的“啃老族”,最开始的起因往往都是因为父母一贯的包办代替,习惯成自然,没有建立起自己动手做事的自信和能力,惰性无限滋长,从基本生活能力的“无能”一点点影响到其他方面,学习、工作、社交能力等等。

3岁左右正是孩子很有欲望学习和模仿大人的行为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还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自信的心理基础和基本动力。

·让孩子在家里担当“重要角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国外的父母会有意识地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浇花、整理玩具、倒垃圾等,等孩子再大一点,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建设家庭的计划,甚至还会和孩子商讨家庭财政安排等。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在家庭中担当重要角色,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大有帮助。

我们不妨也可以参照国外父母的做法,在家里也安排孩子做一些不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除了家务劳动,还可以“放权”给孩子。有一个妈妈给孩子制作了一张“工作牌”,上面的“职务”是“小管家”,每个周末孩子要负责观察家里有哪些家务需要做,还要分配具体谁做什么家务,她的孩子今年上大班,特别自信,特别落落大方,而且很有组织能力。

Tips: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9~24个月:自己扔尿布;

2~3岁:扔垃圾,整理玩具;

3~4岁:自己刷牙,浇花,喂宠物;

4~5岁:铺床,摆餐具;

5~6岁:擦桌子,收拾房间;

6~7岁:洗碗盘,独立打扫房间;

7~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卫生间,使用洗衣机;

13岁以上:换灯泡,擦玻璃,清理冰箱、炉台和烤箱,做饭,修理草坪……

·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接纳和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己,是一个人有没有自信心的关键因素,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要接纳和正视必然存在的“不足之处”。

如果孩子不够自信,父母要寻找机会把孩子身上的优点“着重”指出并给予孩子呈现的机会。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短时情绪”,如果父母能抓住孩子某一个阶段、某个时刻呈现出的进步和优点,并给与鼓励和赞扬,会帮助孩子强化“短时情绪”,让这种情绪在孩子的心里留存下来,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

对于不够自信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接纳和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如果一味自卑,只看到缺点,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也会有自己很不擅长的事情,这是很自然的,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已经值得表扬,如果能让孩子认识到“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直在努力,我会尽力做到最好”,能够看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将自信完全变成一件与他人无关、只关乎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一定能成一个自信、坚强、优秀的人。

责任

有的孩子一做错首先想到的就是别人的问题,把过错推得一干二净,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的孩子遇到一丁点问题就要寻求帮助,自己一点都不愿意动脑动手……爱抱怨的孩子,懒惰的孩子,互相推诿的孩子,孩子们的责任感哪儿去了?

·“负责”典范——大禹和里根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怕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好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大禹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举荐大禹为自己的继承人,最后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大禹。

12.5美元的赔款

有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他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很愤怒地冲出来,别的孩子一哄而散,这个男孩却留了下来,勇敢地承认是自己的责任。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这12.5美元对一个11岁的男孩来说可谓是天文数字,当时的12.5美元足够买下125只生蛋的母鸡了。

男孩没办法,回家把自己闯的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父亲见他懊悔不已的样子,就拿出了12.5美元,但对他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地还给我。”

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笔天文数字的“巨款”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回忆起自己这件童年往事的时候还说:“父亲让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

·被赋予责任,才能激发责任感

如果你抱怨孩子欠缺责任感,得先明确孩子知道自己要负什么样的责任,要让孩子明确哪些事情是他们必须承担起责任、并需要负责到底的。责任感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很难让年幼的孩子理解,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把这个抽象的词汇落实成实际的要求和行动,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责任、“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也是责任,再付诸具体行为,比如妈妈做饭的时候帮妈妈剥剥蒜、吃饭前帮忙摆碗筷、帮爷爷奶奶倒杯水喝等等,也不妨让孩子试着照顾一下小动物、比他小的弟弟妹妹或者陪伴爷爷奶奶等,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一味低估孩子的力量,被赋予责任,才能激发责任感。

·孩子责任感的缺失,缘于父母的“过度保护”

很多父母唯恐对孩子管得不够多、管得不够细,样样帮忙,事事包办,所有的事情都帮孩子准备得妥妥当当,孩子根本不用劳心劳力。被这样“过度保护”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自然很强,相应地,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就会很弱,那如何要求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勇气、有责任感的人呢?

