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火威胁中国企业

2014-06-19 16:45
环球时报 2014-06-19
关键词:伊拉克政府巴格达伊拉克

● 本报驻伊拉克、德国、美国记者 陈宪忠 青木 萧达●本报记者 谷棣 白天天● 汪析 柳直伊拉克南部的国际石油公司18日纷纷宣布撤离人员,这是该国局势急剧恶化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在伊石油投资面临危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整肃军纪更换数名军方高官,并征召200万人反击“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但伊国内外大多数人的心仍在悬着。ISIS已逼近首都巴格达60公里处,巴格达市民开始囤粮、准备逃离。伊拉克危机可能让国际油价飙升到120美元/桶,重创世界经济,而伊朗总统誓言帮助伊拉克政府保卫圣城、沙特严厉警告伊朗等事件表明,一场地区性冲突正在酝酿。更迫在眉睫的是在伊拉克外国人员的安全,印度40名工人已被绑架,莫迪政府面临上台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危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8日称,目前在伊拉克共有1万多名中资企业员工,他们所在区域基本安全。 中国公司面临风险 路透社18日报道称,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已对员工进行“重大疏散”,BP则疏散了20%的员工。由于担心武装分子袭击什叶派控制的南方大油田,日本石油勘探公司已将人员撤离伊拉克南部,但生产正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南部和东部参与4个油田,该公司在声明中说,166名伊拉克雇员中的28人已转到迪拜。路透社称,作为在伊拉克石油部门最大投资者的中石油,正在将其部分人员撤出伊拉克,但石油生产未受影响。俄罗斯媒体18日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公司还没有撤离人员,但在制定应急计划。 “伊拉克危机威胁中国石油投资。”美国彭博社17日称,北京对伊拉克局势的担心不是什么秘密。伊拉克是中国第五大石油供应方,过去5年来,中石油在伊拉克石油行业中快速扩张,如今在南部地区有4个项目,成为伊拉克最大外国投资者。报道称,去年,中石油在伊拉克生产了2.99亿桶石油,占其海外产量的近1/3。同时,中石化和中海油,均在伊拉克石油领域有大量投资。 印度外交部18日证实,40名来自旁遮普邦的印度工人在伊拉克遭绑架。《印度时报》说,绑架者是ISIS,地点为摩苏尔郊区。印度电视台说,另有100名印度工人可能被困在提克里特以及埃尔比勒。早些时候,土耳其媒体报道说,在萨拉赫丁省,ISIS从建筑工地绑架了60名工人,包括土耳其人、尼泊尔人、孟加拉国人和土库曼斯坦人,但据称释放了其中一些逊尼派工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8日表示,目前在伊拉克共有1万多名中资企业员工,他们所在区域基本上是安全的。针对伊近期紧张局势,中国驻伊使馆已要求伊方采取切实措施,保障中国公民和机构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益,并提醒和指导在伊中资企业加强安全防范。 一名在巴格达的中国商人1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近千名工人由于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交战被困在萨拉赫丁省的萨马拉。18日,《环球时报》记者电话联系该公司工程成套管理部安全生产处相关负责人,得到的答复是,相关报道与现场有些不相符,谈不上有公司员工受困,(因公司为上市公司,正式消息会经过董事会办公室发布),目前公司与项目所在地现场联系畅通。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石油有一些撤退预案,如果武装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周边国家如伊朗或沙特进行撤退和疏散。位于伊拉克东部瓦西特省的一家中国企业员工18日对《环球时报》说,这里有不少中国人,ISIS下一步很可能就攻打这里,实现对巴格达的包围,他说公司已做好撤离准备。 一名在伊拉克南部巴士拉中石油营地工作的人员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南部属什叶派掌控,还是安全区。他介绍说,以巴士拉石油营地为例,这里有几千中国工人,营地非常大,有办公区、工作区等,营地有三层保护,最外层是当地军队,拉着铁丝网,中圈是属于伊拉克石油部的石油警察,里层则是自己雇的保镖和安保人员。 德国柏林国际政治学者梅斯奈尔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从叙利亚、利比亚的经历来看,反政府武装如果真有政治野心的话,对外国人会保持克制,因为一旦建立政权他们还需要其他国家的承认、国际支持以及投资。 