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书香 演绎精彩

2014-06-16 16:23魏小翠
新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段落文本课文

魏小翠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的联系。不要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当前,我们追求以“语用”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观,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引领孩子在语文教材中沐浴字词、句子、段落等所散发的芳香,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逐步形成阅读能力,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从而使语文教学不断演绎生命成长的精彩。下面我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沐浴“字词”的芳香,学会咬文嚼字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字词的学习,品字词味道,学生还可积累词汇,为阅读、写作练就基本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如《草原》中有这样一句话:“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在教学时,我紧紧地抓住“绣”字做文章。首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找出最能体现草原动态美的词是哪个?(绣),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里要用“绣”而不用“镶”或者“嵌”?引导他们从静态与动态的比较中细细揣摩、鉴别、品味,从而体会作者对羊群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这样紧扣一个“绣”字重锤敲击,把“绣”与“镶”“嵌”进行巧妙对比理解,从而让学生体悟到“绣”字所蕴含的情感——作者对羊群对草原的赞美之情,让“绣”这个关键字的意象跃然纸上。同时,使学生在鉴赏、朗读中,感受到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妙之处,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养成细细咀嚼字词的习惯。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进行“品味”感悟,并鼓励在习作中尝试“咬文嚼字”,对建构学生的语言是十分有益的。

二、沐浴“句子”的芳香,丰富语言积累

实践表明,句子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财富”。文本中许多语言优美、表现力强、表达效果好的句子,教师既要善于捕捉又要着意引导;既要引导理解又要指导运用。

如人教版三年级《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中有个新颖而活泼的比喻句:“你看,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树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这句话所描写的美好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通过反复品读,从中领悟到这句话的表达形式;最后启发学生的思维:秋天的田野、果园、树林里还有哪些景物说明秋天的美呢?要求学生先想想,再模仿这一句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话,他们写得精彩纷呈。如:“你看,秋天把黄色送给了鸭梨,黄黄的鸭梨像一个个神葫芦,晃啊晃啊,晃来了丰收的喜悦。”“你看,秋天把红色、白色、黄色送给山中的野菊花,五颜六色的野菊花像一个个小朋友的笑脸,笑着笑着,引来了小朋友们五彩的梦。”……

这一语言训练以独特的句子为凭借,以课文语言为材料,精心设计完成练笔过程,把学习文本与习作运用紧密相连,重视句子的学习和训练,促进学生对文本中精当语言的积累,既训练了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仓库,于悄无声息中将课文的语言材料转化为写作的重要资源。

三、沐浴“段落”的芳香,内化表达范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段”,因而出现了“重词句轻段落”的现象。中年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文质兼美的段落,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段的“例子”作用,加强段的教学与积累,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先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再分别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描述。这段话对于刚学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练习写好段落的好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积累语言,感受西沙群岛鸟多,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这种先总后分、由点到面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课文学习后,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围绕“?摇?摇 ?摇?摇?摇?摇?摇真多!”或“?摇 ?摇?摇?摇?摇?摇?摇美极了!”等写一段话。这样进行及时的迁移训练,鼓励学生运用所理解、吸收的段落形式及语言或仿或创,在实践与运用中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得“意”获“言”,再通过不断写段训练,把表达形式永远定格在自己言语生命的版图上,以培养“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段”的写作能力。

四、沐浴“思想”的芳香,丰厚情感积淀

语文学科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文本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人文内涵。一些文本思想内容深刻,真挚感人。把握这类文本的特点,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体会文本思想,围绕文本的“灵魂”(文眼)施教,能更好、更准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味道。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多次出现“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是父亲给儿子的不变的承诺和信念,是儿子对父亲的绝对信任,是父子深情的交融和精神的相互支撑。教学这句话时,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情境深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想象儿子阿曼达平时遇到种种困难,父亲都能帮他解决困难的情景,使这句干瘪枯燥的文字,变为一幅幅感人的父子情深的鲜活画面。这样再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时,学生的朗读凝重而深沉,对文本的情感的积淀也越来越丰厚,他们不仅在读,更是在倾诉、在表达,所流泻的情感和文章内在的情感相得益彰。这时跳出文本,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写与父母之间触动心弦的故事,所展示的爱的赞歌闪烁着学生情与智的光芒。这种将阅读、思维训练、写作融为一体的教学,不仅读深了文本思想,丰厚了情感的积淀,还加强了语文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发展思维,开启了心智,明白写文必然做到“心入于境,情入于物”,于无痕中掌握了写作方法,提升了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江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段落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短文篇】
背课文的小偷
心理小测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背课文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