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新尝试

2014-06-16 16:23洪菲菲
新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卷面运算作业

洪菲菲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调控着师生的“教”与“学”。多年来,“唯分数论”在中小学占据着评价的统治地位,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这种单一的以卷面成绩进行的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量,不利于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也难以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唯分数论”的评价弊端,采用了其他评价方式和手段,但学生和家长的眼光仍紧盯着“分数”,对这些辅助评价手段并不重视,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既然卷面上的每一分都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教师不妨从卷面分里拿出一部分,作为开展多元评价的有力“抓手”。“85+15”评价模式,是指每个单元的成绩由“卷面分85分”和“综合评价15分”组成。它一改以往卷面成绩“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教师实施多元评价提供了一块“自留地”。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发挥导向功能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选择合适的评价内容,就能引领着学生向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在综合分析了学生特点、课程目标等因素之后,笔者将学生的预习能力、运算能力、课堂表现以及作业情况纳入“综合评价15分”的范畴。

评价内容一:预习能力。

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初步了解新课内容,并带着疑问进课堂,这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大有裨益。将预习能力纳入评价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经年累月地坚持事先预习,便能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能力,这对于学生后续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评价内容二: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足可见其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运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必要的、适量的练习。经过系统有效的训练,学生运算速度、正确率都将稳步提升,并有效地助力数学学习。笔者每天上课的课前两分钟都会进行十道口算题的听算练习,并将十道听算的得分纳入“15分”评价当中。这样的听算练习,既可以成为“课前热身”,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更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好方法。

评价内容三:课堂表现。

学生的课堂表现决定着其学习的成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用口头表扬或提醒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或者用评星、画小红旗等方式体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然而,这些评价方式常常“水过无痕”,只能起到课上组织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对于学生能力及习惯的培养起不到长远的效应。将课堂表现纳入“15分”评价内容后,可以适当地保留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痕迹”。对思维活跃、发言有质量、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等课堂表现进行肯定并纳入“15分”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评价内容四:作业情况。

完成作业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进行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克服对家庭作业的倦怠、逃避等负面心理,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专注的态度完成每一次作业。在作业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作业的正确率,更要关注题目中体现出的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书写质量、格式规范等。

笔者将“15分”分配在上述四项评价内容之中,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书面知识之外的诸多学习能力、品质的关注,并通过每一天、每一节课的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学习能力。当然,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教师仍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培养目标等,丰富或删减评价内容,使之更符合校情、班情。

二、评价形式多元化,推动过程实施

多元评价的实施,需要合理的评价形式来支撑。单一的评价形式,不能满足多元评价内容的需要。教师要根据评价内容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评价形式,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真正发挥多元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每单元考试之后,除了批改试卷、计算卷面分之外,教师还要统计每个阶段学生在上述四项评价方面的表现,并进行打分。在“15分”的评定上,笔者根据评价内容的特点,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例如,运算能力的评价由每天的听算成绩平均而来,这样的评价内容适合采用量化评价;而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评价内容,在进行量化打分外,教师还可以辅以相应的鼓励、点评等,以此弥补量化评价信息反馈量少的缺憾,使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2.即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

在“综合评价15分”的实施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评价内容的特点,给予即时评价或者延迟评价。例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对于积极发言、能发表独特见解或者听课专注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简单进行记录。再如,学生在每节课开始进行的十道口算题练习,也可以采取马上批改登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评价。而对于预习能力的评价,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之后不能“盖棺定论”,还应当根据课堂上学生汇报预习成果、主动提出质疑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3.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

“85+15”的评价模式主要基于学生个人,但某些评价的实施可以适当辅以集体评价,发挥集体约束或者推动的作用,帮助个人更好地成长和进步。例如,在进行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时,需要教师“一心两用”,既专注于教学实施,也留心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往往分身乏术,且有可能不停地打断教学,使教学流程“支离破碎”。这时不妨采取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根据整节课中各个组的总体表现进行整组打分,这样既降低了评价操作的难度,更能以团体的力量来约束学生个人,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形成。在整组评价的基础上,也应该关注到学生个体。对于学习过程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还应当给予个别的表扬和鼓励。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教育合力

以往评价的权力集中在教师个体身上。伴随着评价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师也愈发“忙碌”起来,整天埋头于评分、登分、写评语,还常常因为观察不全面、记录不及时等导致“有失公允”的情况出现,引起学生的质疑和不满,破坏了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其实,教师应当将学生和家长都纳入到评价主体的队伍中来,既可以发挥学生自评、互评的优势,使评价过程更加全面、客观、公正,还能拓宽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在实施“综合评价15分”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学生与家长参与评价的作用。每天的听算练习,由学生自己批改、自我评定,从中发现易错的计算题类型并强化练习。课堂表现情况由四人小组组长协助评价,无论是课堂听课情况还是小组探究活动,小组长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小组内每位学生的情况,他们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这“综合评价15分”的评价表格便会附在卷面上一并送呈家长,并留有一栏“家长的话”。请家长提出反馈意见,并对自己的孩子做出相应的评定。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参与,依托多元评价形成了一股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卷面运算作业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大学专业课平时成绩评定的创新模式
——以卷面加分为例
有趣的运算
快来写作业
考试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拨云去“误”学乘除运算
作业
卷面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