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都护府

2014-05-25 09:34薛宗正编文秦缩编尤绘画
连环画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北庭安西金山

薛宗正/编文秦 臻/缩编尤 山/绘画

1 清乾隆年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松流放新疆。他来到今吉木萨尔县境一个叫作护堡子的地方,惊奇地发现了由大片断壁残垣组成的古城废墟。

2 古城中矗立着一座已断为两截的石碑,碑上刻有七行文字,其中明确地留下了“金满县令”四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唐金满县碑》。唐代金满县与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都同置一城,这一发现证实这座护堡子古城就是唐代北庭都护府故城遗址。

3 徐松在他的名著《西域水道记》中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公布于世,震惊了全世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斯坦因、橘瑞超等探险家都曾专程到此考察。

4 北庭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是唐朝治理天山北麓和东部天山的最高军政机构,与安西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平级,共同治理古代新疆。

5 北庭故城由外城、内城、内城中的小城、羊马城和瓮城等五座城堡连接而成,汉人称它为北庭。唐代之前,它的核心部分是内城中的小城,它就是北庭故城的前身可汗浮图城。

6 汉唐时期穿越天山北麓的丝路商道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迁,汉金满城、疏勒城等都分布在天山北坡地带。汉唐两金满城虽然地名相同,却不在一地,汉城在南,唐城在北。

7 可汗浮图城是平原新道开辟后的历史产物。原居中亚河中地区的粟特商人用驼队贩运商品,不再绕行狭窄的山间旧路,改沿东西直线以驼蹄踏出了平原丝路新道。

8 初建时,正当浮图可汗在位时期,因此命名为可汗浮图城。唐朝初年,东西突厥两个汗国之间又爆发战争,东突厥取得胜利,可汗浮图城成为东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的王庭。

9 公元630年,唐朝联合漠北薛延陀汗国共同灭亡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仍以可汗浮图城为反攻复国基地。公元635年,阿史那社尔率兵反攻复国,在金山与薛延陀大战百日,兵败,可汗浮图城被西突厥收复,阿史那社尔遂率部降唐。

10 公元639年,乙毗咄陆可汗统一西突厥,派遣部下叶护阿史那步真进驻可汗浮图城,挟制高昌王麴文泰,攻犯唐朝伊州(今哈密)。公元639年秋,唐太宗任命侯君集统兵步骑十五万,给予西突厥有力回击。

11 公元640年5月,唐朝前军主将姜行本先渡流沙,进军可汗浮图城。西突厥叶护阿史那步真开门迎降,可汗浮图城归唐。

12 接着侯君集统率的唐朝大军也越过沙漠,高昌王麴文泰惊吓致死。唐军包围了高昌王都(今高昌故城),高昌末代王麴智盛开门降唐,高昌国被改置为西州。

13 西突厥叶护阿史那步真降唐后,可汗浮图城被西突厥攻占。直到公元642年,名将郭孝恪出任安西都护重新收复可汗浮图城。他奏请朝廷每年从内地征召一千人到天山北麓开荒种地,可汗浮图城一带汉人数量猛增,逐渐具备郡县化条件。

14 公元647年至公元648年,西突厥发生内乱,唐朝乘机招抚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叶护是仅次于可汗的突厥最高爵位。公元648年5月22日,唐朝正式改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庭州的命名寓有“突厥王庭”的含义,首任庭州刺史名叫骆弘义。

15 唐朝决定对西突厥反唐势力首领乙毗射匮可汗发动进攻。公元649年,唐军占领龟兹,阿史那贺鲁因征战有功,被封为瑶池都督。

16 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高宗李治新立。阿史那贺鲁势力日盛。

17 公元650年,阿史那贺鲁迁牙千泉,即碎叶川西的七河流域草原,自立为泥伏沙钵罗可汗,公开叛唐。

18 庭州血案迫使高宗决心命将发兵,连续发动了以“弓月道”、“葱山道”、“伊丽道”为代号的三次大规模西征。公元658年,阿史那贺鲁被俘。

19 为安抚降唐的西突厥部落,公元657年册拜早已降唐的西突厥首领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主左厢(东方)部落,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主右厢(西方)部落。

20 公元658年,唐朝正式创立昆陵、蒙池二羁縻都护府,阿史那弥射兼任昆陵都护,阿史那步真兼领蒙池都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

21 庭州是昆陵都护府的治所,这是庭州出现的第一个都护府级军政建置,阿史那弥射是第一位主政庭州的大唐西突厥将领。他出身西突厥可汗家族,公元657年任流沙道安抚大使,在出征阿史那贺鲁战役中功勋卓著。

22 阿史那弥射在公元658年又击杀西突厥另一首领真珠叶护可汗,在西突厥部落中享有了崇高威信。阿史那步真早在降唐前就对阿史那弥射怀有积怨,功勋、人品远不及阿史那弥射,拔塞干等本属他管辖的部落多转投阿史那弥射,矛盾日益尖锐。

