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玺之谜

2014-05-25 09:34李恩民编绘
连环画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董氏玉玺史书

李恩民/编绘

1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秦代以前,百姓都可以用金、银、铜、犀、象做方寸玺随身佩带。自秦以后,则只有皇帝印和皇后、诸侯王的印才能称玺,臣民不能再用了。皇帝有六只玺,用途各异。不论作什么用,它都是权利的象征。

2 在六玺之外另有一玺,即传国玺。此玺是社稷的象征,是镇国之宝。得之者为天命所归,可以名正言顺地君临天下;失之者则为气数已尽,只有禅位让贤。

3 秦始皇称帝,遂以蓝田玉雕玺,由丞相李斯书写大篆字,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秦始皇传玺二世,又传子婴,子婴降汉,汉高祖刘邦继位即佩此玺。王莽篡汉,向太后索玺,争夺时掷于地下,摔去一角,时为公元6年。

4 时光流逝,世道沧桑,传国玺传至公元936年末,后唐废帝(潞王)李从珂等人携玺登洛阳玄武楼自焚,自此玺亡。但由于年代久远,政权更迭,传国玺的出现与失踪被蒙上种种迷雾。

5 首先是玺身的材质,究竟是什么质地,茫无佐证。玺文除传说中的八个字之外,还有“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等记载。可是有人在史书上查证认为“皇帝寿昌”者是晋玺,“受命于天”者系后魏之玺,诸说不一。

6 再说玺上的缺角,大部分史籍认为传国玺被元后掷地缺损,但《汉书》中仅述掷地,未提缺角。这是玺身的又一个谜。

7 最大谜团莫过于玺传之谜了,第一,魏晋之时秦玺还存在吗?有人认为,经过战乱到晋朝时已是自行刻制的另一枚玺印了。但是多数记载仍认为东晋从冉魏手中得到的是真秦玺。

8 在冉魏之前,石勒、石虎父子建立后赵时曾得两块玺,其形状与传国玺相同,后为冉魏所获。冉魏被俘,将一块玺印献于晋国。可是魏后董氏为前燕慕容护送至蓟,董氏献一玺与燕,燕为此改为元玺。这两块究竟哪块才是真的传国玺?

9 晋代司马氏于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得传国玺。可是,此后在公元394年和公元417年分别从所灭之国又得玉玺两枚。史书虽有介绍,但都无法说清哪个是真的秦玺,还是均为假冒之货?

10 冉闵建大魏(史称冉魏),妻董氏献于前燕之玺传于前秦苻坚。公元385年,姚苌俘苻坚,索传国玺,苻言已献东晋。此玺归于后秦还是东晋,史考无据,成为悬案。北魏太武帝时,邺城毁五级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两枚,文字与秦玺相同,但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11 北齐文宣帝(公元552年)又得传国玺,史书称,这即是两汉魏晋相传下来的秦玺。但有的史书也认为这是得自两燕的“慕容燕玺”。

12 隋文帝先得北齐之玺,后灭陈又得一玺,并认为后者才是“真玺”。可是这毕竟是后来者又是亡陈的不祥之物,于是仍然将得之北齐者排为第一,得之陈者为次。此事,说明时人对“真”已打问号。隋亡,两玺俱失。

13 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冬,咸阳百姓段义掘出古玉印,呈至朝迁。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呈蓝田之色,篆文与李斯之篆体相符,而被认为是“秦玺”。但至徽宗时,以玺完好无缺疑为赝品弃之不用。

14 秦玺“再现”历朝都曾出现过。金太宗(公元1125年),明孝宗(公元1500年),都发现过所谓的传国玺。清初,故宫交泰殿存玉玺三十九方,其中一方就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被认为是传国玺,但乾隆不相信这是秦玺。

15 虽说乾隆不相信那方玉玺,然而三百年后,在公元1924年清末皇帝溥仪被遂出宫门时,还有人在追索那方玉玺。可见有人仍对秦玺念念不忘,以图发现奇迹。

16 秦玺的遭遇,是君主制度的产物,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古代天命皇权观念的根深蒂固。今天,传国玺对政权来说已没有什么意义了。然而秦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传国玺,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了解历史真相有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董氏玉玺史书
曹玉玺作品
“意”与“法”—董其昌的书家维度
玉玺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汗青”原来是史书
董氏开胃贴治疗湿食困脾型厌食症的实验研究
张玉玺 “小菜篮”里装着“大民生”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记董氏膏方微商爱心团队
为小人物喝彩
王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