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品德课堂教学的三环节

2014-06-16 16:23杨郑杰
新教师 2014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教材

杨郑杰

一、课前导课

皮亚杰、鲍德温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从儿童心理的特征与发展特点来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外在的引导必须通过儿童的内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靠儿童主体的兴趣发动力量来实现。因此,在每一节新课教学中,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门彩”,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投石击水,激起学生思维浪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作用。

1. 设疑激趣,疑中求索。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巧妙设疑引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从“疑中生奇”变为“疑中生趣”,进而达到“疑中求索”的状态。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教师可设疑:还有一个没有回归祖国的宝岛叫什么名字?知道那里的名胜古迹吗?说一说那里的生活习俗和应用的语言文字?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种有不同》一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人种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带着疑问去探究,各组选一个同学发表看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疑中求索的导入法,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又是学生不是特别了解的内容。教师通过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想继续了解的好奇心理,这堂课的导入效果才会更好。

2.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太多“华丽”的导课势必会浪费时间,因此,开门见山,直达教学主题不失为一种导课法。在寻找导入的切入口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截了当,直奔教学主题。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时,必须考虑所找切入口与本节所学主题的关系,使学生迅速转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教师可直接让学生拿出笔和纸,写一写我们祖国有几个民族,然后,教师汇总小结,导入新课。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开门彩”,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把握和巧妙地运用导入这个环节。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是有效导入的基本原则,偏离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也就无法发挥其根本作用。

二、课中教学

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科书文字内容少、插图多,任课教师如果不认真学习大纲,认真备课,在思品课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说理教育充当生活性要求进行教学;以各种形式表演替代活动性和综合性进行教学;以学生评价与讨论当开放性进行教学,完全违背了《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原则。

1.《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设计了很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只是依教材“说”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会让学生厌烦。教师一定要尽量避免依教材以“理”说理,而是要强调依形象事物以“事”说理。依纲靠本,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亲身经历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明了易懂,而且还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活动性与综合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特点,很多教师上课喜欢用说唱弹跳的教学方式,求“新”求“花哨”,虽然课堂教学看似活跃了,学生活动看似愉快了,但品德课教学含金量低了,背离了《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设计的宗旨。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资源,拓宽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与其为鼓励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而开展一场汇演,不如让学生说一说你所读过的书中的好词好句,激发学生读书欲。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是寓主题内容于其中,让儿童在参与各种主题活动之中悟出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达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

3.开放课堂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教学一定要去除过分依赖教材,从教材来到教材去的做法,应把教科书知识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时间应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相配合,在系列活动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应走向开放、多元。部分思品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只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班级开几场交流讨论会,以此充当课程的开放性,进行纸上教学。围着花圃看花当春游;捡捡纸屑、拔拔草当环境保护,完全违背开放性教学的宗旨。学校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第一手的调查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课后升华

知、情、意、行四个主要因素构成儿童的品德,知、情是学生初步的认知,目的是要学生会意,从而落实到行为上,是为了情感与认知相结合,形成动机。课前的导和课中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认知,从认知达到学生的意会和情感体验,而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结合,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情感是主因,意志为调控。苏霍姆林斯基说:“信念是形成学生品德的首要因素,而认知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复完成的。”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使学生有情感,只有带着情感从事正确的道德行为,他的道德动机才是高尚、固定的、永久的。

1.情境模拟,从导入手。

虽然学生有了对知识的初步认知,但由于小学生的动力定型低,易波动,不容易形成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课后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消化。如组织高年级学生走出校门,到学校附近小区进行实地演练。模拟那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让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并进行判断。由认知转化为行为,使课本知识和道德教育升华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2.督促制约,转为自觉。

一时的正确道德行为,在存有不同动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做到,但要转化为无意识的自觉行为,则需要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学校、教师在进行一系列的品德教育后,尚须相应制定一些制约机制,对学生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此来督促学生,规范学生,由督促学生而后慢慢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品德与生活(社会)》《品德与社会(生活)》每一课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其目的不仅仅只是为教学而传授知识,所以,照本宣科、华丽导课、热闹课堂的教学法都不是品德课所要求的课前的导、课中的教,都是为了学生把课本所学到的知识理念升华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