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能来能统一”征文选登

2014-06-09 18:18
搏击·武印文踪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套路

太极大一统

刘明亮 刘丁 高静

《三国演义》的卷首语中就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的太久的太极拳为什么就不能统合为一呢!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大流派,以及赵堡太极拳等其他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从师于杨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师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得传于杨露禅和其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小架子的全佑,创立了吴式太極拳的原型,经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年)进一步修润,最终形成了动作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的吴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父郭云深,后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融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而创“孙式太极拳”。以上这些武术名家对于太极拳的贡献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近些年,太极拳发展更为迅速,各式太极拳繁花似锦。但这似锦的繁花背后却隐隐显露着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怪现象——有了名气和威望就要另立“山头”,不开宗立派就不能成为一代宗师,就不能算是武术名家,就不能证明自我的价值和对太极拳的巨大贡献。不仅仅是太极拳,形意、八卦等各个拳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以,放眼武林,中国武术明显地呈现着这样一个众多门派丛生的格局,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门派陋习的问题,直到今天,中国武术也没能打破门派之规,还在与自身的这一顽疾做斗争。

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风靡一时的技击项目,都发源于中国武术,然而在推广上却更胜中国武术一筹。跆拳道、柔道已是奥运会的竞技项目,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真正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空手道、拳击等项目也在全世界范围内风靡,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而反观中国武术,虽然具备了强大的文化实力,但在传播中却有些“实”不副“名”,中国武术馆远没有跆拳道馆流行,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推广根本没能发挥出她的文化实力,没能转化成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究其原因,我们个人认为最主要是缺乏统一的标准。

一个统一的动作标准、竞技标准、评判标准,以及统一的内容体系、统一的思想理念,无论是文化的推广还是体育运动的普及,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目前这些是中国武术最缺乏的东西,同样也是太极拳缺乏的,是太极拳在向外推广时所遭遇的最尴尬的问题。虽然,太极拳在国外的受众很多,但他们越学越觉得太极拳难学,不是难在动作和招式的学习上,而是难在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各式太极拳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各式太极拳都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去学习?我应该学哪个?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拳师也不一定能说清楚,道明白。更何况是外国友人呢!如果一个文化阵营内部是混乱的,甚至是互相诋毁的状况,那她又怎么可能有效地对外推广自己呢。说白了就是,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自身的状况,又怎么能向外人解释自己是什么呢。

实际上,太极拳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体的太极拳应该服务于人们内心精神修养和层次的提高。只有把太极拳作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人们内心修养和层次为目的,才真正能发挥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才能使太极拳发挥出其他拳种不具备优势——能让人们在太极拳中品味武文化、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大门,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修养的提升。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是极具戏剧性的。百年之前,武术被人们看成是避之不及的恶魔,而百年之后,她却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被看成是东方文化魅力的化身。

为了这个转变,中国武术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和奋斗,但如果没有以下几点,她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

中国武术的成功经验有三点:开明的兼容精神,进步的改良意识,开放的胸襟。

一、开明的兼容精神。如果中国武术没有以开明的态度兼容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体育精神,那么,难以想象她今天的样子会是什么样。梁启超、精武会、国术馆以及李小龙等武者们,他们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以开明的兼容精神,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去升华中国武术,从而使中国武术能赶上时代的步伐,获得不断的提升。

二、不断进步的改良意识。如果说开明的兼容精神意味着从外部吸收养分,促进武术发展,那么,武者们对中国武术自身的改良,则使其内部不断焕发活力。从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到李小龙的截拳道,再到现代的简化太极拳,武者们都在不断探索和开拓,使其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这种改良实际上使中国武术内部走上现代化,无论是训练机制或是竞赛机制,都在逐步用科学代替愚昧,用理性代替迷信。如果中国武术仍然停留在义和团时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现代化,如果没有不断进步的改良意识,那么,纵然有电影的包装和宣扬,中国武术恐怕也无法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可。

三、开放的胸襟。民国之前,霍元甲就提出打破中国武术的门派陋习,只可惜直到今天,中国武术还在与自身的这一顽疾做斗争。如果国术馆没能打破门派之规,如果李小龙依然遵守着国术不传外人的武林规矩,那么,也许就没有今天被世界所崇尚的中国武术。只有开放的胸襟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真正打破中国武术的门派之规,只有内部的融合与统一,并主动融入世界,中国武术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中国武术的发展是这个趋势,太极拳也不能例外。太极拳同样需要开明的兼容精神,进步的改良意识和开放的胸襟。在太极拳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国运昌、太极昌,太极拳的发展也反映着民族命运的兴衰起伏。太极拳要以开明的态度不断改良;要以开放的胸襟走向世界。(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再谈太极拳能不能统一?

