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无极限 评量梦更美

2014-06-16 16:23方建良
新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实作纸笔评量

方建良

一、前言

就在台湾从九年一贯课程迈入12年教育阶段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适性化教学的课程理念就此发酵。新课程的设计更是标榜以培养能面对世纪挑战的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取代学科知识,以免试入学来取代过去的联考分发。可是仍有许多教师、家长,甚至连学生自身都感觉怎么没太多变化,还不是要经常考试,甚至以往只要应付考试,现在念书之余还要学才艺、进行服务学习,一天24小时还真不够用。其实我们都一味地高喊教学及教材多元化、适性化等口号,却忽略了评量的重要性。教材制定出来后,变更性实有其限制,教师的教学也受个人的内在性格所牵制,所以真正可以落实新课程精神的方法或许就是实施多元化的评量了!

二、学生怎么学

学习的主体毕竟是学生,从知识的学习立场来看,学生应该是被训练到会呢?还是学生本身应该主动去建构知识?其实我们可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引导自己该怎么学,该学些什么?教师再从学生的反应中适时地穿针引线,布置合适的问题情境。站在教学者的立场,能做的就是让学习者多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借由成功经验的累积,构筑丰富知识的数据库,而不是让学生总在失败中成长,不断的失败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这样的结果并无法突显出任何实质性的教育意义。

所以,当我们看到学生的成绩普遍低落时,我们应该检讨教学者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们让学生学到什么?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虽然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是考虑其真实性,学生真的有办法主动建构吗?笔者整理出一些被认为合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及情境,或许可以让我们领略其适用性:1.不直接指导学生;2.用生活中的情境来布题,以便学生用旧经验来建构知识;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意见,以便让别人听到不同的观点;4.不鼓励机械式的教学活动;5.为了使学生发展正确的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的鹰架(或近侧发展区),运用一些策略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概念是有缺点的,然后再帮助学生发展出正确的概念。

三、有效的学习策略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中提到“有意义学习”之特色为将新知识与学习者旧知识连接,要达此目标需有三个状况:1.新学习项目或材料有潜在意义性;2.学习者愿主动连接新知识与先存概念;3.学习者有先存概念架构以联结新学习概念基础。皮亚杰也曾经说过:真正的理解就是自我的发现。所以完善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要有一个环境,让学习者不断发现新的想法,且新旧知识之间会产生冲突的机会,让学习者能够自然地化解歧义,并选择需要的知识,达到学习的效果。

根据杜威及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主张:知识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磋商下形成的共识。而由此建构教学理念,衍生出多种不同论述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式教学、相互学习、合作学习、鹰架教学、多元评量等教学策略。其中又以“多元评量”之成效最让人为之惊艳,怎么说呢?且让我们继续探讨下去。

四、从有效学习到多元评量的惊艳

纸笔测验的客观性虽不容置疑,但又有谁会想到,成绩的背后,学生承受的是多么大的压力,难道我们身为教学者不该为学生的学习多担当一些责任?家长不应多体谅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因成绩的好坏否定学生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应是站在学习者的立场,陪着他们一步步地主动发掘和发展,让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抽象而难以想象的。因此发展合适的评量方式,突破用纸笔测验的旧有形式,对学生认知理解之提升的确有其前瞻性。

再者,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主体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评量方式也应重视实作及其他可以证明内在认知变化的证据。传统学校教育所使用的评量,皆以评量学生记多少知识,理解多少原理,是否能够有效应用理论等学习结果为主,而且多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之教学活动重视学习的过程,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接触问题情境?如何对认知产生意义以及是否引起解答的动机?如何建构知识等都是评量的方向。因此,多元评量涵盖认知、情意、技能三层次,除了纸笔测验外,学生日志、档案评量、晤谈、观察、讨论记录、实作结果、游戏化评量等都是多元评量促进教学成效的可行方式。

五、多元评量的美

多元评量理念的建立基于维果茨基的近侧发展区,视所有高层次心理历程皆社会化历程。评量的主要功能无非在于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形,以作为教师补救教学或改进教学的参考依据,甚至还可提供孩子学习的相关讯息给家长以增进其学习效益。

以下再就多元评量的原则加以探讨,并引入其美丽动人之处:1.评量根据教学目标,如同打靶要瞄准靶心;2.评量要兼顾认知、情意以及技能领域,我们要培养的是多元思考的孩子,而非考试机器;3.评量是持续不断的历程,历程中要适应学生个别差异;4.评量应兼顾过程及结果,因各种不同的情境,有时过程的重要性更甚于结果的对错;5.评量应善用各种方法,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6.最好能让学生自我评量及互评,达到教与学密切配合。

多元评量的具体做法与常见项目除了包括笔试、口试、表演、实作、作业、报告、数据搜集整理、鉴赏、晤谈与实践等,根据学者林进材的归纳尚有以下常被现场教学者所普遍运用的模式:1.变通性评量(或译为另类评量),以真实评量、实作评量与档案评量为主;2.真实性评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探索、设计,并完成某项任务及作业的历程;3.实作评量又称非纸笔测验,指根据学生实际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或工作表现所作的评量;4.档案评量(卷宗评量),针对孩子多元的能力与资质的发展等实施“真实”的观察评量。

六、多元无极限,评量梦更美(代结语)

不可否认,教师观念的改变实在是教育未来的契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起动机和协助了解知识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学生是否真的懂了,能否举一反三,应用、管理习得的知识并形成智能。很明显的,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总是做得比较少,虽然新课程强调多元评量,学习单大量的被使用,但看其实质效果,大多沦为变向的纸笔测验工具。学生终究还是被训练成写测验卷的高手,原因何在?

其实转换一下,学习单中呈现的纸笔撰写内容亦可成为孩子思考重要的关键,例如在学习单上出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让学生用探索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想法。这些题目有时和学习内容并不相关,但主要的目的是在鼓励学生多思考。知识不单是建构在课本上而已,而是广角的、多元的且无所不在的。举个例子:“如何用两个9和两个1,搭配加减乘除的符号凑出答案结果会等于10”,看着学生们连午饭都不舍得吃,互相讨论答案的可行性,似乎非把这关卡突破才肯罢休。看在笔者心里,原来枯燥的四则运算也可以是这么多元且富有趣味性。在学生相互脑力激荡的当下,心中难免感慨,其实学生到底还是喜欢数学的,他们不喜欢的应该是课本或测验中那老套且制式的数学吧!

现在的教学总是强调学生本位,强调如何创造思考,教导学生如何建构知识。这和以往的精英教育方式似乎产生了化学变化,课程结构变了,升学方式变了,学生心态变了,但为人师的我们的心态却仍旧变不过来。且让我们利用多元评量方式取代传统纸笔测验作评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启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教育现场上,教学如果没了多元评量并不会怎么样;但如能引入多元评量于教学中,相信教学真的会变得很不一样!

猜你喜欢
实作纸笔评量
“无纸笔”闯关,乐翻天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探索高校建筑系“建筑实作”课程的新型运营模式调查报告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海图学实作课程设计与实践
单宝塔诗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高职学生实作项目教学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