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镇痛分娩的比较分析

2014-06-07 05:52郭唯行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罗哌蛛网膜下腔

郭唯行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山西太原 030012

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镇痛分娩的比较分析

郭唯行

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山西太原 030012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入院的92例产妇进行治疗分析,并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对照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腔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情况。结果:镇痛期间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镇痛起效时间为(120.2±37.1)s,对照组镇痛起效时间为(520.1±133.2)s。两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用于产妇镇痛分娩,效果可靠,对产妇及新生儿身体恢复有好处,是目前理想镇痛方法。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分娩;分析

引言

在产妇分娩的时候,感觉剧烈疼痛的产妇占50%,中等疼痛占35%,轻微疼痛占15%。疼痛会导致产妇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同时会使得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释放量增加,因此会导致产妇的宫缩抑制及其子宫血管收缩。另外,产妇疼痛会导致母体出现过度的换气的情况出现,因此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还会增加血红蛋对氧的亲和力,较少向胎儿释放氧气的量。另外,屏气还会导致母儿低血症的情况出现,最终会产生产妇的产程延长以及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出现。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并有效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感是目前临床上所关注的话题[1]。如果能够有效镇痛,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产妇的痛楚折磨,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促使产妇恢复体能[2]。为探讨镇痛分娩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顾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我科对于产妇的临床处置情况,现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太原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产科入院的产妇92例。其中年龄21~35岁,平均(26.8±3.4)岁,体质量62 ~84kg。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初产妇且孕期均>34周,经临床诊断排除妊娠合并症、无宫缩乏力现象且经超声检查胎儿情况均属正常。按照孕产妇的入院顺序将全部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年龄21~33岁,平均(27.2±4.0)岁,体质量62~82kg。对照组42例,年龄22~35岁,平均(26.4±2.8)岁,体质量62~84kg。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孕期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方法为观察组于宫口开大2~3cm时开始镇痛,孕妇取右侧卧位,取L2-3间隙穿刺硬膜外腔,成功后将25号腰穿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穿刺入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2.5mg,芬太尼2.5 g,取出腰麻针,置管于硬膜外腔,由硬膜外导管接孕妇自控镇痛泵(PCEA)以0.1%罗哌卡因+芬太尼2 g/ml混合液作为背景量,腰麻后半小时开始注入6~8ml/h,自控锁定15min,每小时限量15ml,宫口开全后停止注药[3]。

对照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腔镇痛,方法为对照组于宫口开大2~3 cm时开始实施硬膜外麻醉,选择L2-3或L3-4进行穿刺,先注入1.5%盐酸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脊麻或药物注入血管内征象后,给予0.1%罗哌卡因+芬太尼约10 ml作为首选剂量,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20 min后接电子镇痛泵,以5 ml/h的速度持续泵入,直至镇痛效果满意[4]。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给药前、首次给药后5min、10min、30 min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同时,记录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和镇痛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镇痛期间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给药后给药前给药后5min给药后10min 30 min*观察组508.1±1.10.8±1.1*0.4±0.2*0 428.3±1.26.2±1.24.0±1.11.8±1.1对照组

2.2 镇痛起效时间观察组的镇痛起效时间为(120.2±37.1)s,对照组镇痛起效时间为(520.1±133.2)s。两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两组产妇的BP,HR,RR均末出现明显变化;均无恶心和呕吐发生。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14例和5例瘙痒发生,无需抓挠或特殊处理。

3 讨论

分娩过程中阵发性宫缩的剧烈疼痛谓之产痛。长时间的产程疼痛将严重影响产妇的情绪,消耗体力,并可能因宫缩乏力引起产程延长,造成胎儿宫内窘迫等,将不利于顺产。此外,产妇的疼痛反应可以降低子宫胎盘的血流量,使得胎儿出现缺氧的现象,导致产妇过度紧张,分泌过多的神经介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宫的收缩,延长产程。如何为产妇提供安全舒适的、至少是能够耐受的镇痛方法,使产妇能够忍受疼痛顺利分娩,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各项研究表明良好的分娩镇痛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产妇分娩的疼痛和恐惧,产妇可行走,在不延长产程的同时,有助于增加胎盘血流,减少胎儿缺氧的风险。临床上想要达到的分娩镇痛效果是:对母婴的影响均比较小,见效快,便于给药,可以有效镇痛;不阻滞运动;产妇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能够配合整个分娩过程。对产妇给予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联合镇痛的方法,其可以快速见效、止痛效果理想,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在运动阻滞以及血流动力学方面均影响较小。

采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联合镇痛通过临床观察能满足要求。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酞胺类局麻药之一,其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都比较小,并且不影响子宫的胎盘血流情况。芬太尼属于人工合成的镇痛药物,主要是作用在脊髓胶质区,将脊髓后的角胶质层痛觉阻断开,传到通路,并且小剂量的硬膜外注射,对于新生儿的肌张力不产生影响,也不会抑制呼吸。将罗哌卡因和芬太尼配合使用,可以增强镇痛效果,降低彼此剂量,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张秀举用芬太尼、布比卡因做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观察300例分娩镇痛,观察组无疼痛及基本无痛达299例,观察组活跃期明显缩短,剖宫产率下降,认为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加用芬太尼2mg/L的目的是增强0.125%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贾亚楠等[4]研究显示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时对缩短产程有一定的帮助,今后的研究应该对此展开进一步的验证,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产程,同时减少部分产妇因不能忍受疼痛而选择剖宫产的概率。另外的结论显示,当用于分娩镇痛时,罗哌卡因对产妇和婴儿的影响几乎是不存在的,可以安全使用。裘丽玉等[5]随机选取55例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并与同期55例未实施麻醉的产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产妇生命体征稳定,镇痛组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降低,但是第一产程延长、第三产程延长;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并发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好,对产科质量无影响。本组资料中,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结果显示,镇痛期间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观察组的镇痛起效时间较对照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缩短,说明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能够快速有效地减轻分娩产生的疼痛,作用较硬膜外镇痛确切。

总之,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分娩镇痛,对产妇的影响轻微,是一种安全的分娩镇痛方式。

[1]邵晓青,马立新,马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分娩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9):755-757.

[2]王晓芳.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116-117.

[3]施鑫锋,王冲,朱菊玲,等.罗哌卡因-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42例效果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5):351-352.

[4]贾亚楠,白华,李明静,等.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婴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4):39-42.

[5]裘丽玉,杨晓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5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5):100-102.

R714.3

B

1009-6019(2014)09-0014-02

猜你喜欢
罗哌蛛网膜下腔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