唐才良

有人提出要统一太极拳,不知要统一太极拳的内在拳理?还是要统一外形拳架?

1、各式太极拳在拳理上是统一的。既然称为太极拳,那么其核心理论应该是统一的。如杨、陈、吴、孙、武五式太极拳都遵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为圭臬。因此,凡是遵循《太极拳论》为核心理论的拳,都是太极拳;凡是违背的或阳奉阴违的都不能称之为太极拳。可惜国家体委没有一个太极拳名称的登记管理部门,对那些不符合《太极拳论》的冒牌拳操,一律不许使用太极拳来命名,这样太极拳界不就干净多了,不就统一了吗?

2、太极拳最高境界是什么存在着分歧。究竟什么是太极拳,也就是太极拳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不同的理解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才是造成太极拳乱象的主要原因。《太极拳论》的核心思想是:松柔轻圆,以柔克刚,随曲就伸,我顺人背,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的境界。简言之,《太极拳论》所谈论的方法、技巧、原理,都是为了达到“英雄所向无敌”的神明境界。

自从有人写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以后,《太极拳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逆转,许多人将技击与养生分裂对立,将技击看作成了“末技”,而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便从技击防身转为益寿养生。白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太极拳干脆撇弃技击功能,对传统逆向淘汰,将拳变成纯粹的养生体操。这也许是应顺时代变化的需要,但对《太极拳论》来说却是根本性的否定。如果《太极拳论》否定了,太极拳没了标准,又拿什么去统一太极拳?

3、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与养生功能本是融合一体的。太极拳的创始人,《太极拳论》的作者王宗岳,他们创立太极拳的初衷是技击防身,并不是刻意养生,养生效果是在内外双修的过程中获得的。武术巨擘褚桂亭先生讲过:“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与养生功能是融会一体的,没有另外的养生太极拳”;“拳学了最好不用(指打架),不用就是养生养德”。1962年某星期日,年逾花甲的太极拳史学家徐震,在兰州第一工人俱乐部,看到一精神病人手持斧头向人砍去,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徐先生上步就把斧头夺了,保住了人家性命。徐先生的“末技”是对“养生论”的最好诠释,他不仅自己能健身,还使他人“延年益寿”。看来太极拳不能没有技击功能,“末技”总比“没技”要好,有“末技”的拳才是真正“养生”。

笔者以为,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是用于防身,“武备而不用谓之仁”,而“仁者寿”。这才是太极拳技击与养生的辩证关系,才是太极拳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要想统一太极拳,首先要把太极拳的技击防身功能与益寿养生功能重新融合起来,回复到六十年以前的状态。如果太极拳的价值取向不能融合与统一,那还谈什么统一。

4、太极拳的拳架套路是手段,不是目的。太极拳的拳架套路是工具,它犹如渡船,目的是渡向彼岸,以到达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为目标。不要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渡船上,而应注意渡向何方。国人的聪明往往用于打造“渡船”上,编出一套套的拳架套路,而忽视了太极拳的其它训练手段(如桩、推手、大杆、枪、剑等),迷恋渡船而迷失目标,忘却了太极拳究竟是什么。

笔者看过一份资料,批评我国的电脑专家一窝峰地去开发汉字输入法,发明的输入法竟有三千多种,以至有学者叹息:中国软件行业之所以上不去,是因为大家都去做输入法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些输入法,它们都在同一水平,互相比不出什么优劣。因为从编码的方法而论,键盘26个键,每字三击,26的3次方可有17000个字,足够涵盖《通用规范汉字》中的8015个字。所以输入法不是越多越好,有几种可用就行了。因为输入法毕竟是工具,不是目的。太极拳的乱象亦是如此,有了杨、陈、吴、武、孙几种套路本已足矣,能有多少人能体悟其中的精微奥秘。而且,套路拳架只是整个训练系统的一种手段,我们干吗还要编出一套又一套的套路来。我们有近百种的套路,都是同一水平的重复,有的甚至是低水平的抄袭。我们把精力浪费在套路上了,这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商业竞争。

中国太极拳之所以上不去,中国武术之所以进不了奥运会,原因之一,就是套路编得太多太滥!太热衷于套路而迷失武术的本真。所以,太极拳想搞统一,第一步就是不要再搞什么新编套路了。第二步不是统一拳架外形,而是统一太极拳的理念。如同我们不必去统一渡船,而是要统一渡向哪里。

