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经济宣传要突出地方特色

2014-06-07 05:50李玮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菏泽特色经济

□李玮

(菏泽日报社,山东 菏泽 274000)

地市报经济宣传要突出地方特色

□李玮

(菏泽日报社,山东 菏泽 274000)

经济报道如何主打特色牌,体现鲜明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地市报新闻报道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所在的山东省菏泽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市,也是闻名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经济特点是什么呢?其有利条件和机遇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突破菏泽”、“鲁南经济带”战略,全省五个经济强市、四大企业集团倾力帮扶菏泽,享受国家扶持落后地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国家、省域经济重点建设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转移,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菏泽又是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市,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良好基础;中原油田在菏泽境内有较多油井,巨野煤田等正在开发建设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此外,菏泽还有着极为有利的区位优势。其不利因素和挑战是:经济结构单一与全国性买方市场的矛盾突出,面临日益激烈的区域间、国际间市场竞争和挑战;改革相对滞后与全国日臻完善的市场机制的矛盾,既面临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又面对着周边地区的严峻挑战等。据此,菏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农林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四大基地的战略目标,加速全市小康进程。《菏泽日报》作为山东菏泽市委机关报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激励和鼓舞全市干部群众念“基地”经,打优势仗,唱特色戏,走致富路。我们在经济报道中,主要是聚焦特色经济、关注生态建设。

聚焦特色经济

菏泽农林资源丰富,素有“山东粮仓”、“花卉王国”、“鲁西林海”的美誉,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办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于是,我们把发展农村经济的宣传重点聚焦到发展特色经济上来,仅2010年就发稿600多篇。我们在报道中应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报道思路,在引导农民掌握市场经济内涵及其规律上当好向导。在农村常听农民朋友这样感叹:农民不好当了,土地不好种了,不知种什么能发财,不知道怎样才能多赚钱。农村干部也有相同的困惑:这些年苦心培植的特色产业,不知道为何没有“特”起来。针对这些困惑,《菏泽日报》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记者部近年来多次组织记者深入调查采访,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进行报道,先后以《思路一变天地宽》、《特色要“特”》、《“龙头”昂起来》、《科技的嫁接》、《鲁西黄牛“牛”起来》、《农民的觉醒》、《找市长更要闯市场》等为题,连续刊发了多篇系列报道,并配发评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报道,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指出了路子,受到菏泽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第二,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菏泽市的特色产品放在国际国内大市场下考察,并大力宣传。在报道中我们既宣传市委、市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又结合各地特点,侧重宣传各县区有竞争力的产品。如,突出报道曹县桐木拼板、牡丹区的花卉、鄄城县的毛发加工、巨野县的棉花、东明县的西瓜、郓城县的杨木旋皮、定陶县的双孢菇等,引导各县区集中人力财力,发展各自的“拳头”产品。在此基础上,组织记者深入乡村采访,在“探访特色经济”栏目里刊发32篇通讯,展示各自特色,总结成功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引导深度开发,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文章。

第三,找准市场需求与特色资源的结合点,多做宣传引导。特色产品是相对市场需求而言,卖出去了才有经济效益,特色也才“特”得起来。农副深加工产品是菏泽出口创汇的强项,我们采编了大量这类新闻,宣传桐木工艺品、脱水蔬菜、花卉等特色产品,如《牡丹区花卉进军欧盟市场》、《曹县七个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这类报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突出宣传名牌产品。《菏泽日报》开设“经济视点”、“县区亮点”等专栏,对如何实施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优质药材、优质畜禽和优质创汇农业,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层次探讨。还引导农民采用先进技术生产优质名牌农副产品,按国际标准加工、包装、储运和销售,扩大出口规模。如《鄄城中药材种植:紧盯GAP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希望在这里孕育》等报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定陶”牌鲜香菇、“沙土”牌芦笋等系列特色产品摆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超市柜台,牡丹、脱水蔬菜等畅销欧盟、北美、澳洲等地,《菏泽日报》的宣传引导功不可没。

关注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新闻宣传的重点。因此,我们把宣传生态建设与报道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宣传发展生态旅游与报道建设生态家园相结合,做到了“四个关注”:

一是关注生态治理工程。开辟专版宣传菏泽市治污工程,设置“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秀美菏泽”专栏,宣传在植树造林中实行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兼顾的经验,在“四荒”及黄河滩区栽种三倍体毛白杨等。报道洙赵新河等四大流域综合治理的动态。如某县城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严重,《菏泽日报》对此特别关注,多次呼吁,终于促使政府投入巨资进行综合治理,使这里的水质常年保持二级。

二是关注资源环境保护。采取典型宣传与舆论监督双管齐下的方法,促使环保质量的提高。2008年5月,在二版头条发表通讯《满目青山夕照明——记共产党员黄雨林22年义务护林的事迹》和本报评论员文章,高度赞扬79岁的退休干部黄雨林爱林护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三是关注生态旅游建设。菏泽是全国著名的“牡丹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每到国际牡丹花会期间,都有大批国内外游客来菏泽观光旅游,为发展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采写旅游新闻提供了广阔空间。每年花会我们都发稿200多篇,在大力宣传建设“生态旅游市”的基础上,设置“四月走菏泽”、“旅游景点介绍”等专栏,推介菏泽的旅游资源。每年花会我们都集中采编力量进行报道,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到菏泽观光旅游。

四是关注生态家园建设。菏泽市引导脱贫后的农民开展“五改三建两提高”建设生态家园活动,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池、建家、建园,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文明水平。报社组织记者对此进行系列报道,发通讯、新闻故事、述评、图片共40多篇(幅),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有关专家认为,菏泽市的“五改三建两提高”经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缩小城乡差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菏泽特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经济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