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人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观察*

2014-06-12 09:40陈慧雯谭剑明
关键词:拉米夫定抗病毒胃肠道

陈慧雯 谭剑明

(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自2003年开始我国实施对艾滋病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在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而且抗病毒治疗管理体系亦越来越成熟[2]。随着接受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例数越来越多,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3-5]。为了摸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我们于2011年~2012年对本市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不良反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11-2012年本市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共例123例,男70例,女53例,平均年龄(37.2±10.6)岁,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2年以上。

1.2治疗方案 据病例的实际情况共选用了7种治疗方案:按《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2012年5月第3版治疗方案有: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29例,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6例,依非韦伦(EFV)+拉米夫定(3TC)+替诺福韦(TDF)48例,依非韦伦(EFV)+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11例,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克力芝(LPV/r)9例;按《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2008年1月第2版用到的治疗方案有: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7例,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13例。

1.2不良反应

1.2.1一般性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①疲乏:患者主诉疲乏连续1周以上者;②胃肠道反应:患者主诉反复出现胃纳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其中一项或以上者。

1.2.2器官组织损害 ① ALT、AST、血清胆红素任何一项检验结果升高者。②肾毒性:血清肌酐(CR)、血尿素氮(BUN)任何一项升高者。③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任何一项下降者。④中枢神经反应:主诉持续性头晕、头痛、多梦、精神不集中者。⑤淋巴细胞下降:淋巴细胞计数下降⑥药疹:检查到符合药疹的皮肤病变者。⑦血清淀粉酶升高者。

1.2.3代谢障碍 ①血糖检测连续3次升高者。②甘油三酯检测连续3次升高者。③总胆固醇检测连续3次升高者。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不良反应总体发生情况 123例接受观察的病例中,有105例发生1种或以上不良反应,总体不良反应率为85.4%。共观察到12种不良反应,可归纳为一般性不良反应、器官损害和代谢障碍三类。单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一般性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69.9%)、疲乏(52.8%);器官损害不良反应次之,肝毒性(52.0%)、骨髓抑制(40.7%)、淀粉酶升高(26.8%)、肾毒性(21.1%)、淋巴细胞下降(1.6%),中枢神经反应和药疹均为4.9%;代谢障碍不良反应以血糖升高发生率最高,达42.3%,甘油三酯升高、总胆固醇升高和分别为34.1%、18.7%和(表1)。

2.2不同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①性别与不良反应:女性中“胃肠道反应”和“疲乏”两项的发生率分别为84.9%和66.0%,而男性为58.6%和44.3%,女性显著高于男性(χ2=12.30、χ2=12.37,P<0.05)。而与之相反,男性“淀粉酶升高”项为34.3%,女性为16.9%,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4.60,P<0.05);②年龄与不良反应:各年龄间的不良反应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文化与不良反应: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仅少数为高中及以上,最高文化也只有大专。统计学分析显示,高中及以上组患者疲乏、胃肠道反应(χ2=18.45、χ2=12.30,P<0.05)两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患者。

表1 不同性别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药物发生一项或以上不良反应者占比为85.4%,与一些文献报导基本相符[5]。共观察到12种不良反应,大部分反应及发生率与文献报导相近,也有个别反应有小出入[3-5],可能与各文献报导的观察病例数有限有关。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观察研究,全面摸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以便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在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加强对不良反应的防控。

本研究显示“胃肠道反应”和“疲乏”两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和文化程度有关,性别差异以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文化差异以低文化程度高于高文化程度的现象值得注意。因为该两项不良反应是以主诉为判断依据,而主诉中不免有心理因素存在。因而在心理相对比较敏感的女性和对艾滋病治疗更具恐惧感的低文化程度人群更容易发生这类不良反应。提示可以通过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来预防控制,可减少一般性不良反应,提高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的用药依从性。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者在这方面开始了探索[6],亦应继续扩大心理护理措施方面的研究。

[1] 杜普,王月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10):794-796.

[2] 李佳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政策和策略分析与思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2):144-145.

[3] 陆铭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104例观察[J].传染病信息,2008,21(6):373-375.

[4] 钟崇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3):298-299.

[5] 陶翠菊.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及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3):3024-3025.

[6] 崔林晟.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10(下):3857.

猜你喜欢
拉米夫定抗病毒胃肠道
多替拉韦联合拉米夫定简化方案治疗初治HIV感染者真实世界研究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初次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