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道放大“人物”效应

2014-06-07 05:50孟海龙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人物原住民苏州

□孟海龙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经济报道放大“人物”效应

□孟海龙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关注经济报道,采写经济报道,始终要看到“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要看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影响。原因很简单,经济报道中有“人”,有人物,就有故事,经济报道才能更鲜活,更具个性张力,更有感染力。

抓住人物,阅读才能享受“故事”

经济报道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单一,采写者容易一脚踩进数据里拔不出来,变成就经济而经济或一堆数据。写的人“痛苦”,看的人眼花、乏味。经济活动离不开人,只有抓住了人,抓住了经济活动中的人物和故事,才能更好的跳出线性思维和惯性思维,跳出经济报道中数据堆砌、单调、枯燥等“通病”。

2011年7月到9月,江苏苏州日报社组织采写的企业“走在创新最前沿”系列报道,结合12篇主稿的内容,每次报道都组合配发了一篇短小精练的“人物素描”,以“讲故事”的形式,拓展主稿的外延。同时,在内容上进一步丰满主稿的内涵,增强了经济报道的故事性,提高了经济报道的饱满度,在讲述人物鲜活故事中形成了较好的阅读吸引力。

如,《邓勋明徐立微,夫唱妇随的“黄金搭档”》,在采写专门做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把太阳能“卷”起来带走的美国迅力光能公司CEO、美国托莱多大学终身教授邓勋明博士时,不仅讲述了邓勋明融技术专家、大学教授、企业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故事,更讲述了邓勋明和妻子徐立微博士的新版“夫唱妇随”的故事。“我们都在江西南昌出生,然后,都考上中国科技大学,都去了美国能源转换公司工作,在托莱多大学做教授,最后一起创业。”记者抓住人物“夫妻两状元”的缘分,“一家两博士”科技研发创业的交集,把一对“双子星”的业界传奇故事奉献给了读者,故事的细节、情节非常强。记者写的时候充满激情,行笔轻松。读者在了解科技、经济等知识的同时,更享受了新闻故事的愉悦。

同样,《苏州日报》2012年推出的“城乡一体化中的新农村——探访苏州村落变迁”大型实地采访,从2012年7 月3日至7月25日,报道组一行历时20多天,行程1000多公里,走进散布在苏州城乡不同类型的村落,采访中发现的一个个人物故事,也很精彩。如,《胡小弟的“三地”幸福晚年》,通过昆山花桥一个原住民在儿子家、自己家和旧村老家的不同生活变化、感受,反映出当地原住民数量、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变化。《一个“水八仙”老农的包地生活》,彰显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一个老农民对特色种植产业的坚守,一个地方对传统种植资源的守望。《一个繁忙渡口的消亡——渡工叶菊平眼中的时光变迁》,从中展现出当地产业变化、交通条件的变化、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的变化。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形象生动地反映出苏州近年来村庄的变化和老百姓的新生活,进而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特征和趋势。

挖掘人物,报道才能放大“个性”

“刚过去的7天,有80多个小时在路上,”当天风尘仆仆从南京赶回来的王建国告诉记者,“忙着整合现有资源,开拓国内外新的市场。”《苏州日报》刊发的企业“走在创新最前沿”系列中,采写的《王建国:一白一黑尽显创业本色》一稿,简练的描述彰显出这一人物的行业、职业个性,更让读者感受创业的不容易。

在《吴小平,走出实验室就犯困》这篇“人物素描”中,记者则如此描述:“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穿着一件淡绿色的工作服,神采奕奕,当记者在赛伍见到吴小平时,这位48岁的中年男子刚从实验室出来。对于吴小平来说,虽然他是公司的CEO,但实验室才是他每天呆得最久的地方。……本以为一个小时的采访,正好给吴小平休息的机会,没想到他却犯起了困。原本激情的语调变得低沉平缓,哈欠也多了起来,最后不得不靠咖啡提神。记者这才明白,或许只有在实验室,与研发人员呆在一起,才是吴小平兴奋的事情。或许,这也是吴小平在‘并行利用时间’”!

