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潮歌:把产品做好是王道 其他都是扯蛋

2014-06-16 23:22
商道 2014年5期
关键词:王大妈才华天才

王潮歌很有股“凤辣子”的劲儿。口角爽利,思维敏捷。刚从“印象武隆”的排练现场下山来,她脸上没妆,身上一件橘色冲锋衣,大说大笑,大开大阖,身边两位男助理,倒被衬托得十足软糯娇憨。

她有做“大女人”的本钱。身为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的“铁三角”团队合作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的先河。如今,“印象系列”累计票房已超过50亿元。不过,对于时下热闹的各种用户产品观,王潮歌颇有一番独特的见解。

“我反对为用户定制产品的看法。艺术就是艺术,一定要尊重艺术的创作规律,但艺术和商业不对立。”王潮歌从不认为“印象系列”是做给游客看的,因为那样的观点“过于商业化”。“把所有人的需求进行细分,再把针对他们的产品又做细分,是本末倒置。”

在王潮歌看来,不论是奥斯卡小金人还是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创作者真正有感而发,有强烈意愿要表达的那句话,再通过技术说出来,掷地有声。而那些没话找话的,肯定成不了。“就像现在的电视剧,投资失败率那么高。哪一部不是事前计算过,什么市场细分、题材类型,哪个明星能带来多少粉丝……都分析死了,那你倒成啊?”

王潮歌边说边掏出自己的iPhone搁桌上,“你说这手机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来的,还是一个天才就想这么干?乔布斯肯定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它做出来。绝不是:我想做个几百亿美元的公司,听说手机赚钱,那我做手机,手机怎么做呢。那是搞反了。”

“所以首先需要是天才?”

“全世界做成任何事都需要天才。你见过一个作家,事先想好这个时代需要这个,然后写成一部伟大作品的吗?如果你才华平庸,那为什么要用你的平庸达到那个至高的地方呢。”

对于自己的天才,王潮歌一向自信。“聪明已经不是我的特长,而是我的特点了,就像我这颗痦子一样。”王潮歌指指自己嘴边的痣。这话她说过不止一次。

口头玩笑说压力山大,其实王潮歌并不在乎,哪怕是懵懂少年时。“我很小就知道自己哪长哪短,而且从没有急着把自己不好的地方补上去。现在,我居然能仅靠自己的长处很好地生活下去。”

“莎士比亚形容的爱情和你看到小伙时的感觉差不多。各个时代对精神的追求都非常相似,不会因为有了互联网,大家就不那么想事了。没多大变化,甚至不需要变。”

在她看来,尽管移动互联网延展了人们思维的半径,但让差异化的产品变成了同质化,这也是错的。“街边王大妈的豆花店,就做那么两盆好吃,但你们说得复制啊、把你的东西放到网上卖啊,这样王大妈的店就不存在了。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很多同质化体验后,也带来了对差异化的渴望。”

“如果说艺术产品都不可复制,那么一部又一部的‘印象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有记者曾尖锐地问道。

“‘印象系列从未复制。它每次都在挑战同样一个极致,就是我还有才华嘛,我还有想象力嘛!”

“假使没有你个人的才华,这家公司还有什么?”

“当艺术家才华枯竭,他的艺术生命就停止了。但艺术家的公司是另一回事。我们公司有不同的导演,而且我不认为一个艺术作品寿命很短。百老汇的《猫》,16年才下线,韦伯至今能靠《memory》赚钱,还有迪士尼的米老鼠。”

“你为公司做了哪些准备,以使你的公司像这些公司一样基业长青?”

“我没做准备。我从不做任何准备,我今儿就不知道明儿的事。”王潮歌干脆地说。

王潮歌对如今铺天盖地的“管理学”也颇有自己的另一番见解。“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企业家会说‘我们这个企业做的好,是因为我管理出色。你同意吗?”在她看来,一定是一个人有了一个天才的想法,他设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后,这中间才有了研发、运营、管理种种流程。

“我就是作品好了,看的人多了就行,我自己是不会电脑,但不代表我没有互联网思维。”

编辑 陈翔

《商道》杂志QQ⑥群号:287760029

猜你喜欢
王大妈才华天才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天才or怪咖
我们班的“王大妈”
真的怕了
拼才华的古代花美男
一条重感情的狗
残忍”的才华*——五篇小说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