23 公元662年,吐蕃策动疏勒、龟兹叛乱,唐安西大都护杨胄战殁。唐朝擢用原伊州刺史兼都督苏海政暂摄安西大都护,率领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二羁縻可汗所统西突厥兵前往平叛。

24 行军途中,阿史那步真诬告阿史那弥射谋反,被苏海政轻信,冤杀阿史那弥射。阿史那弥射部将阿史那都支率部叛唐,自立为西突厥左厢可汗,率兵犯唐。庭州刺史来济不穿甲胄迎战,阵亡,庭州沦陷,天山北麓形势危殆。

25 当时,长安令裴行俭果断率兵驰救,击败西突厥兵,庭州光复。公元663年,根据裴行俭的奏请,唐朝在庭州创立金山都护府,这是唐朝在天山北麓创立的第一个都护府,为北庭都护府的前身。

26 裴行俭以金山副都护兼庭州刺史身份,实际主持都护府军政事务。奏请内地每年发遣流放人员两千人,汉人数量大增。

27 金山都护府存在了二十二年(663—685),先后出任金山都护的裴行俭、袁公渝、杜怀宝、王方翼、田扬名等都兼任庭州刺史,进一步强化了天山北麓的边防。

28 唐高宗盛世本与阿拉伯以阿姆河分界,公元667年阿拉伯人渡河北上,波斯王卑路斯战败,逃亡长安。自此,国门洞开。同年,唐朝册拜的西突厥右厢继往绝可汗兼蒙池都护阿史那步真死,部将李遮匐自立为西突厥右厢可汗,叛唐附吐蕃。

29 公元678年,客居长安的波斯王卑路斯死,已征召入朝的裴行俭以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西返主政为名,再赴西域,伺机消灭附蕃二西突厥可汗。高宗授予裴行俭为册立波斯王暨安抚大食(阿拉伯)使,副将王方翼率兵武装护送,这支名为“波斯军”的武装,实际上由汉兵组成。

30 公元679年,裴行俭使团到达西州,利用多年在此主政的威望,秘密募兵,将队伍扩大为一支强大的野战劲旅。

31 裴行俭借山中狩猎之名,训练将士,秘密进入西突厥境内。又作出对阿史那都支友好姿态,俘虏了阿史那都支。裴行俭率轻装骑兵,兵逼碎叶,另一附蕃西突厥可汗李遮匐猝不及防,也束手就擒。两厢部落重新降唐,再次实现了西突厥归唐的伟业。

32 裴行俭遣兵护送新近册立的波斯王泥涅师顺利到达吐火罗,主持抗击阿拉伯,固守唐朝西大门,自率主力凯旋,留副将王方翼镇守碎叶。王方翼重修碎叶城,将它经营为丝路北道的西部商城与军事重镇。

33 公元680年,王方翼调任金山都护,改驻庭州,原金山都护杜怀宝对调碎叶。公元681年,阿史那车薄起兵叛唐,杜怀宝战死。金山都护王方翼自庭州千里驰救,先后收复弓月城、碎叶镇。进战热海(伊塞克湖)时,臂上中箭,他悄悄用佩刀挖出箭镞,从容指挥,平定叛乱。

34 公元685年,漠北仆固、同罗等部落叛唐,归附复兴后的东突厥汗国,围攻忠于唐朝的回纥部落。金山都护田扬名率西突厥兵北上驰救,虽然叛乱被扫平,但回纥也遭到洗劫。

35 武则天怪罪田扬名节制无方,罢废了金山都护府。同年,恢复了昆陵都护府建置,阿史那弥射之子阿史那元庆袭父爵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阿史那元庆受命率兵平定西突厥他匐叛乱,大败,一度被俘,只身逃回,应召入朝,昆陵都护府再次被罢废。

36 金山都护府、昆陵都护府相继罢废,不利于天山北麓的防务。公元703年,解琬被任命为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治庭州,标志着北庭都护府的正式创立。“北庭”的寓意是这座名城历史上曾经是突厥王庭。

37 公元705年,中宗复位,废除武周,恢复唐朝国号,这时突骑施崛兴,与唐朝倚重的西突厥首领阿史那忠节矛盾尖锐化,西域局势一度紧张。

38 公元706年1月,北庭都护解琬与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一起出使突骑施牙庭。

39 公元706年,唐中宗确立了结好突骑施、黠戛斯共伐东突厥默啜可汗的基本国策,北庭都护府晋升为从二品级的北庭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创立的第二个军府,标志着西域二元化军府建置格局的形成,以天山为界,北庭大都护府主北,安西大都护府主南。

