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监督权 提升公信力
——论市场化背景下媒体如何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2014-06-07 05:50李丹丹姚晶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公信力话语权

□李丹丹 姚晶

用好监督权 提升公信力
——论市场化背景下媒体如何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李丹丹 姚晶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媒体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客观公正的报道能引导公众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更加完善。媒体监督是公众实现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随着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增强,媒体监督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如何发挥好舆论监督职能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守住铁肩道义的媒体风骨,担当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要求媒体要用好舆论监督话语权,以客观、理性的舆论监督引导新闻事件的积极走向,以正确舆论监督提升媒体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使命和职能

媒体的正当监督权力不能被否定和弱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民主参与度越来越高,而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媒体的功能放大,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加凸显。记者的正当采访权、报道权,是法律赋予记者的神圣职责,媒体的权威性、信息性、公开性等特点使它成为民意表达和上下沟通的重要渠道。新闻报道对一些事件积极走向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媒体舆论监督日益成为反映民意、化解矛盾、促进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和监督对于引导正确舆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媒体的正当监督权力不能被否定和弱化。特别是网络时代,在互联网的互动性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舆论场多元化的背景下,党报等主流媒体传递党的声音,进行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主阵地、主力军功能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应该强化,因为只有掌握了舆论主导权,才能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媒体舆论监督的趋功利化倾向不容忽视。媒体进入市场,面临市场化竞争中的生存压力,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得不讲经济效益,在考虑采编的同时,也要考虑经营。市场化竞争激发了媒体的活力,但推向市场的媒体人面对经济利益诱惑,也有着“节操失守”的风险,各种失范、失序、失德的现象前所未有地考验着新闻人的良知与操守。一方面,媒体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媒体人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的生存压力下,媒体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得寻找能够吸引人眼球的“热点”新闻,这也迫使“眼球至上”成为一些媒体奉行的营销策略。一些记者为了获得刺激性新闻不择手段,甚至置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于不顾,借助职业便利搞有偿新闻,甚至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去敲诈勒索、恶意炒作。

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话语权,防止媒体话语权异化

媒体舆论监督不能越“界”。媒体作为“把关人”,舆论监督是新闻业安身立命的重要支柱之一。由于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对公共事件的报道角度和态度将影响舆论走向,并通过舆论影响事件的最终结果。客观、积极、公正的媒体报道可以化解社会矛盾、消除虚假谣传的不利影响、安抚公众情绪,从而引导公众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但是,新闻自由不是绝对的权利,媒体的舆论监督话语权不仅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而且不应超越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否则就有被异化的危险,就会脱离新闻传播的秩序约束,成为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安定因素,甚至对社会和谐造成危害。因此,媒体和媒体人不应被隔离在受监督之外,理应有更严格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媒体要正确行使话语权,不仅要敢于发声、及时发声、适度发声,还要善于发声、正确发声、有效发声,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

防止个别从业者利用媒体话语权影响舆论、裹挟民意。新闻记者因担负着鞭挞丑恶、实施舆论监督的职能,往往被称作“无冕之王”,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正义的化身和伸张正义的代言人。但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媒体人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追求发生变化,媒体的报道权被商业化、媒体的舆论监督话语权被异化,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把舆论监督当成了牟利工具、勒索筹码,抛弃职业道德和操守,遗弃正义与良知,甚至不惜制造假新闻。

媒体监督不是媒体审判,要避免因舆论报道失衡引发的舆论暴力,避免舆论审判的越位行为。媒体舆论监督的话语权主导和媒体对舆论的影响力都要适当,既不能失声,也不能过度发声,要防止媒体话语权异化和个别从业者利用媒体话语权影响舆论、裹挟民意。

以良好作风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提升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媒体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公正性信任与否,取决于公众对媒体人的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媒体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是媒体公信力的反映,也是塑造和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手段。

坚持真实性原则是增强媒体公信力的根本途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真相、尊重事实是媒体发挥监督职能的前提,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决定了舆论监督必须提高准确度;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媒体公信力、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途径。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首先必须是对于客观事实的真实报道,一个正确积极的舆论监督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应采取客观公正的立场,实事求是地实施舆论监督,不能有任何偏见,更不允许借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发泄私愤。坚持舆论监督的客观性,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媒体人要守住、守好新闻真实这条生命线,遵守舆论监督的有关纪律和规定,公正、客观、真实、准确进行舆论监督。

增强自律意识,强化社会他律。

新闻操守是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基石,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公正监督是赢得公信力的前提,如果媒体监督没有职业操守、丧失职业底线,失去的不仅是职业尊严,还有整个行业的社会信任。因此,媒体人既要增强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抵制种种诱惑,规范自己的新闻职业行为,也要强化社会他律,建立引导媒体正确有效监督的机制、加强法治建设力度、严肃新闻纪律,这既是用好媒体话语权、正确进行舆论监督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

舆论监督既是媒体拥有的重要权利,同时也是媒体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构建和维护守法、守理、守德的有序传播秩序,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理念,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监督必须做到的。媒体只有始终坚持政治性和责任意识、坚守职业操守,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效提升社会公信力,才能更好地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公信力话语权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