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2014-05-29 02:44郑兰江陶桂梅刘淑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葶苈子肺源利水

郑兰江,陶 红,艾 建,陶桂梅,刘淑萍,陈 军,张 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chroni cpulmonale),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进而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病变[1]。在我国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心力衰竭则是其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主要以氧疗、抗感染、控制心力衰竭等为主。但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多脏器功能减退,常规西医抗心力衰竭药物,如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往往因反复用药导致心力衰竭不易纠正。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气温阳,活血利水方法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慢性肺心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秦皇岛港民医院和秦皇岛市中医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 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2]第6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3]肺胀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 例)与对照组(48例),辨证分型均为脾肾阳虚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及体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氧疗、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扩血管、强心、利尿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中药方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组方:炮附子15g,干姜8g,猪苓10g,茯苓12g,泽泻10g,葶苈子10g,赤芍8g,丹参30g,白术12g,川芎10g,黄芪20g,太子参15g。以上药材,均制成浓缩颗粒,分早中晚3次温服。治疗1 周为1个疗程。同时加用新活素,首先以1.5μg/kg静脉冲击,维持剂量0.007 5μg/(kg·min)共72h。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B型钠尿肽(BNP)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呼吸困难缓解,肺部啰音明显减轻,尿量增多,水肿基本消失,舌苔、脉象等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呼吸困难略缓解,肺部啰音减轻、水肿减轻,舌苔、脉象等症状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未见缓解或恶化,舌苔、脉象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NP 水平比较 治疗后第3天、第7天,观察组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P <0.001),且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NP水平比较p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NP水平比较pg/mL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 <0.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2)P <0.05。

组别 n 入院时 治疗后第3天 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 50 2 903.21±496.22 1 236.23±502.121)2) 976.65±510.121)2)对照组 48 2 898.45±501.42 2 063.43±481.451) 1 802.83±421.35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 论

20世纪7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0.48%。1992年在北京、湖北、辽宁农村调查102 230例居民的慢性肺心病患病率为0.44%,占≥15 岁人群的0.67%。随职业的不同,患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工人、农民、普通城市居民。患病率最高可达15.7%~49.8%。慢性肺心病80%~90%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其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为反复发生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导致肺功能和结构的不可逆性改变,逐渐形成肺动脉高压,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由此可见,肺动脉高压是肺心病发生的中心环节。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主要以氧疗、抗感染、利尿、扩血管、强心等为主。但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尤其是老年患者,反复发病,迁延不愈,常规利尿剂不敏感,或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扩血管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易造成反射性心率增快,氧分压下降,循环不稳定,因此限制了扩血管药物在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慢性肺心病属中医“肺胀”范畴,病机虽然复杂,但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正虚、邪(外感之邪)侵、血瘀、痰阻。肺心病心力衰竭以心肺之气虚、阳衰为基本病理,瘀乃由气虚来,饮则为阳衰生,痰阻源于肺失宣降,外邪侵入缘自表卫不固。针对上述病因病机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法。方中用附子、干姜以温肾阳补脾阳,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还可温肺化饮。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白术,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干姜、白术复脾阳于后。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湿,淡渗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则瘀血自除。丹参、赤芍助川芎活血化瘀。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现代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4],葶苈子对于心肺疾病疗效显著,经药理研究证实,葶苈子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强心利尿,抗感染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瘀利水之功。而且方中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为补中气的基础方,补益后天之本,使肺脏得以濡养,则卫外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疾病反复发作。新活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内源性激素,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扩血管、利钠、利尿,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等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5]。国外的资料研究已经证实,新活素可以均衡的扩张动静脉,避免体循环波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不会导致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平稳的增加心输出量,改善肾灌注,增加尿量,且无正性肌力作用。因此中西医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且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可通过辨证加减,提高免疫力,减少远期再住院率。

[1] 韦祎,唐汉庆.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胃生长素水平和营养状况关联性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6):710-712.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

[3]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任存福.葶苈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5,14(12):933.

[5] Roger VL,Weston SA,Redfield MM,et al.Trends in heart failure incidence and survival in a community based population[J].JAMA,2004,292:44.

猜你喜欢
葶苈子肺源利水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陈朝金教授运用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伴2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北葶苈子炮制前后对H2 O2 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