40 阿拉伯原本与唐朝以阿姆河为界,南北分疆。公元705年,名将屈底波出任呼罗珊总督,乘唐中宗全力对付东突厥,无暇西顾之时,统兵北进,实现了征服中亚的大业。

41 公元710年,唐中宗正式颁发《北伐制》,计划三道发师,出金山北伐,约定会师漠北。公元710年7月,唐中宗被害,唐睿宗立,北伐流产。东突厥王子默矩、阙特勤兄弟乘虚灭黠戛斯、突骑施,一度攻入中亚。

42 阿拉伯发动反攻,阙特勤兵败,东突厥退返漠北。经此惨败,东突厥汗国势力渐衰。游牧于碎叶川(今楚河)的胡禄屋部首领都担叛唐,阿拉伯的势力推进到锡尔河流域。

43 公元712年,唐睿宗退位,唐玄宗登基,册拜阿史那弥射之孙阿史那献为十姓招抚使,即降唐西突厥部落的共同领袖,并授权放手招抚叛唐的西突厥部落。公元713年,阿史那献出任北庭大都护兼伊西节度使,标志着北庭大都护开始管辖伊、西、庭三州。

44 公元714年,碛西节度使创立,且有权统一调动北庭、安西二大都护府兵力,以阿史那献出为首任碛西节度使,授权主持西域反攻,矛头直指阿拉伯。

45 当年阿史那献统兵远征中亚七河流域,斩都担、光复碎叶,招抚胡禄屋部等五万帐西突厥部落归降,玄宗传诏嘉勉,评价阿史那献为唐代的郑吉。

46 公元715年,唐朝发动定远道行军,反攻中亚,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全权主持这次行军,亲率兵出北道,遣监察御史张孝高统安西兵马出南道,预期会师铁门关。定远道行军初期战绩辉煌,张孝高统安西兵攻克西拔汗那王都,国王阿了达逃亡山谷。

47 公元716年,阿史那献所领碛西节度使、北庭大都护等官衔突然都被免除,仅留十姓招抚使一个官号,定远道行军最终失利。同年,唐朝开始削弱主将领的权势,创立了亲王遥领安西大都护制度,自此,北庭大都护府降级为北庭都护府。

48 公元722年,张孝暠主政北庭期间,开始领有北庭节度使名号。公元741年,北庭都护又称“北庭道”。同年,安西大都护府辖区改称安西道,出现了北庭、安西二道分治西域的新格局。

49 公元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受命主持中亚反攻,统兵攻入七河流域,杀死臣属阿拉伯的石国王车鼻施特勤,毁碎叶城。

50 公元751年,阿拉伯反攻,唐军大败,高仙芝被封常清兼任安西、北庭两道节度使。唐朝与阿拉伯约和分疆,锡尔河以西领土尽失,局势逆转。

51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6年,肃宗继位,发诏勤王,北庭副都护高耀、北庭刀斧兵马使王惟良等率七千北庭精兵入关平叛,北庭将士分化为入关、留守两支,边防大为削弱。

52 公元760年,庭州一度失守,同年,河西军将杨预收复北庭,受唐册拜为伊西庭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公元763年,杨预避代宗李豫讳,改名杨志烈,主持河西、北庭、安西三道联防。西域边防得以加强。

53 公元765年,杨志烈征兵北庭,刚刚到达长泉驿就被沙陀部落杀害。唐朝追究责任,杀张瓌,册立杨志烈族弟杨休明继任河西副元帅。

54 这时,吐蕃已切断西域与内地的交通,北庭、安西二府变为空悬碛外的唐朝飞地。公元767年,北庭粟特首领曹令忠自摄北庭都护,结盟回纥,率众坚守北庭孤城。

55 公元781年,回纥护送碛西二府使者入朝奏事。当年唐朝使者至北庭,嘉勉将士,曹令忠赐姓李,更名李元忠,晋级北庭大都护,加伊西庭节度使,授爵宁塞郡王。

56 李元忠死后,杨袭古继为北庭大都护、伊西庭节度使。他虔信佛教,大兴佛事,祈求佛祖保佑北庭的平安。

57 吐蕃进攻北庭,杨袭古向回鹘(公元788年回纥改称回鹘)请援,回鹘大相颉于迦斯亲自统率兵马来救。双方大战北庭城下。唐朝所属葛逻禄、沙陀二部落中途倒戈,唐与回鹘联军大败。

58 公元790年,吐蕃攻入北庭,杨袭古率唐军退守西州。公元791年,再次联兵回鹘反攻北庭,又败,此后北庭被回鹘人占领,结束了唐朝在东部天山地区的统治。

猜你喜欢
北庭安西金山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5-8世纪的北庭佛教*
边塞诗歌与北庭历史文化
抢险当金山
翠挂金山
要钱还是要命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北庭故城非李卫公所筑——清稿本《新疆四道志》订误
211246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myasthenic crisis after thymectomy—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