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米筒

2014-06-18 02:37韦世平
含笑花 2014年2期
关键词:被遗弃竹筒壮族

韦世平

不久前回到生我养我的农村老家休憩了几日。一天晚上正准备睡觉时,突然发现墙角边躺着一个似曾相识的竹筒,我迅速捡起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不是我家几代人曾经用来装米的米筒吗,现在怎么被遗弃了呢?

这个米筒是用大竹子做成的,高约二十厘米,直径约八厘米,大约可装一点五斤大米。见证了近百年历史的米筒不少地方已经斑驳腐朽,但更多部位依然光滑坚硬。说起米筒的来历,可谓是路长话多,让人伤心落泪。民国初年,全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那痛失丈夫的祖奶在广西西部某县已无法生存下去,于是领着我的爷爷等老小一路乞讨逃到邻省云南我现在出生成长的小山村。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历尽磨难,惟一不离不弃的就是这个米筒,从老家带来的这个米筒是用来讨饭讨米的。为什么要用这个米筒而不用别的东西呢?父亲是这样告诉我的,爷爷曾经对他说,在那个年代除了这米筒没有别的更好的物件,其二,祖奶心中有杆秤,她认为尽管是乞讨但也是欠了别人的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偿还才能心安。听后,对祖奶的善心,我真是感慨万分。

由于生活的艰辛,祖奶还没等我出生就离开人世了,爷爷也在我咿呀说语时过世,都没有留下什么照片,我一点印象都没有。而我记忆深刻的是,米筒一直由奶奶掌管。每天要煮几顿饭,需要多少米,都由奶奶决定。当年,农村群众生活困难,缺米少盐是常事,隔壁邻居经常来跟我家借米,奶奶就以米筒为秤,借给张家五筒、李家八筒,待来年秋收时再归还,没有记账的说法。那些年,人心善良纯洁,都会自觉归还,几乎是没有欺诈的,当然,也有生活实在困难抑或遗忘的,但奶奶总是说算了算了,我们家还是过得去的,就不要去问人家啦。

米筒,当年在我心中是那样的神圣,在人们的心中是那样的神圣。而今,却被遗弃在墙角,怎么回事呢?我思索着,突然醒悟,这是什么年代了啊!当今时代,社会急剧变革,经济飞速发展,现在还有谁用竹筒来装米呢,已经有更先进更轻巧的物器了。我发现,在我们壮族村寨,除了米筒被遗弃,许多群众生产生活曾经不可或缺的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已被历史淘汰,如壮家群众家家户户用的木脸盆、木桶、木甑子、木碗、笸箩、石磨、石碓、犁、牛、马及土布等等,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彻底消失,了无痕迹。不仅如此,一些壮族传统文化也在消失,如壮族山歌年轻一代人已不会唱,面临失传,壮族建筑吊脚楼、半地楼已少之又少甚至难得一见。曾经风行的东西,如今却不再适应社会需要,真是大浪淘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无情,令人痛心。

小小米筒,见证了社会变迁和历史兴衰,也让人们懂得,有些东西消失是历史的进步,有些东西消失则是历史的遗憾。endprint

猜你喜欢
被遗弃竹筒壮族
悲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椰奶饭
雪花莲
《Cat’s book》
大班艺术——哈尼族舞蹈活动《竹筒响起来》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回收再创造
被遗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