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路径

2014-05-30 21:35叶灵仙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诗教人文精神古诗词

叶灵仙

[摘要]当下无论是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都普遍存在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我国的诗教可谓源远流长,诗教是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古诗词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意义重大。利用诗歌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科学知识、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建立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收获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为身心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毋庸讳言,当下无论是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都普遍存在人文教育的嚴重缺失,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我国的诗教可谓源远流长,诗教是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古诗词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意义重大。

一、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歌,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条件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诗歌的主旨概括如下:

清新的自然之美的诗歌。描写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诗有:《春晓》、《村居》、《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山行》、《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春日》、《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等诗词。这些诗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之情。

体现浓烈的赠别、亲情、友情之作。描写亲情友情的诗篇有:《友情》、《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渐东》、《七步诗》等诗

表现社会和人生哲理的诗歌。表现社会和人生哲理的诗篇有:《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综溪沙》等诗词。

关爱家国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的诗歌。描写关爱家国和思乡之情的诗篇有:《静夜思》、《舟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路径

了解诗人生平、创作背景领会诗歌。例如,执教柳宗元的《江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即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廷。白雪皑皑,鸟雀无影,罕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的意境,整首诗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后的孤独、不屈和悲愤的心情。

采用朗读领悟诗歌。诗词原本用于吟唱,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人感受到和谐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初步把握诗意,初步体会诗人感情。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元稹的《菊花》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便对诗意有初步理解:诗人很爱菊花,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菊花。诗人不是在众多的花中只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就再也没有别的花开放了。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自悟,读懂了诗意,他们从诗人的爱菊之情慢慢延伸到爱花之深情。

抓住“诗眼”欣赏诗歌。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抓住“诗眼”赏析。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反复斟酌,舍去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再启发学生感受一片绿色激起作者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感叹就很好理解了。

教师点拨感悟诗歌。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对每首诗中的词句不是都能正确理解清楚。因此,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指导,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诗意的掌握,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某教师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初步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很多学生是这样理解“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月亮落下去了,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满天弥漫着霜。教师便质疑:满天弥漫的霜看得见吗?学生回答:看不见。教师又问诗人是怎么知道“霜满天”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有同学回答说满天的霜是看不见的,诗人说“霜满天”,意思是夜里下起了霜,空气中弥漫着霜的寒气。这与“江枫渔火对愁眠”很吻合,寒冷的夜里,只有枫树和渔火相互对映,衬托出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所以难以入睡。又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对“绿如蓝”的理解,有的说江水绿得像蓝色,有的说江水绿得像蓝色的大海、天空。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引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告诉学生“蓝”是一种提取颜料的草,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这样学生对“绿如蓝”的理解就清楚了:江水绿得像蓝草一般。总之,教师在关键之处、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是容易忽略的重要部分加以点拨指导,定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拓展延伸走出诗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经常通过整合同主题的作品、把握同题材的作品、延伸同诗人的作品等方式进行内容延伸。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由一点而带出一串,融入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只局限于读诗悟情,还要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引导学生从诗词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学习了李绅的《悯农》后,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从小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艰难践涉,它也彰显了我们祖先的灿烂文明,而选编到教材里的古诗词又是千挑万选精华中的精粹,可谓是字字珠巩,无疑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最好陶冶,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传承,对古诗歌教学,教师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猜你喜欢
诗教人文精神古诗词
八旬老校长义务诗教二十年
我与诗教
今朝诗教欣然践 他日根深花自开——诗教心得
踏青古诗词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