巴格达陷入恐慌 “恐惧之城。”德国电视二台的驻伊记者18日如此描述巴格达。报道称,市里目前仍属平静,但街上到处是武装人员,每一辆进入城市的汽车都要被检查,各个建筑物顶部都出现狙击手。《纽约客》杂志17日刊文说,据估计,ISIS现在控制了整个伊拉克的1/3。 18日,伊拉克电视台报道称,5000名伊朗敢死队员已进入伊拉克“保卫圣城”。巴格达物价飞涨,许多人在准备逃离,7月15日之前飞往邻国的机票已然售罄,政府军在巴格达郊外已经挖下战壕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伊拉克政府称,已于17日将ISIS的武装部队挡在巴古拜,这是伊拉克政府军与ISIS之间距离巴格达最近的战斗。该城市距离巴格达仅60公里。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如果伊拉克政府能守住巴古拜,那可能预示着ISIS的攻势到了极限。德国《世界报》18日写道,巴格达沦陷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巴格达沦陷,不仅意味着这个国家彻底分裂,“ISIS病毒”还会蔓延整个地区,一场中东大战将不可避免。 印度ibnlive网站称,ISIS已经是“世界上最狂热、最残忍的恐怖组织”。美国“犁头基金会”主席瑟林奇昂尼则在《赫芬顿邮报》上撰文称ISIS是“全世界最富有、装备最好的武装组织”。他写道,最近的一次作战中,伊拉克3万政府军面对仅仅800人的武装分子的攻击,掉头逃跑。在其他城市,伊拉克军队只是将美国供给他们的制服、枪支、装甲车拱手送给ISIS,然后一哄而散。仅在摩苏尔,ISIS就在银行抢到4.5亿美元。 英国《每日邮报》18日称,根据ISIS发布的年度出版材料“新闻”,仅2013年,该组织就在伊拉克实施1万次行动,1000次暗杀、释放了数百名极端分子囚犯。ISIS称,他们成功吸收了数百“叛变者”。据信该组织中有1.2万人来自伊拉克与叙利亚之外,主要是邻近的中东国家,来自欧洲的约有2000人。该组织还称,他们在东南亚得到广泛支持,尤其是印尼。《每日邮报》称,像公司一样发布年度报告,ISIS可能打算吸引潜在的金主、让人觉得他们有着清晰的政治战略。 曾任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东和北非问题高级主任的史蒂文18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ISIS对巴格达发动袭击,甚至夺取巴格达,都只是胜利的幻觉。这场叛乱只会以失败告终。他说,逊尼派在伊拉克人口中所占比例只有25%。ISIS的凶猛攻势可能将让伊拉克政府军变成一支更强韧、行动更有效的部队。从外界来看,伊朗已承诺帮助伊拉克政府,美国也派遣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前往波斯湾,而且还在情报方面加强了对伊拉克政府的援助。 “一千个本·拉登”? “ISIS的兴起是一个全球肿瘤。”爱尔兰《独立报》18日报道称,伊拉克驻美大使鲁克曼在美国对多家媒体发出了“绝望的求救”,他称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协助伊拉克政府应对,那么将导致出现“一千个本·拉登”,因此,“这个SOS(紧急求救信号),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整个地球”。 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会见国会4位大佬,商讨应对伊拉克问题,此前他表示,不排除采取军事措施。在整个美国,“第三次海湾战争”是否会打响已经成了最热话题。国会山的一些议员主张动武,但大多数媒体对此持反对态度。美国Opednews网站的评论文章说,伊拉克就是一个绞肉机,美国不能将年轻的士兵送入虎口。 美国NPR电台17日写道,在一个美军2年半前撤离的国家,华盛顿到底有什么不得不保护的利益?总统没有说,但参议员格雷厄姆说,伊拉克正迅速变为对美袭击的新策源地,可能导致第二个“9·11”。该台称,在一些中东问题专家看来,这可能是夸大了。美国《政治家新闻》称,越南战争时期,一个问题曾缠绕美国人:我们为何而战?如今,这个问题再度缠绕美国。 如果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干预,动员盟友也将非常艰难。17日,加拿大《多伦多太阳报》就刊登评论文章庆幸说,“很不错的是,我们没有在伊拉克。”新西兰广播电台18日称,该国总理拒绝回答是否对美国空袭伊拉克给予道德支持。 德国世界财经市场网评论说,“9·11”事件、越南战争的失败是美国现代历史上的两个“创伤中心”。现在,伊拉克危机将很快成为美国的“第三个创伤中心”。▲

猜你喜欢
伊拉克政府巴格达伊拉克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伊拉克采购俄罗斯T—90主战坦克
巴格达的星星
激战正酣
伊拉克恐怖袭击百人死伤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
“基地”伊拉克头目被捕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萨科齐突访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