5、学拳不能光是临摹动作,而是要用心去体悟拳理。有位老师提出统一太极拳的“处方”是临摹杨澄甫的拳照。学拳“临摹”是必要的,但毕竟是初级的,老是重复低级的东西怎么会长进?而且“练”也必须在明白拳理的基础上去练,这样“临摹”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小学生学练毛笔字,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告诉他如何用笔,如“永”字八法等,然后让学生在临摹中去体会、掌握。盲目临摹是不会有高层次收获的。书法家张森对笔者说过:“字无须多练,多练反而油滑”。无独有偶,齐白石说:“我向来反对宗派拘束,也反对死临死摹。因而,我就常说,‘胸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学者欧阳中石先生说:“我不主张练字,主张学字。练是重复,如果是错误,就会重复错误。学是获得,把前人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主张用“临摹”来统一太极拳的人,仍然只是强调外形(套路动作)上相似,而不是学习太极拳内涵的精华,因此,由他们来统一太极拳是不会成功的。

6、国家规定的套路也是可以讨论批评修改的。按理国家规定套路最有可能擔当统一太极拳的重任,因为借助国家的权威来制订的规范标准是神圣的。可惜的是规定套路中存在较多非太极拳因素。用错误来统一正确,那是一种倒退。其实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错误了的东西也是可以修改甚至废除的。国家规定的简化24式等套路,当初为了追求“易学易会”,忽略了太极拳内在的文化,把太极拳改编得只在外形上有些类似太极的体操。如果让错误的东西“易学易会”,只会使错误的东西传播更广更普及,纠正也更困难。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规定套路中编得不好的动作,把忽略的文化重新纠正过来?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都不能做,那还谈什么统一太极拳?所以,要想统一太极拳,建议先从修改、完善国家规定套路做起,但这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能行吗?

我们拓展一下思维,再举欧阳中石先生来说事,他批评简化字改革,他认为“简化得不好的字,可以再改回去,最后会有个统一规范的”。他举例新闻标题中的“淫雨霏霏”,原本是指雨下得连绵不断,但把“霪”字简化成“淫”字以后,意思完全搞糊涂了。当然本文不是讨论国家规范简化字的问题,而是借鉴、启发。笔者希望武术界也能有像欧阳先生这样头脑清醒睿智的领导与学者。

7、总之,要想统一太极拳,首先要重新認识与评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看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如果它还有用那一定要坚持;如果它在新时代失去了价值,那么就不用统一太极拳了,而是淘汰或改造太极拳。因此要弄懂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实质是什么,这样才会有统一的标准。如果《太极拳论》仍然是太极拳的标准,那么可以从国家体委规定且影响较大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入手,发动专家学者讨论批评,将其中错误的、不符合太极拳拳理的地方修改纠正过来,同时将太极拳技击的文化融合进去,完善(还原)成真正的太极拳。并以此为范例,逐步改造其它套路。这样,统一太极拳的愿望也许不至于落空。但是积重难返,纠正人们的思想认识,远比纠正套路动作难得多!

太极拳不可能统一

崔光磊

太极拳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武学体系,从古老的陈式太极拳,经过历代武学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逐步发展并演化出杨、吴、孙、武、洪,以及现代的竞技比赛套路。正是因为各具特色,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因此太极拳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统一。

1、太极拳没必要统一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可以理解为无论在技击中如何应敌,无论在套路中如何演变,变化的都是外在形式,而其一招一式都要遵循“太极”的哲学思想。也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如今太极拳的套路、器械以及功法才会愈发丰富多彩。

杨露禅先生跟随陈长兴先生学习古老的陈式太极拳,然后结合自身经验,经过祖孙三代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柔和舒缓、端庄大方、精巧轻灵,宛转含蓄的杨式太极拳,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开展得最为广泛。其演练风格、套路动作等等均与陈式太极拳有了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杨式太极拳是在遵循“太极”哲学思想的前提下,对陈式太极拳的一个巨大创新和发展。

同样,洪均生先生跟随陈发科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后,结合与学生、拳友的交手经验,并将陈发科先生晚年讲解实验的技法融会贯通到原来所学的套路中,形成了端严圆和、轻灵沉着、雄浑超逸、缜密缠绵、雍容自然的洪式太极拳。虽然拳法各式动作较原来略有改变,但仍严格遵守太极拳的基本运动规律,且对缠法问题研究、运用地更加缜密细致,当然其核心仍不脱离“太极”的范畴。

