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一抹

2014-06-09 02:49郭枫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本质心灵美的

郭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雪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作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野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天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色彩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感叹。

稍渐成长,我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

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岸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月,渔歌优缓。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在人海中打滚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利;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见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让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然像孩童一样拙稚呢?

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土地,我也能欣赏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缕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塑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知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益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感悟]生命是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探寻过它的真谛。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暂,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人生态度,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最终抵达生命美的本质呢?《生命的一抹》这篇散文,阐述出了作者自己的独特理解。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抒情的笔调、自然的行文,历数着自己的人生过往。无论是美好的少年时代,还是辗转流离的成长岁月,或是已过中年的今天,作者的生命都与美同在,都在美中徜徉。同样生活于尘俗里,为什么美的境界常伴他左右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作者永远葆藏着童真和淡然的心境。“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欲望越多,世俗的烦恼也越多,简单一些、超脱一点、淡然一些,我们才会更接近生命的本质,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比喻、排比、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化抽象为形象,使得文章生动富有诗意。文章高屋建瓴,将美的高度与生命的高度融合在一起,以一种融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眼光来观照生命美的本质,立意不凡,哲理味浓,读来令人深思回味不已。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本质心灵美的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好美的雾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唤醒心灵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