新闻追求独特性,有独特性才有个性和张力。经济报道乃至所有的报道,积极发现人物,精心挖掘人物的个性,在故事的描述中使人物个性得到彰显,才能使报道更具独特性,从而强化报道的吸引力。

面对人物,记者才能真正走进“现场”

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现代科技、通讯、网络、交通等越来越发达、便利。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个基本的作风原则和精神内核不能变,那就是“三贴近”。

采写《王建国:一白一黑尽显创业本色》一稿,记者与王建国博士的约访,可谓是“一波三折”,4次电话联系,苦苦守了10天,才等到他一个难得空闲的下午。在采写《“飞行客”孙建国》过程中,孙建国告诉记者,他每年仅仅乘飞机就要超过18万公里。在接受采访的两个小时里,记者看到孙建国先后接听了6个电话,打出了5个电话。但记者没有浮躁,而是更细心观察更敬佩这样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关于“新闻”的定义,李大钊认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现代汉语词典1996 年7月修订第3版的定义是:新闻,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2005年6月第5版的定义是:新闻,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

脚踏实地的走进现场,面对面的贴近和坚持、坚守,才能感动采访的人物,在面对面中听到人物的真心话,观察到人物工作、生活的细节,发现事物最新的变化,从而真正获取第一手素材,挖掘出人物的独特个性。

《苏州日报》2014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推出了行走“我的鱼米之乡”苏报探访农业生态空间大型新闻采访行动,大半个月中,刊发了19组报道、47000多字,其中17组均为实地采访,并且均为现场消息和人物素描,图文结合,形象生动。特别是一篇篇特写形式的人物素描,很受读者关注。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南社区农民董建祥和董龚——一对父子的种田亲情》、《北联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小毛,吴江区农委作栽站站长吴福官——一对“老冤家”的种田交情》、《万丰村海丰合作农场分场场长陆燕——一个85后“小工头”的苦与乐》、《苏州未来水产养殖场技术员吴福寿——资深“红娘”专为四大家鱼“配婚”》、《长漾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闫磊——夜里起来和鱼“对话”》、《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亚萍——80后女硕士的“浪漫行进”》、《吴中区直镇江湾村农民李火根——“挖藕要摸准‘祖孙三代’”》、《阳山森林防火办党支部书记王建芳——“野鸡布谷鸟又回来了”》、《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村民周华泉——这棵“杨梅王”足足200岁了》。

坚持和坚守,更要在走进现场、直面人物中及时发现和紧紧抓住新的“现场”。

2010年4月8日到4月25日,《苏州日报》刊发了“生态文明看苏州——行走湖泊大型实地采访”系列报道。其中,在采访张家港市暨阳湖保护建设过程中,现场得知,一些原住民搬迁集中居住后,当初农民种在宅基地房前屋后的部分老树被保留下来,变成了暨阳湖生态园里的景观树。记者马上调整采访计划,找到当初村里的原住民,和树的“主人”一起到现场寻找这些老树,继而采写了《一棵香樟树的“身份”转换》,展现了暨阳湖的70多岁的原住民朱惠法从杨舍镇赵庄村12组的一个村民,到东湖苑社区的一个居民的身份转变。同时,朱惠法等原住民现在经常会去暨阳湖逛逛,看看1969年亲手种在自己宅基地房子的右前方的那棵老香樟,仍然留在湖边等。记者通过这些新的现场细节,让大家知道原来的村庄在哪里,老树变成了昔日村庄的记号,这些原住民和老树变成了城市变迁过程中的一个文化标识。从而使一组经济报道不仅增添了强烈的现场感,更在浓厚的人文关怀情绪中散发出鲜活个性,增强报道的张力。

猜你喜欢
人物原住民苏州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