一定要让孩子少些依赖,多给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担当、自己承受的机会,责任感不会在温室里产生,一定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一点点形成。

·从“荣誉感”到“责任感”,在于鼓励和坚持

孩子总有小小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会驱使他开始做让父母师长称赞的事情,如何让孩子的这种荣誉感进一步深化成责任感呢?显然,光是靠说教或者权威强迫肯定是行不通的,哪怕是出于荣誉感,孩子的兴趣也很难持久,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用鼓励的方法帮孩子强化良好的行为:

有一个妈妈在听到孩子主动提出要下楼取牛奶的时候,她特别开心,大大地表扬了孩子的这个行为,虽然其实她也很担心孩子蹦蹦跳跳不当心摔碎了牛奶瓶,甚至弄伤了自己,这个妈妈还是放手让孩子独立下楼去取牛奶了。但一次两次之后,孩子很快就烦了,妈妈觉察到了孩子因为失去兴趣很想放弃这份职责,她赶紧表扬孩子,每次都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孩子的这个行为,还假装有意无意地在孩子在场的时候对邻居“炫耀”自己家孩子“很能干”“都可以帮全家人取牛奶”,慢慢地,孩子出于兴趣或者荣誉感的行为就被这个妈妈强化成了一个持之以恒的富有责任感的行为,一切都是基于这个聪明的妈妈把“责任”化成了“荣誉”。

·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才能培养出责任感

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做错事情总是不承认,处处推诿,却不知道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平时的行为无意中帮孩子承担了做错事的后果,才会导致孩子“有恃无恐”地“不负责任”。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才能避免孩子屡教不改,才能培养出有判断力、有责任心的孩子。孩子会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什么样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会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在做事之前,也会渐渐养成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品性。

不要怕孩子犯错,每个人都是在错误中进步的,重要的是让孩子“反思”错误,要实事求是地把是非对错跟孩子讲清楚,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孩子提一些有可能弥补过失的建议或意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起后果,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责任感的孩子。

Tips:会打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8种“话语”

美国的心理学家研究了父母们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使用的“不当话语”,发现以下8种“话语”会严重打击孩子的情绪和积极性,让孩子怯于承担责任,对孩子的成长很负面影响:

侮辱性话语: “这么一件小事你都办不到,你不是废物是什么?”

压制性话语:“我让你做,你再做,我不让你做,你就不许动!”

非难性话语:“早就跟你说了吧,你非要那样做,结果怎样?真是自找的!”

强迫性话语:“让你做就做,哪那么多废话?”

威胁性话语:“如果你再那样做,看我怎么收拾你!”

央求性话语:“宝贝,你就听妈妈话吧,就那样做吧,只要一会儿……”

贿赂性话语:“宝贝,你要是这么做的话,妈妈就给你买芭比娃娃!”

挖苦性话语:“还说自己厉害呢,厉害在哪里啊?倒是给我看看呀!真是不能指望你啊!”

自律

有人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说“自律”好比是刹车,对于成年人来说,已经和自己的“车”磨合得很好了,知道哪里该踩刹车,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本身是一辆新车,很可能会横冲直撞,一定要让刹车发挥作用,才能让车开得更远、更好。

·“自律”典范——许衡、孙敬和朱木兰的故事

许衡不摘梨

许衡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许衡身处的年代比较动荡,有一年夏天,他和很多人一起逃难,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发现道路旁边的民宅那里刚好有一棵梨树,上面结满了清甜的梨。大家一拥而上,你争我抢,纷纷爬上树去摘梨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不可理解,就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

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至始至终,许衡都没有摘梨。

孙敬“悬梁”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孙敬的人到洛阳太学求学,他每天从早到晚、废寝忘食地读书。读书时间久了,自然会疲倦,很想打瞌睡,孙敬自然也不例外。他便找了根绳子,一头甩上去,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着读着忍不住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一下子就会惊醒了,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可以再继续读书学习了。每天晚上,他都用这种办法让自己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饱读诗书,终于成为了一名青史留名的大学问家。

认真的“老学生”

美国一所大学的日文班里,来了一个老太太,和大家一样坐在课堂里学习。

一开始大家并没感到奇怪,可过了一段时间,一起上课的年轻学生们发现这个老太太并非是退休之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里的。

每天清晨,她总是最早来到教室,老师没来,她就打开课本,温习功课;老师上课的时候,她认认真真地跟着老师念,一点都不马虎;老师提问时,叫到她,如果回答不出,她也会出一脑门汗;她的笔记记得工工整整,她的作业一丝不苟,年轻的同学们纷纷借她的笔记复习;考试前老太太更是紧张兮兮地复习……

负责授课的教授对老太太的那些年轻同学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育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很棒的儿女。”

果然,这位叫朱木兰的老太太,她的女儿便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先做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是台湾一所学校的校训,也很好地解释了“自律”最基本的含义:这“应该做的事”就是我们所谓的“规矩”,就是需要我们运用“自律”的地方。

