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民生新闻的策划与报道

2014-06-07 05:50林海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党报新闻报道民生

□林海

(伊犁日报汉文编辑部,新疆 伊宁 835000)

地方党报民生新闻的策划与报道

□林海

(伊犁日报汉文编辑部,新疆 伊宁 835000)

近几年,随着各地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高度重视,报道民生新闻成了各地新闻媒介的重要任务,民生报道也呈现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趋势,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出比以往更多更好的的趋向。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行使其为民立言的神圣职责,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三贴近”,拓展民生新闻报道领域,增加民生新闻报道的分量,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从而使党报在高度关注、重视民生和全面、深入地报道民生新闻中,赢得老百姓的青睐。从2008年开始,笔者与伊犁日报汉文编辑部另一位同事共同负责社会部的工作至今,对民生新闻的策划和报道也有了诸多的思考。

民生新闻的显著特点

内容上更契合“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点也是民生新闻最显著的“标签”。贴近民众、服务民众是各级党委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之一,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各地市州党报民生新闻报道的价值理念。作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民生新闻本着以百姓利益为先的原则,从民众的视角出发,报道老百姓时刻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反映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盼,说出民众的心声,利用舆论手段将民众的声音反映给社会,以求公平公正地解决民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报道角度上以“软”服“硬”,更显亲切,体现更多的人性关怀。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中的“硬新闻”,民生新闻以“软新闻”居多,即使是重大事件也往往从民生视角、民本取向等加以报道,体现人在新闻事实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出更多的人性关怀。民生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时政性新闻,在更多情况下,它集中于民众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小到家庭矛盾,大到社会法律问题,只要是与民众息息相关,都是民生新闻的关注点,这也是民生新闻的独特优势。

表现形式上“以柔克刚”,使新闻从形式上更容易为读者接受。民生新闻摒弃了时政新闻严肃有余灵活不足的面孔,以更加柔和的表现形式报道新闻,无形之中拉近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媒体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很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形成民众的共鸣。有的民生新闻以故事的面貌出现,娓娓道来;有的新闻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很有亲近感;有的新闻现场感强,特别有说服力等等,使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丰富多彩,更容易获得读者的信任和支持,对于实现和放大民生新闻的价值十分有益。

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需要准确定位。地市州党报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首先要代表官方说话,但民生新闻又要求呈现更多的百姓情怀,因此让民生新闻准确定位是做好民生报道的关键;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表象,深度不够;民生新闻视角窄小,娱乐性过强。民生新闻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关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会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大民生的意义所在。

娱乐性过强,完全以读者的喜好来考评一个栏目或一篇报道,不但削弱了传播者的引导作用,也有可能使新闻的取舍变得不再理性,一味媚俗,导致了民生新闻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泛滥。

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民生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各级党委也把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对地方党报宣传党和政府如何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地方党报加强和改进民生报道、创新民生新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是加强新闻策划,增强民生新闻的高度和深度。党报的优势体现在报道信息权威、主流受众集中,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受众与媒体之间容易形成互动等方面。民生新闻的策划要从宏观上把握,从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个大局出发,在提高观察高度的同时缩小报道角度,具体采写时要从小事切入,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生存生活问题切入。一方面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另一方面要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体现党报应有的主流声音和思想高度。

二是结合本地实际,增强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好民生报道,党报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广。党报的民生新闻要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由解决一家一户的具体纠纷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既不忽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样的“小民生”,更要做好关系百姓冷暖、生存权利、生存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大民生”报道。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来讲,更要注重结合本地区实际,笔者所在的伊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民族团结是党报必须长期坚持的主题。在做好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时,我们注重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不断拓展报道内容,使民族团结的报道做到了常做常新,很受读者的欢迎。

三是创新报道方式,增强民生新闻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党报参与新闻竞争、保持和强化主流媒体地位的重要品牌,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对民生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特别要做到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专栏、专刊、专版。民生新闻的可读性要求编辑在标题制作、版式设计等方面都要有创新,不能拘泥于套套框框,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立足于增强视觉冲击力和报道吸引力,着力于线条的灵活装饰、图片的灵活处理、色彩的灵活搭配等,让党报民生新闻通过现代、大方、典雅、活泼的报道形式,走进民众视野,进一步增强影响力。

四是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民生新闻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民生新闻是以民为本的新闻,其民本属性要求我们党报的从业人员在做好民生新闻时就要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从而提高党报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在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尽量把读者关心的内容交待清楚,把事关百姓的政策、措施解读清楚,把百姓的呼声反映清楚;要把群众路线始终放在心中,在采编过程中心里始终想着群众,从群众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唯其如此,民生新闻报道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常报常新,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

猜你喜欢
党报新闻报道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