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观的发展与演变及文学史的书写

2014-06-10 03:03胡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郑振铎新文学历史唯物主义

胡娟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文学史观的发展与演变及文学史的书写

胡娟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灵魂和指南。众所周知,文学史观对于文学史的演变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文学史观的研究历来都引起学人们的谨慎研究与热烈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文学史观对于文学史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史;文学史观;演变和发展

自从新文学诞生之后,对于新文学研究的论著一时云起,在这种语境下,出现了胡适之先生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白话文学史》、梁实秋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周作人先生的《人的文学》以及朱自清先生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这几本著作都有其独特的立场和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对新文学的多元研究状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从五四时期开始,研究者便格外重视对于文学史观的研究,而且成绩显著,出现过几次研究和书写文学史的高潮,主要可以梳理出如下几种文学史观念。

一、进化的文学史观

进化的文学史观是我们在五四时期最早接受的一种文学史观念,这种观念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运用历史的眼光和进化的观念来阐释文学史的合理性,强调文学发展的运动和变迁,发展以及进步,联系和规律。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谭正碧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文学进化史》以及郑振铎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等著作,集中体现了进化的文学观念。郑振铎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序言中说:“三十多年来,我写了不少关于中国文学的论文,且受了从西方输入的进化论的影响,也想在文学研究方面运用这样的进化论的观点”。①郑振铎认为进化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后来居上,并不是一切时间上居后者都比居前者具有性质上先天的优越性。他说“文学的东西,本不能以时代的古今,而比较其优与劣,说古代的的东西,一定不如近代的,正如说近代的东西一定不如古代的一样错误。所谓进化者,本不完全是多进化而益上的意思。他乃是把事物的真相显现出来,使人有了时代的正确观念,使人明白每件东西都是随了环境之变异而在变动,有时是进化,有时也在退化。文学与别的东西也一样,自然有它进化的曲线,有时而高,有时而低,不过在大体上看来,总是向高处趋走。”②虽然进化的文学史观盛行一时,但是进化的文学史观念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之处。过分强调文学史研究的目的性,这样或多或少会忽略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审美品格。也正因为如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开始对进化的文学史观提出质疑,其中,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周作人。周作人先生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认为:“中国的文学,在过去所走的并不是一条直路,而是像一条弯曲的河流,从甲处流到乙处,又从乙处流到甲处,遇到一次抵抗,其方向即起一次转变”。③周作人先生认为进化论的文学史观缺点很明显,易于空相处文学上的一直的方向,指出文学不是按照某一直线发展的,而是有其内部发展的矛盾弯弯曲曲循环发展的。周作人所寻找的这种中国文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寻找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源与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这种历史循环论代表了周作人的历史观,也代表了他的文学观。这种循环的史观在当时对进化论的文学史观起了反驳的作用。三十年代的文学史对于进化论的文学史观的运用也更加谨慎。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文学观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这种文学史观认为人民性和现实主义是文学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为从三十年代起,起主导作用的文学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学史观。其实自苏联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等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那时候的研究者已经开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比如郑振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新的社会科学方法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他这样说道:“一九三零年以后琐屑的东西,比较有些新的观点”。④这里所说的新的观点指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观。历史唯物主义文学观强调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激发了人们对文学发展规律探讨的浓厚兴趣、研究和写作,特别注重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进程,文学史的历史特征得到很大的重视,强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各种文学现象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受到了很大的重视,许多文学现象存在、发展和变迁的原因有了更加合理的解释。此外,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还重视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作家,这无疑可以使我们从社会学这个更加广阔的角度来理解作家以及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使得文学和社会主体以及社会现实的关系得到了特别的重视,突出了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应该是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本书明确的指出,“新文学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文学。”⑤在第二次文代会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为了给社会主义文学提供历史根据,对五四文学做出新的评估,强调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文学运动,也就是在工人阶级思想指导下,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发展过来的作家作品。⑥正是由于这种过度强调现实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指导思想下,给这部著作的研究价值带来不可避免的缺陷,也引起后来研究者的思考。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学史观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研究者非常机械和表层次的运用这种史观,因此造成研究和写作中的不小偏颇。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恩格斯指出的“指南”只是一个总体的方针,并不能代替具体的文学历史现象分析。但是在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研究者那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似乎成为了一个万能公式,这就造成那一时期的研究著作不少有生搬硬套之嫌。

三、新时期的多元文学史观

到了新时期之后,研究者变的更加冷静一些,比较注重从更为具体的方面研究文学史,在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提出这样两个口号:一是历史主义的,即针对过去饭历史主义的做法,要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还有一个是现代化的,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两个字进行重新的定义,认为现代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时期划分上的简单的概念,而是具有确定的丰富的多的定义。⑦严家炎说道:“文学的现代性或现代化,实际包括了从文学语言、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审美情趣诸方面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全面深刻的变革和创新。”⑧所以,在新时期,那些一度遭到研究者忽视的作家,比如张爱玲等作家重新进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和文学史当中。之所以说新时期的文学史观是多元的,主要是因为在新时期人们似乎不再向一以前那样去无限崇拜文学史观,而是更加重视研究文本本身,正如王佐良所言:“浪漫主义也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给予总体叙述,现代主义也是常见之词,但现实主义很少用于小说以外的题材,就在小说中叶主要是指十九世纪中叶狄更斯诸人所作。重点作家叙述较详细,也着重思想内容,但着重艺术和语言的特点来谈,写法虽然人各不同,受推崇的则是一种有深度、有文采的异类,这个模式有学术性,可读性,但系统性不强。⑨”总是文学文本的精读和细读,从小处、细处着手研究文学史,给文学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前进动力。

文学史观对于文学史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层面而言,每一种文学史观或多或少都会对文学史的书写产生影响。以上只是简单梳理了上世纪影响较为重大的三种。此外,笔者希望能够出现一部文学史著作,不需要去竭力解释文学史发生的合理性,也不需要刻意去追求目的性,不需要在文学史里来解释规律或者做价值的教化和移植。努力祛除一元化,权威化的判断,崇尚自由的审美精神,用优美的文字呈现出最真实的文学脉路。把价值的最终判断权留给读者,文学史只是呈现、还原和描述史实。

注释:

①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四卷 [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1-2.

②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三卷 [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379.

③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人文书店,1932,18.

④郑振铎.郑振铎全集第四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2.

⑤中国新文学史讲稿(上册)座谈会议录.载《文艺报》1952年第20号.

⑥钱理群.一代学者的历史困境.读书,1994年第七期.

⑦朱晓进.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⑧严家炎.新时期十五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5年第1期.

⑨王佐良.一种尝试的开始——谈外国文学编写的中国化.读书, 1992年第3期.

[1]钱志熙.审美·历史·逻辑——论文学史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

[2]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华书局,1993年版.

[3]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I209

A

1005-5312(2014)08-0007-01

猜你喜欢
郑振铎新文学历史唯物主义
十二点钟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新文学“为人生”创作理路
郑振铎炒股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胡适·鲁迅·莫言:自由思想与新文学传统》序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