有人说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自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好比是一辆车子的刹车,刹车的存在是车辆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尚在成长中的孩子就像是一辆辆性能优越、速度卓绝的新车,如果没有“刹车”,很难预料高速行进的车辆会遭遇什么样的事故。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有了自律,孩子的成长道路才会平顺而宽阔。对于孩子来说,就算天生意志力超强,在最开始的阶段,也不可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力量做到“自律”,必须要父母介入,先“他律”,之后才有可能一点点帮助孩子自我管理,做到“自律”。我们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明白“规矩”,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让规矩慢慢内化成孩子自觉的行为。明了底线和规则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会更容易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父母的底线和规矩之内。

·孩子缺乏自律,可能跟我们的“不当干扰”有关

缺乏自律是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年幼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调节和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任由孩子为所欲为,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航向越来越没目标、越来越失控。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缺乏自律能力,是因为孩子天生的个性使然,但其实问题的根源有可能在我们身上。

不妨自我检查一下,在孩子专注从事某项行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不当干扰”过孩子?

比如说,孩子看中商场里的某个玩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地为孩子买单?孩子不需要等待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何来自律可言?

比如说,孩子已经有很多衣服、玩具和零食了,我们却以爱的名义不断地为孩子添置新的?孩子陷于过于丰富的物质环境中,不需要付出就可以获得,何来自律可言?

比如说,孩子在看书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对孩子频繁发问、频繁地打断孩子的阅读进程?阻碍了孩子兴趣和专注力的养成,一个不能坚持的孩子,何来自律可言?

比如说,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在场”并鼓励孩子?如果父母不关心孩子,对孩子的任何进步都不闻不问,孩子自然会因为得不到鼓励而半途而废,一个会轻易半途而废的孩子,何来自律可言?

我们可能不是影响孩子的最主要的因素,但一定是关乎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什么时候,对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都要先反观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以及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作出的反应。

·多让孩子等一会儿

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告诉我们,善于等待的孩子无疑自律能力也更强,成年之后,往往心态、能力、适应性、独立性也更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比不会等待的孩子更强。

多让孩子等一会儿,要先让孩子明确等待的目标。很多时候,孩子不肯等待是因为不知道等待的结果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等待目标,自然没有动力去等待。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妨事先告诉孩子“先要做……,然后可以得到……”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只有经过A才能到达B,他们渐渐就会愿意等待。

多让孩子等一会儿,要鼓励孩子坚持等待。我们一定要协助孩子将“等待”进行到底,孩子难免会有不耐烦的情绪,我们要告诉孩子“你还要等多少时间”,鼓励孩子“再等一会儿”,或者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事情上,把等待的时间消磨过去,可以和孩子聊聊天、看看书,教会孩子等待的技巧,并给与孩子及时的鼓励,孩子一定能将等待坚持下去。

多让孩子等一会儿,甚至可以“故意”让孩子等待。孩子的欲望总是很难遏制,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遏制”。有一个妈妈和孩子约定好,孩子每年只能在生日那天才能得到一个礼物,但这个礼物可以由孩子指定,爸爸妈妈只参与讨论,最终一定会尊重孩子的决定,对于这唯一的自选的完美的“礼物”,孩子自然很愿意等待,而且得到之后也会非常珍惜。还有一个妈妈,会提早给孩子准备好生日礼物,也会让孩子看到她的生日礼物,但却和孩子约定好,一定要在生日当天她才能拆开礼物,妈妈的做法也是希望孩子愿意等待,并且会等待。

多让孩子等一会儿,但不能一下子让孩子等太久。孩子的教育,永远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等很久,孩子肯定做不到,就会产生挫败感,自然不愿意等待,不妨可以从“一分钟”开始,如果孩子认识钟表,可以告诉孩子“细针走完一圈就可以”,然后再一点点地把等待的时间加长,一点点地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乐观

据资料统计,美国13岁的青少年中几乎三分之一都有抑郁的症状,这一切都是源于伴随着青春期而来的失败与被排斥的感受,而幼年时期的悲观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低成就感,若能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个性,可以使他在将来的成长历程中免受抑郁的侵扰,生活得更加自信和坦荡。

·“乐观”典范——罗斯福和拉里·穆尔的故事

被盗之后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其中包括很多很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东西。罗斯福的朋友们知道之后,都很为他难过,纷纷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

罗斯福给朋友们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告诉爱他的朋友们:“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拉里·穆尔和英特尔总裁的故事

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葛鲁夫曾是美国《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安迪·葛鲁夫曾多次破产,最后一次破产的时候,他一个人漫步在家乡的河边,望着滔滔的河水发呆,他想如果他就这样跳下去的话,应该很快就会得到解脱。

就在这时,对岸走来一位憨头憨脑的青年,背着一个鱼篓,哼着歌,步履轻盈地从桥上走了过来,这个看上去无忧无虑的青年就是拉里·穆尔。

安迪·葛鲁夫被拉里·穆尔的情绪感染了,问他:“先生,你今天捕了很多鱼吗?”