可见,太极拳这门优秀的拳种,正是因为有了发展变化,有了不同的声音,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若要将各式太极拳的动作统一规范,则会成了一言堂,这种模式只能适合比赛表演和推广普及,对于真正的武学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可以说沿着这个方向走的话,真正的太极拳将会失去活力进而走向衰败。

2、太极拳不可能统一

如果要统一太极拳,必须统一认识、统一动作,如今太极拳的队伍正在全球迅速发展壮大,仅仅思想认识这一方面就不可能统一,更何况现在流派之问,甚至同一流派内部尚且各执一词,沸沸扬扬。

即便假设各流派都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无疑义,但人的理解水平和技术水平还不一样,对于同一句话就可以延伸出很多观点,甚至观点相左,如何统一?且思想认识问题不是行政命令或者某几位大家振臂一呼就能全民响应的,如果强制推行的话,反而不利于团结发展。

至于动作就更不可能统一了,武术就如同书法,即便所有人都按正楷练习,最终也不会写出完全一致的字。就算是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在不同阶段其水平与认识也不同,风格仍有变化,更何况太极拳技击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细微的暗劲,这些小动作几乎看不出来,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有深刻的认识,而这又是太极拳最有价值的部分,即便能统一大动作,那这些小动作又该如何统一?总不至于为了统一动作而剔除这些精华吧?

功夫无止境,就如同圆周率一样无穷尽,想统一太极拳的人们,你们打算把太极拳统一到3.14呢,还是统一到3.1415926,或者小数点后面500位?所以统一只能扼杀创新与发展,坚决要不得。

当然太极拳不统一并不表示可以任意发挥,胡乱编排,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对身眼手法步以及基本功法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无论学习哪一流派的太极拳,都必须按规矩循序渐进。太极拳流派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其核心理念均符合“太极”的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就如同陈发科先生所言,能流传至今的拳法必然有其非常优秀的一面,否则早被淘汰了。

天下武术殊途同归,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生存发展,我们要做的不是统一种植杨柳,而是呼唤多种生命的竞相绽放,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弯路,也会出现很多自欺欺人、玄之又玄的人和事,但大浪淘沙,经过历史的选择,真正的金子将会一直散发迷人的光芒,并被人们永远热爱。

太极拳能不能统一

杨志英

太极拳能不能统一?问题摆在面前,必须做出选择。答案无非两种:能,或者不能。也许,还会出现个似是而非的回答——不清楚能不能统一。不过,在笔者来看,无论怎样的答复,都不可妄下结论。因为,这是个既严肃、又很宽泛的话题,至少涉及到五个方面:

1、太极拳的概念能不能统一

这是最基本的,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连什么是太极拳都不能界定,一切探讨都显得为时过早。很可惜,时至今日,的确没有举世公认的太极拳定义。当代太极拳界之所以十分混乱,就因为没有对太极拳概念形成基本的共识。许多研究者常常将属于哲学范畴的“太极”与属于武术范畴的“太极拳”,或者将“拳术”与“太极拳”相混淆了。

写到这里,不仅使我想起在一次太极拳活动中,有人向我提问:太极拳能不能快练,不快练如何打人?记得当时我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反问:如果太极拳既能快练,又能慢练。那么,什么不是太极拳,太极拳究竟该怎样练。我觉得这是没有对衡量太极拳的标准搞清楚,如果心中有了标杆,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因此,首先必须从源头抓起,统一思想,对太极拳进行一致认定。

2、对太极拳发展史的表述能不能统一

基于对太极拳没有进行准确定位,造成当代人对其发展史的表述不能、也不会统一。对到底在什么阶段谈论的什么拳,认识是模糊的。从而,出现了太极拳创自宋代或明代张三丰(峰)、清代陈王廷以及六朝韩拱月、唐代徐宣平或李道子、明代殷利亨、清代杨禄禅和武禹襄等说法。因为缺乏概念的约束,人们往往出于一己、一家、一派的利益,漫无目的上溯几百年、甚至逾千年追寻太极拳之根。使本来可以依据史料理清的太极拳发展脉络,人为地复杂化、糊涂化。什么南柯一梦,梦出太极拳;什么仙人相赐,授予太极拳秘笈;什么观蛇鹊打斗,悟出太极拳理;什么在家闷得寂寞难耐,编造一套太极拳来玩玩等等,不一而足。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用演义、戏说等文艺形式取代学术研究的方法,缺乏起码的严肃、严谨的治学态度,实在不可取。我们应当秉承求真务实,重证据,重资料的史学研究思想,认真梳理出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太极拳的称谓,史书中对太极拳的记载从什么时候开始,是谁最早传播了太极拳术,什么时候诞生了第一本太极拳谱,太极拳诞生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等等这一连串的首创与第一次搞清楚了,难道还写不出一本可以告慰先人,又无愧于后世的太极拳发展史吗?

