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8·3”地震纪实

2014-05-28 01:38石岩孟宪虎
中国报道 2014年9期
关键词:鲁甸县鲁甸山镇

中国报道网特派记者 石岩 孟宪虎

大地痉挛,墙倒屋塌;“头七”之思,月圆人缺。在灾难面前,中华大地涌动着守望相助、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怀,迸发出坚强不屈的巨大力量。

8 月3日,地壳里的巨能在11秒内集中释放,造成云南鲁甸14年来最大的一场地震。山河因之呜咽,举国为之悲恸。

那日红石岩的花椒无人摘

云南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的山坡上,绿绿的花椒挂满树枝,不远处的土坯房却成了一片废墟。一只竹背篓孤零零地倒在地上,它的主人再也无法背起它来摘花椒了……如果10岁的余才伟能够再多摘一会儿花椒,或许他就能够幸免于难。提到这些,母亲李淑芝就止不住地泪水涟涟和满眼的自责。

8月3日下午4点30分发生的云南鲁甸6.5级别地震,巧家县是除了鲁甸以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地震前,他还帮我摘了7斤花椒。”李淑芝抽泣着说,小余今年小学四年级,3日下午地震时刚好放暑假在家里。“才五秒,我的娃儿就看不见了。”李淑芝呜咽着说道,她最初想着孩子还在,要救他,就和亲戚们一起拼命挖。武警战士到了灾区后也帮助他们挖,然而直到6日早上,余才伟才被发现躺在屋子的客厅里,全身都是土。

救人!!!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

8月4日一大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总书记,飞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区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救人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在专机上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还是在震区实地指导救灾工作,李克强总理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坚定明确的理念。

到达鲁甸县后,道路断了,李克强总理徒步5公里进入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遇到抢送伤员的队伍,李克强总理主动招呼随行人员让道,保证救援顺利进行;走进帐篷询问受灾群众有没有食物、有没有干净水喝,他对悲伤的群众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云南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云南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鲁甸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全省发出抗震救灾总动员令。省委书记秦光荣、省长李纪恒连夜赶赴灾区,7天7夜坐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灾害发生时,共产党员、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冷家坡社村民小组长周清顺正在山上采摘花椒。他的第一反应是往村里狂奔,顾不上家人安危,带领村民连夜翻越临崖绝壁,输送伤员、转移群众。连续3天3夜没有合眼,44岁的周清顺倒在了抗震救灾第一线。

当晨光照进深山峡谷中的残垣断壁,灾区群众捧着饭碗,慢慢吹开碗里腾腾的热气,少女在帐篷前梳梳洗洗,地震宝宝还在香甜的睡梦之中……7天里,这里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鲁甸挺住了!

巍巍乌蒙挺傲骨

身体壮实的上士炊事员安德华,在炒菜时突然晕了过去,足足被抢救了12分钟才苏醒。战友们解释:来到灾区,他不要命了似的,马不停蹄地行军做饭,还要肩扛背驮大米蔬菜。一天中午顶着毒日头烟熏火燎地炒菜,安德华倒下了。龙头山镇骡马口村的杨云金亲眼目睹,他接过一碗热饭说:“这饭吃得淌泪啊!”

以命相搏!与死神赛跑!救援人员舍己救人,24岁的边防战士谢樵就这样献出了生命。在龙头山镇云南公安武警边防总队的营地,记者的采访无一例外地被婉拒——伤心到极致,唯有无言。这一刻:灾难中没人是旁观者,别人的伤也刺痛我们的心。

面对灾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第一时间出动4000多名官兵展开救援。地震后3分钟,公安消防部队救援力量已携带应急救援装备出发。冒着山体滑坡、岩石滚落的危险,昭通市鲁甸县公安消防大队全体官兵清障开路、徒步疾行,两个小时后赶到震中,成为最早投入救援的队伍;地震后5分钟,武警昭通市支队鲁甸县中队15名官兵就地投入抗震救灾。一个半小时后,解放军昆明总医院野战医疗所组织的第一批25名医疗队员携带急救器材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外地救援力量。震后18小时,4000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到达灾区。震后24小时,救灾兵力覆盖所有重灾乡镇。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关系、军政军民关系,在这场抗震救灾硬仗中再次展现。

灾后第三天22时,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钢桥打通,食物、纯净水、帐篷等物资缺乏情况逐步改善,部分重灾区部分村庄群众已经吃上了热饭菜;灾后第四天,首批32名地震伤员乘专列抵达四川宜宾治疗;灾后第五天,部队官兵徒步挺进散居在山区的独立居民点,展开搜救,震区大部分公路已经抢通,灾区道路通行秩序平稳;灾后第六天,受灾群众的生活初步实现了有饭吃、有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云南电网因灾停运的电力线路全部恢复。

在救援队伍强忍饥渴与死神赛跑的路上,受灾群众一次次将分发到的矿泉水和干粮、将地里刨出来的洋芋、摘来的西瓜往战士们手里塞,但一次次被婉拒。“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关系、军政军民关系,在这场抗震救灾硬仗中再次展现。

何以平复此心?爱与希望

灾难是考验,亦是明镜,灾区人民从废墟之上看到13亿各族人民的牵挂。

还记得那个“羊肉串慈善家”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哈力克吗?鲁甸地震发生后,阿里木一行带着1000个馕,从新疆赶到了云南。到达灾区后,阿里木采购食材,为光明村的群众做了一顿地道的手抓饭。

鲁甸地震发生后,先后有1600多名当地青年来到“昭通共青团服务点”报名登记,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往返于卸货点和安置点之间,搬运矿泉水、方便面;他们拿着扫帚,打扫安置点卫生;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将伤员转移上救护车;深夜,广场上人声渐息,他们仍在清理垃圾……

8月9日晚,“头七”之夜,光明村村民祝连枝来到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外,为地震中蒙难的小儿子烧纸钱。“东东,家里人都好,你在那边好吗?”她一边喃喃呼唤着7岁儿子的名字,一边啜泣:“我们都会好好的,你在那边也要好好的。”

趁天气好,鲁甸县龙头山镇营盘村村民罗从美一大早起来,爬上小梯子,来到自家平房顶上晾晒花椒。地震后,罗从美一家和邻居一直住在简易棚里。“前两天什么都没心思做,今天回过点神来,把地震那天摘的花椒晒晒”,说起花椒,罗从美表情活泛起来:“今年花椒价钱好,多收点是点。” 从现在起,以花椒为收入大项的灾区群众,还有一个多月时间采花椒——只要太阳升起,就是晒花椒的好天气。

猜你喜欢
鲁甸县鲁甸山镇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
八乡山镇:一个富有魅力的乡镇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目击
从鲁甸地震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进步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
临沭县玉山镇:小小紫薯“入驻”银座,变身市民“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