拉里·穆尔却回答:“没有啊,我今天一条鱼都没捕到。”

安迪·葛鲁夫不解地问:“你既然一无所获,那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

拉里·穆尔乐呵呵地说:“我捕鱼不全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享受捕鱼的过程,你难道没有觉得被晚霞渲染过的河水比平时更加美丽吗?”

拉里·穆尔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安迪·葛鲁夫瞬间豁然开朗。

于是,在安迪·葛鲁夫的再三央求下,这个对生意一窍不通的青年渔夫拉里·穆尔成了英特尔总裁安迪·葛鲁夫的贴身助理。

很多人表示不可理解。安迪·葛鲁夫却说:“虽然他什么都不懂,但他这种豁达的心胸和乐观的态度,总能让我受到感染,而不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

·乐观,来自于失败的体验

乐观的孩子,不是从不失败的孩子,而是知道如何面对失败的孩子。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日渐明晰和具体,当他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可能会决定着将来他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悲观的人?是一个主动的人,还是一个被动的人?

面对孩子做手工作品连续失败的问题,孩子非常沮丧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有的父母可能会一味鼓励孩子:“你做得很棒啊!我喜欢你的作品,我觉得你做得太棒了!”或者会帮助孩子:“我来帮你做吧,我一定会帮你做一个全世界最棒的作品!”

孩子其实没那么好糊弄,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们自己清楚得很,父母若一味地鼓励孩子“做得很棒”,孩子很轻易就能识破父母的“虚情假意”,不基于事实的表扬实在过于空洞,而帮助孩子、甚至替代孩子,则会让孩子觉得“一旦事情自己没办法掌控,不妨就放弃,让别人来接手”。

不要害怕孩子会失败,孩子恰恰就是在失败的体验中才能锤炼出乐观、坚定的良好品质。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失败、了解失败、重新尝试。

如果孩子尝试过了,仍然失败,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可以这样安慰孩子:“是的,这个真的有点难,若是妈妈来做,也可能没办法做到最好。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我觉得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并为孩子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孩子再尝试,目的就是让孩子坚信失败也好,挫折也好,都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局部的,可以通过努力改善,这样孩子才会日渐自信和乐观,并且勇于尝试,因为对孩子来说,失败意味着重新挑战,而这正是乐观者的正确思维。

有一个妈妈,她的女儿大班,看了电视里的长笛演出,也要求学长笛,长笛是一种入门很难的乐器,孩子尝试了几次,都没办法吹出符合老师要求的音,而其他孩子却吹得很好,孩子当然非常沮丧。看到这种情况,这位妈妈对孩子说:“你今天吹长笛吹得很不顺利,我也很难过。你知道吗?有时候,妈妈也会做不好某件事情,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会尽量再试试,或者找有经验的人请教一下,不如我们一起去问问长笛老师吧,她会不会有什么好办法?”这位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长笛老师,长笛老师一下子就发现了孩子口型和位置的问题,经过很短时间的纠正,孩子就吹出了正确的音。

·“乐观”地批评孩子

我们与孩子互动的种种过程,其实都是在为孩子示范我们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如果我们是悲观者,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习到悲观,如果我们是乐观者,孩子就会从我们身上学习到乐观。

与孩子互动,最经常和最重要的就是批评孩子的方式。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必须十分谨慎,因为我们的言语或做法实际就是在塑造孩子面对问题或悲观或乐观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批评孩子,必须准确,必须“乐观”,要着眼于孩子身上的问题和引发这些问题的暂时性的原因,不要批评孩子的个性或能力。

如果孩子一味吵闹,让你烦不胜烦,你会怎么批评孩子?

很多妈妈会脱口而出:“我真是被你烦死了,你为什么就没有一刻安静呢?有哪个小孩像你这样皮的?每次出门,你都是这个德行!”

实际情况可能确实如此,但妈妈如此的批评方式却会让孩子很难受,孩子难受的是在妈妈眼里他一直是这样“没有一刻安静”、“皮”、“这个德行”的一个人,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如果被妈妈“既定”了,自然而然他也会这样自我认定,我们的悲观就这样传达给了孩子。

妈妈不妨这样批评孩子:“你今天的行为妈妈不喜欢。妈妈觉得你一直都是一个好孩子,你看,之前什么事情什么情你做得都很不错。妈妈希望你不要再这样了,如果你再这样,那回家之后的电视时间就要取消了,你能接受吗?”