顺便说明一下,笔者多年来致力于太极拳发展史的研究,着手写一本《解密太极拳》的书。感谢《搏击》杂志摘要刊载拙稿中的部分章节,敬请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3、太极拳理论能不能统一

太极拳理论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达不成统一。可谓众说纷纭,公讲公的理,婆说婆的道。有人谈得高深莫测,有人讲得深入浅出,有人大谈太极八卦之道、老庄之说,有人大讲玄虚仙道之理,有人以儒家学说阐述拳理……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互不相容。我想,大家不妨搁置争议,去回眸历史,走进清末民国。会发现那时的太极拳界不存在如此多的杂家之说,没有众多的流派,阐述的拳理别无二致,真正处于天下太极(拳)为一家的发展时期。比如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1832—1892)、李启轩(1835—1899)、杨班侯(1837—1892)、杨健侯(1839—1892)、郝为真(1849—1920)、孙禄堂(1860—1933)、吴鉴泉(1870—1942)、杨澄甫(1883—1936)等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都以太极拳传人相称。1881年,李亦畲手书三本太极拳谱(史称‘老三本)问世,它标志着太极拳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拳谱中有拳架套路、刀法、枪法、身法准则、行工要领、打手要言等,收录了《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李亦畲、李启轩拳论若干篇。但是,很遗憾,因為种种原因,太极拳的这段历史,竟有不少当代传人或不知情、不关心,或讳莫如深乃至恣意篡改。

要知道太极拳出现流派划分,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政府邀请了一些太极拳传人和相关专家,以五位人士的练拳图照为蓝本,编排了五套太极拳架,分别取名杨式、武式、陈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五大太极拳流派说。此后,太极拳运动向着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繁荣。然而,随着时问的推移,这种流派划分法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最凸出的,就是各家派有意识强化自己的特色,将其放大化、极端化,甚至将前辈拳家的练拳毛病都美化成特色与亮点。从而忽略或淡化了太极拳的基本共性,使各家派之问的差异越来越大。为此,我提醒所有的太极拳传人,无论那家那派,都应该摒弃偏见与固执,高瞻远瞩,直面历史,正视历史。加强沟通与协作,尽快使太极拳理论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天下太极是一家。

4、太极拳练习形式能不能统一

当今冠以“太极拳”之名的练习形式繁多,器械表演的门类也相当丰富且不断出新,然而因为没有统一的概念、理论作指导,导致人们很难判断这些五彩缤纷的拳架器械是否具备了起码的太极拳身法要领,亦很难界定一些以太极拳传人自居的习练者是否真是太极拳的传人。

因此,太极拳的概念必须界定,基本理论必须统一,发展历史只有一部。否则,太极拳将迷失自我。但是,话说回来,概念、理论、历史统一了,是不是就等于太极拳套路、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也能够完全统一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练习方法、技术要领、基本理论能够也必须统一,然而表现形式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千篇一律,不可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太极拳是一种人体技击的行为艺术,是体育,同时也是一种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传承依靠个体的人来完成、来表现,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千差万别,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领悟能力各有千秋,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受这些主观、客观条件因素的制约,势必造成太极拳表现形式的千姿百态。

当然,我们可以借鉴体操的模式,制定统一的规定套路。无论哪门哪派传人,都通过这套动作去展示技艺、同台竞技。然而,这样的统一,并不意味着练习形式就变成这一种、这一套。再者,即便规定套路,每个人演练起来,表现出来的风格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5、太极拳界能不能建立统一的权威机构

目前,太极拳发展势头迅猛,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广泛普及,国际性的、国家级的、省、市、地、县、村镇纷纷建立起太极拳联盟、委员会、研究会、协会等民问组织。纵观这些机构,存在一个共性,即都属于各竖大旗、各自招兵买马、各自为政的一言堂松散组织,没有形成专业化、职业化。政府也成立有太极拳组织,表面上看似兼容百家,实际运作过程中仍为官办民营。谁掌权,谁组阁,谁说了算。为此,笔者呼吁真正建立起一个由政府牵头组织的、可以统领全局的专门机构,邀请各方专家,倾听不同声音,广纳百家之言。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全方位探讨与研究,早日达成对太极拳的共识。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