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问题呈现有效性,让教学更具活力

2014-06-16 16:23王火炬
新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讲究有效性目标

王火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问题解决。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讲“问题解决”或“解决问题”,必然要先有“问题”,数学课往往就是由一个个问题构成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思考和探索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所呈现的问题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探究的动力、教学的张力和教学的成效。有效的数学问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张弛有度、更有张力。无效的或者有效性差的问题,像指向不明、似是而非的问题,枯燥乏味、单调老套的问题,远远超出学生学习基础的问题,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思维的丰富。因而,讲究问题呈现的有效性,十分必要。

那么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问题呈现的有效性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

1.问题呈现必须完整准确。表达准确、完整的问题才不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停滞、模糊、偏向与涣散,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都深谙呈现正确问题的重要性,也都了解问题呈现不准确、不完整所产生的后果,在教学设计中都会留意。然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学问题上却经常把握不准,导致问题呈现不够精准,给学生造成认知和思维上的困惑。例如,五年级《组合图形面积》一课,执教教师呈现了一道数学问题(如图1所示):想在木板上截下一块最大的正方形,怎样截?请在图中画出,并算一算截完后的木板还剩下多少平方米?这道题的准确答案:截出的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比4米多一些,显然难度太大了。实际上,教师的意图是要让学生截出边长为4米的最大正方形,因考虑不周,才出现了问题呈现的错误,如果这道题换成(如图2所示)就准确到位了。

数学教师在似是而非的问题呈现上把握不准确、不到位,更多地体现于课堂生成中教师的临时设问。面对课堂生成,准确、完整地表述和呈现问题,显现出的是教学的智慧。

2.问题呈现力争新颖巧妙。新颖巧妙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讲究问题的内容及呈现方式的新颖、巧妙,求变、求新。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现实,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紧密结合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呈现问题,二是紧密结合操作实验、游戏、故事等来呈现问题,从而使课堂趣味盎然,学生能够主动求知和探索。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位置与方向》一课,巧妙地结合《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活动来呈现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取得良好效果。问题是这样呈现的(如图3所示):豌豆要准确击中A、B(僵尸),请你来当目标指引员,应该怎样描述A、B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观察、思考与讨论,认识到要准确命中先要清楚方向,再明确距离,清楚方向还应测量方位的角度。探索新知后,教师先后呈现两个问题:其一,(课件展示学校周边的地图)请同学介绍一下学校附近的三个特色地点,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描述地图上这三个地点的准确位置;其二,利用今天的知识,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在图上找到教师下一站将要去的城市。这两个问题的呈现,紧密结合了生活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碰撞、梳理与应用。

3.问题呈现讲究多维多元。以一节完整的数学课来说,必须达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三维目标”是否能很好地达成,取决于任何一道问题,特别是主要问题的呈现,当学生面对这些数学问题展开阅读、观察、对比、分析、思考与探索时,“三维目标”得到了实现与累积。因此,问题的呈现一定要立足于“三维”的形成,只有这样的问题,呈现出来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同时,问题的呈现还应尽量讲究学科的融合,体现知识的多元,让语文、体育、物理与地理等学科知识融进数学的问题中,让学生来体验与思考。例如,教学四年级《观察物体》一课,让学生模拟坐着观景电梯看城市的景致。当电梯不断升高,引导学生想象分别会观察到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升得越高,就越能看到更多的建筑和风景?从而使学生知道:视线受到障碍物的遮蔽越少,所以能看到更多更远的风景。此时可以引出这样的提问:其实古代人早有这样的智慧,有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能说一说诗句表达的意思吗?这样的问题呈现多维多元,学科融合得相当紧密,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4.问题呈现追求真实适度。问题的呈现一定是真实的,不能出现虚假的伪命题。同时,问题的呈现讲究适度,即问题的难度、深度、坡度应适当。适度,具体表现为针对具体的学生,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贴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发展区,适合大多数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介于已知和未学之间,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经过“跳一跳”就能解决。罗鸣亮老师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最后环节,设置这样的问题:最后一个四边形,是我女儿剪的,藏在信封里,这个图形的一部分是直角三角形(从信封里慢慢拉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问:信封里是什么图形?看谁先说出它的名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到的?这个时候,学生的答案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此问题呈现得巧妙,“信封里是什么四边形”为学生打开想象与思维的大门,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贴近了大多数学生,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而且只需“跳一跳”就能解决。

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目标出发,讲究问题呈现的有效性。心中有学生,问题呈现才能贴近现实,心中有目标,问题呈现才能指向有效。讲究问题呈现的有效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讲究有效性目标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健康吃饭有讲究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
我们的目标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