让孩子明白他的特定时间里的特定行为是不被认可的,而且让孩子明白如果他坚持这种特定行为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否定孩子全部的个性,孩子就会很清楚:如果我改变了,妈妈会很高兴。批评是为了解决问题,督导孩子的行为向良善的方向发展,而让孩子了解到妈妈的期待和给予他的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孩子自然会欣然改变。

“乐观”的批评方式,是让孩子明白,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某个行为不对,这不是永久不能改变的,会有助于孩子乐观心态的养成。

品格培养小书架

自信

《点》

瓦士提一直对自己的画画技能没有自信,为了证明这一点,她在一张空白的图画纸上戳了一个极其普通又充满愤怒的“点”。一天,她发现她画的“点”被挂在了老师的办公桌前……就是这个小小的“点”让瓦士提开始了充满惊喜的自我发现之旅。

《害羞的小哈利》

哈利很害羞,他总爱把自己藏起来。为此,他设计了好几件外套,可以让自己融入所处的环境里。然而从他的服装设计中,人们发现了他天才般的创意能力……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潜藏的优点。

《嚓-嘭!》

一只小鸟在羽翼未丰的时候就向往飞翔,但一次意外的跌落让它永远只能发出“嚓—嘭”的声音,后来兔子先生帮助它找到内心恐惧和忧伤的源头,并最终帮助它建立起了自信。

责任

《毛毛、丢丢和小小》

放牧的时候,毛鲁斯带领的羊群遇到了暴风雨,毛毛、丢丢和小小不见了。轰隆隆的雷声,照亮半边天空的闪电,大如豆粒的雨点,把毛鲁斯浇得透湿,但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件事情——毛毛、丢丢和小小在哪儿?

《我不是故意的——学会承担责任》

嗨!我是波力,一只调皮的小兔子。我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起住在大森林里。这回我又惹麻烦了!我弄坏了马尼的小木屋、马克的秘密地洞,还偷吃了做晚饭的蓝莓果,虽然我不是故意的,但光说对不起还不够,我必须用实际行动弥补所犯的错。任何时候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爷爷,我为什么不能做想做的事》

“我为什么不能做想做的事?”小菲尔正处在一个矛盾的时期,遵从外在规范的觉悟开始闪现,但是自我需求的诱惑依旧无法抗拒,他试图像大人一样做事,特别跃跃欲试于承担能力所不及的责任。通过与爷爷的对话,菲尔学会生动、积极地调控自己,渐渐把握了自由和约束的平衡。

自律

《大卫,上学去》

《大卫上学去》主要描述了大卫在学校学习规矩的状况。《大卫,不可以!》和《大卫上学去》的最大不同在于:前一本书里的大卫唯我独尊,一个人胡闹;而后一本书里,他的身边有了其他小朋友,他必须学习与别人相处,并且遵守学校里的规矩。

《打破杯子的鼠小弟》

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经历着从无律到他律到自律的几个阶段。鼠小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他打破了杯子,这其实算不上犯错,但他从以往的经验中知道会挨妈妈骂,于是发挥想象力编出一个又一个理由……

《我不想生气》

我生气的时候,我的肚子里好像装着一个大火球,马上就、要、爆炸啦!嘭!当我生气的时候,我想使劲叫,使劲踢,使劲跺,跺……跺……跺……唔,生气并没有错,不过,千万别让生气的大火球烫伤自己哦!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乐观

《幸运的鸭子》

在农场的一个泥泞的小池子旁边,一只不幸的鸭子正在发愁。“我的嘎嘎声叫不出来了,我要去把它找回来。”小鸭子靠它那些朋友帮忙,能把自己的嘎嘎声找回来吗?小鸭子是如何面对窘境的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学会像小鸭子一样,只要希望存在,绝不有一丝气馁,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吧。

《小黑鱼》

在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小鱼,大家都是红色的,只有一条是黑色的。有一天,一只凶猛的金枪鱼吃掉了所有的小红鱼,只有小黑鱼逃走了。他孤身一人在海里游荡,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生命,渐渐又高兴了起来……乐观,再加上智慧,生活总是能峰回路转。

《白色的小猫头鹰》

白色的小猫头鹰飞呀,飞呀,遇见了一群彩色的猫头鹰。但是他们不喜欢他,觉得他长得不好看,白色的小猫头鹰却并不在意,他给朋友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还对他们说:“其实在我的身上,也有一个地方是彩色的……”

猜你喜欢
自律妈妈孩子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以他律促自律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