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新闻源头觅活水

2014-06-07 05:50梁益冰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孝感下基层稿件

□梁益冰

(孝感日报社,湖北 孝感 432100)

深入新闻源头觅活水

□梁益冰

(孝感日报社,湖北 孝感 432100)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又是一名编辑记者自身成长的必经之路。“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笔者与同事一起深入基层,脚踩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

一路行走,一路感悟,一路学习。基层有火热生活、真实舆情,也有不尽的新闻源泉,是媒体挖掘不尽的新闻宝藏。

在参加“走转改”活动中,笔者感受最深的是,精彩的新闻往往来自基层。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

下基层要让群众当主角

基层蕴含着大量鲜活而丰富的新闻资源,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永恒主题。下基层,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当主角,反映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喜怒哀乐。

2012年,湖北孝感日报社组织到应城市田店镇开展农民家庭调查。对来自农村的笔者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刚开始,笔者就当作一个下基层的任务而去,当作为采写稿件而去。一路上,就开始想怎么样把这个老题材写出新意来。但随着采访深入,笔者的想法改变了。

58岁的陈瑞国,是田店镇小有名气的酿酒户。一家三口,他和老伴,还有一个侄子,家庭收入来源酿酒和养猪。笔者在老陈家呆了大半天,看他酿酒、卖酒,跟他聊天,算一笔笔农家账。老陈普通话不利索,一开始交流有点难,后来,笔者尽量用好懂的语言去和他交流,写出来的稿件《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过千余字,全部是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再如,《残疾人生也精彩》一稿,主人公叶先平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两腿残疾,不能行走。但是,他没有自怨自艾,从家电维修开始做起,自强创业,如今,已是一个品牌家电乡镇专营店的老板。为采写叶先平这一人物,笔者俯下身,和他聊天,听他说了很多心里话,据此写出了现场感非常强的新闻:眼前的叶先平热情开朗,虽说两腿残疾,但他并没有刻意遮掩,大方地与人交流。见到记者,他放下电烙铁,双手撑起上身,麻利地坐上身边的小板凳。叶先平说,自己是个残疾人,多年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现在能做点事,感觉挺幸福的。

作为一名编辑,笔者多数时间都是与记者、通讯员的稿件打交道,接触的是引号或者括号里的新闻事件。参加“走转改”活动,拉近了笔者和基层劳动者之间的距离,让笔者丰富了见闻,增长了知识。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互动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写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

下基层才能抓到“活鱼”

身处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为记者新闻作品的写作提供了更多资源与便捷。但无论是网络信息,还是电话信息,都应该是我们写作新闻的一个辅助,需要我们在已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去深刻挖掘,深入群众,面对面去了解,这样的新闻所反映的事实才能更准确、更全面。

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往往会遇到缺乏新闻线索,不知采访什么、去哪里采访的难题。走基层,让笔者真切地体会到,基层才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只要真正走进基层,走近群众,就能抓到“大鱼”,抓到“活鱼”。

记得2012年3月份,笔者到孝南采访,听说有不少职能部门帮助企业招工,政府帮企业招工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笔者发现,其中有一位是孝南区国税局局长黄汉奎。税务和就业,风马牛不相及,一下吸引笔者的注意。随着采访的深入,才知道,原来这位局长在开展税源调查时得知企业招工难,毅然决定为企业当“中介”招工。他挨家挨户做推介工作,用真情打动各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人,为企业设立招聘展台开绿灯,才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题。这一看似简单的事件,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孝南领导干部服务观念、理念的悄然改变。稿件《“中介”局长》见报后,本报特约审读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此稿还获得当年湖北地市州新闻奖二等奖。

走基层,如何走,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还是脚踏泥土,深刻感悟,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一颗真诚之心与百姓打成一片。只有俯下身子,用心体验,真诚与群众沟通,才能触摸到大量能够深刻反映现实的新闻线索,才能掌握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写出的作品才能被群众容易接受。

下基层才能改文风

以前,在办公室里抄材料,写篇千字左右的稿件,总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左推敲右打磨,仍然不觉得生动。“走转改”活动开始后,笔者以“走转改”的要求采写,硬新闻实现软着陆,稿件见人、见事、见现场,工作新闻一下子新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像《从小账本看大变化——“魅力孝感20年”之民生改善篇》,为书写孝感建市20年民生发展这一主题,在报社领导带领下,笔者深入孝南区新华街社区、汉川市分水镇播义村,采访两名国家统计局孝感调查队“记账户”——何多发、周亨金。通过两天的采访,积累丰富的素材。稿件从“记账户”的账本切入,对比收支变化,用百姓口吻讲述身边的点滴变化,道出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认同感和满意度,做到了角度小、立意高。

再如,《让幸福在这里扎根——记广场街三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曾凤珍》一稿,为写好这个基层好典型,笔者深入曾凤珍工作的社区,走访她的同事、采访来办事的居民,挖掘到了鲜活的新闻素材,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工作的艰辛、执着和对社区工作的热爱。当满含热度、饱含深情的稿件见报后,在社区干部群众中赢得很高的评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颗种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名记者,只有真正扎根基层,才能获得成长的不竭动力。走基层,笔者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抓起了一尾尾“活鱼”,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编起稿件来更有底气。

猜你喜欢
孝感下基层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兴安加油——致敬赴孝感医疗队
孝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