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城市:电影对城市形象的塑造研究

2014-05-30 12:34王微
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电影城市形象

王微

摘 要:由于城市电影兴起的时間较短,我国关于城市形象与电影关系的研究并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化的整理与分析,文章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中在国际上具有传播力的电影进行解构与分析,从而得出系统完整的电影对城市形象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电影;城市形象;香港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4-0071-02

1 电影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自身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参与市场竞争、谋求更多发展资源的重要手段。广义上讲,城市形象的传播、推广和营销是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来向社会公众传递和宣传城市形象信息,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强公众对城市的好感度和美誉度。如何保持各个地区独有的特色,同时能够广泛的对外传播,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课题。随着政府对城市文化和品牌形象愈加重视,城市开始作为一个品牌进行形象的重新塑造,而电影,透过镜头讲述着实际生活当中容易被忽略的故事,承载着将现实生活中被淹没的小视点。这些故事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时代性、历史性、社会性、政治性等。从这个层面而言,电影被赋予塑造城市形象的天然功能。

2 国内外对城市形象的研究现状

对于城市品牌的研究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中指出“地理位置可以品牌化”,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则提出“地方营销”的观点。90年代凯特勒等人建构了“地区层级理论”,其要义为将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且将地区未来的发展视为一个可以吸引人的产品,藉由考虑地区的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的策略定位,锁定地区发展的目标市场等方式,主动进行营销以促进地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产生于美国。J.D.Hunt在博士论文《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中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逐渐充实和完善,研究重点也从强调游客的经验感知转向旅游目的地的客观形象建设,这篇论文成为旅游地形象研究的先驱之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地互动研究成为旅游形象研究的热点。

目前来看,我国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产品策划及营销和城市形象传播等几个方面,我国学界对于城市形象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周晶于1999年发表《电影外景地的旅游吸引力》,其后魏宝祥、欧阳正宇发表《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宋娟、王颖凌发表《电影中的城市品牌形象植入营销研究》等文章,开始着眼于关注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推广,多位注重以旅游为重点的城市研究,尚未开始进行广泛的城市品牌解读。近年来,罗太洙在《关于城市品牌与在电影中城市形象的研究》一文中开始关注电影作为新型媒介对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提升的作用,王丹丹、高华、司若、胡铁等对电影中的城市营销进行了研究,剖析了电影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积极作用,但是关注的重点在于怎样将城市融合进电影中。杜青龙、张燚、张锐等研究了城市品牌的理论,尚未把电影这种新型传播载体与城市品牌的打造联系在一起。总体而言,由于城市电影兴起的时间较短,因此之前我国关于城市形象与电影关系的研究并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化的整理与分析。

3 电影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内容

3.1 研究对象

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一个巅峰时期,期间众多香港电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香港电影成为香港的一个时代缩影和形象展示,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古惑仔系列电影、黑帮电影以及王家卫所形成的另类风格电影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香港这所城市所独有的文化以及人文气息。香港也正是由于香港电影的传播才获得如此高的知名度,由此开始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本研究主要选取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从城市形象片的内容及制作角度、城市营销角度、城市内容展示表现角度、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对香港电影进行解析,从而为以后城市电影提供比较完善的指导意义。

3.2 研究内容

3.2.1 城市形象与电影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城市形象作为最近才开始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名词,其与电影的互赢关系必然有其研究的意义所在。城市形象塑造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名词,而是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通过对城市电影概念的解读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本章将通过对城市形象的细化研究和探讨,对城市形象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为城市形象的解构与重塑打下基础,深化文章的研究意义。

3.2.2 城市电影的视听觉符号挖掘

有学者认为,城市电影的视觉符号是将城市电影作为城市营销的一环,认为城市电影是城市营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可以视为城市广告。这部分对城市电影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加以探讨,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对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进行总体的内容解析,城市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涉及台词、人物、场景、音乐等部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真实、有效的数据与结果,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服务。

3.2.3 城市形象片视听觉符号解读

将城市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形态、用于游说的视觉文本来探讨。视觉符号的解读可以视为城市形象塑造的一部分,通过对城市电影视觉符号的解读,注重对视觉文本的研究、更多的探讨宣传形态中视觉符号的构建。通过上述的分析,把城市形象的塑造因素进行重新整理,以及政府政策的深入解读,从而得出适合大众城市的运用规律。

3.2.4 城市形象片的主题与价值

在电影表现形式中,将城市电影与城市文化风俗相联系,探讨其本土文化主题和艺术形式在形象片中的运用。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发展前景、城市精神文明、政府支持、城市的文化价值等,都是城市形象塑造的要素等,对城市的要素进行主题与价值的深化,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城市的形象。

3.3 研究重点

①对于城市形象与电影的关系界定:为什么电影可以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载体,他们之间存在哪些必然的联系。

②对于电影构建城市形象的模式研究:电影作为内容产品哪些因素可以用来构建城市形象,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方式发挥作用。

③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风俗的关系:探讨城市本土文化主题和艺术形式在形象片中的运用方式。

3.4 研究方法

3.4.1 跨学科研究

本课题在传播学的体系理论基础上,将影视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有选择的应用其中,以探求电影作为独特的传播手段在城市形象建立和营销之中的特殊作用。结合市场营销学、大众心理学、广告学、品牌管理等学科的理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分析与研究,发掘电影自身符合城市形象传播规律的艺术创作和美学建构手段。

3.4.2 比较研究法

对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和其他传统传播手段的同一性做比较,探讨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方式在建构和传播意义上的特色,研究它在城市形象塑造的实践领域如何发挥本体优势,以及采用何种审美方式实现意义和价值创造。

3.4.3 历史研究法

结合20世纪90年代香港城市发展历史和电影发展历史,以具体的时空背景,分析特定时期电影中城市形象的传播特点,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的宏觀视角,分析电影中城市形象的建构方式。

3.4.4 实地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众对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和香港城市形象的关联度研究,采用深入访谈法走访业界学者获取一手资料。

3.4.5 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影视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探讨电影在香港城市形象构建中的作用与作用方式。

4 电影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价值

城市电影作为一种带有特殊性的影视文本,旨在通过展现城市的特有风貌来提高城市美誉度,扩大城市影响力。然而,从既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少有著作对作为视觉文本的城市形象片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力图学习并借鉴影视艺术学、广告学、传播学、影视叙事学等不同领域学科的理论,对我国城市形象片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视听语言、影视文本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分析等方面对城市电影进行深入解剖,力图填补城市形象片在视觉分析领域的空白,提出适合城市品牌和电影城市植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构建一套城市形象塑造的理论发展成果以及电影表现手法的合理运用手段。

我国内陆地区的城市电影起步较晚,实践过程较短,拍摄手法、影像表现、台词表达都尚处于探索发展中。文章将试通过对90年代香港电影的解构剖析,香港电影对香港城市品牌的一个建立过程做出多维度的分析,从城市品牌塑造的特点、电影的内容、表现形式总结归纳出对策,提出适合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提升的电影传播方案,提升电影对于城市品牌形象的表现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宗诚,薛媛.影视文化与城市形象传播[J].电影评介,2006,(20).

[2] 张同道.当电影遭遇城市——试论《尼斯景象》与城市交响曲电影[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4).

[3] 袁萍,王晶.现代电影的城市书写——从伍迪·艾伦电影看城市影像符号[J].南昌大学学报,2012,(6).

[4] 韩松落.每个城市都有一张电影脸[J].电影评介,2013,(2).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电影城市形象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