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

2014-07-02 00:33
山花 2014年9期
关键词:革命文学文学理论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者。1923年,随着我国革命运动的兴起,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主张。郭沫若提出要从时代的革命性,对文学进行讨论,将文学视为革命的先驱,应该以革命文学理论作为我国革命文学创作的基础,郭沫若指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根源”,必然有无产阶级就有无产阶级文艺。并提出要将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与文学相融合,并在文学中爆发、升华。郭沫若独树一帜的革命文学理论极大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

郭沫若提出“革命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20世纪初的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大多理论学家都学会了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学结合,明确提出了我国文学、革命和阶级间的关系。而这一切,都预示了新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诞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个理论最早就是由郭沫若提出的。郭沫若发表的《革命与文学》与《留声机器的回音》等理论性文章,为我国新兴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性的指导。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提出“要在文学中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口号,虽然没有对革命文学的理论明确提出,却鲜明地表达出他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1924年郭沫若发表了《致成仿吾的一封信》,文章中清楚地提到了“革命文学”的概念,提出革命文学是被压迫者的喊叫。1926年郭沫若发表了《文艺家的觉悟》、《革命与文学》,在1928年,这两篇论文成为革命文学的论争标志。在1928年,两大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和太阳社在逐渐转型,在这一时期,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恢复》,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而郭沫若作为我国近代早期文学革命者,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努力发展成为我国当时重要的文学思潮,对我国近代的文学历史进程的推进,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学者阎焕东指出:“郭沫若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学在其推动下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郭沫若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者,其对革命文学的特点和产生的必然性进行了充分阐述。并且为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创作了大量的论文,为革命文学开拓了道路,郭沫若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郭沫若“革命文学”理论的形成

郭沫若步入文坛之初就显露了文学上的反抗精神。从他的早期作品来看,作品的思想都能反映出社会对郭沫若的压迫与郭沫若对社会的反抗精神。压迫越重,反抗越激烈,郭沫若的这种反抗精神与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极为接近,反映在作品上就是郭沫若直观的表白态度。

1924年,郭沫若给成仿吾的信中写道:受日本新思潮的影响与在日本生活的经验,自己对文艺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似乎昨天文学还是贵族享受生活的消闲品,今天文学就成为革命者的文艺,而明日文艺将摆脱社会主义时代的束缚,成为一种超脱的文艺。郭沫若指出今日革命文艺能促进社会革命进步,是生活的反映,也是宣传的利器,固定了彷徨不定的思想。郭沫若在《英雄树》等后来几部作品中,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文艺的思想。

郭沫若这时已经开始注重文学的功利性,郭沫若的作品与旧式文人的作品风格迥异,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情怀的表达,而且还融入了革命的理论和思想,使旧式文学向革命文学进行成功转变。对于这一重要文艺思想的转变,郭沫若认为,文人的气质多是神经质的,感受敏锐,面临一个时代的变革,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表现到阶级斗争时,神经质文人总是可以预先得到感知,将民众的痛苦提前呼喊出来,所以革命先驱多半是文艺家。这时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已初步形成。

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的形成,对于我国文艺界来说,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革命文学”理论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提供了充足理论指导。理论中,郭沫若从文艺、时代和革命的内容和形式构成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建构。郭沫若应用组织建构来培养自己文学的创作。马克思指出:“文艺和社会既统一又对立,社会推动着文艺的走向,文艺对社会也会产生反向作用,同时,两者都无法跳脱时代的束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创作进行解剖,将文艺创作与作用看得更加清晰与透澈,将文艺作品作为利器,固定了自己的思想,肯定了革命文学等同于时代精神,积极主动地扩大革命文学理论的影响。

郭沫若的革命文学创作工作,是革命工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当时的革命文学对文学的功利性过分放大,完全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这是革命文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郭沫若对革命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同情无产阶级,开展反抗浪漫主义文学就是革命的文学。革命文学提出文学内容不能刻意赞扬革命,留停在表面的炸弹、手枪。要写出无产阶级理想,写出无产阶级苦闷,就是实现了真正的革命文学创作。”

郭沫若“革命文学”理论的完善

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郭沫若在提倡运用革命文学理论主张的同时,将革命文学定性在第四阶级的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为革命文学规定了具体的写作形式与写作内容,并强调文艺要站在第四阶级的立场进行艺术表达,而第四阶级的文艺属于现实主义形式,社会主义内容。郭沫若是革命文学的积极倡导者,认为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精神也各不相同,但革命形式是保持不变的,都是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革命,也许被压迫的无产者反抗目的不同,但表现形式是一致的。

郭沫若这时候已经意识到了作家的阶级与思想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家要想写出革命大时代的伟大作品就要了解社会的主流思想,关心大众的疾苦生活,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文学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更需要了解思想的研究与学习,如果文学艺术家的思想与作品的表现能达到表里一致,这种文艺才是真正的理想的文艺,真正符合革命文学的内容、形式表现,真正符合我国文学家和民众之间的沟通,这种先进的革命理论表述,对我国当时的革命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有学者评价这时的“革命文学”理论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郭沫若的艺术作品表达出激烈的文学态度,而郭沫若与五四文艺观不同,社会文化思想前沿已向文化界预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艺的未来发展,提倡将革命文学理论应用于文学运动和审美中,提出了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创造了不同于五四新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新的文艺,努力倡导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而且创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郭沫若“革命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也表现在营造了积极应用革命文学理论的环境上,但是,由于很多问题,当时并没有很多好的作品出现。甚至很多时候,提起革命文学,更多的人只会想起标语口号和相关的作品,有些革命文学家表达出对革命文学理论应用于创作实践的不满情绪,革命文学的作品很多都是诗类作品,相同的格调、无论长短,只会说教式地表述被压迫阶级的痛苦,其余作品也只是会煽动地表现反抗,没有现实的能表现出某一个层面的真实生活的作品,真正具有技巧和音乐美的作品创作更少。

郭沫若“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曾经在《孤鸿》里发表“今日文艺,便是革命文艺”,表达了他在文艺思想上发生的转变。“今日文艺能促进社会的革命实现,承认革命文学存在的可能”。这些言论已充分表明郭沫若由个人主义作为核心的文学艺术思想观转变成集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郭沫若的艺术创作和当时文艺的看法更加深刻,标志着郭沫若“革命文学”理论已在实践中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与应用。

早期的郭沫若对文艺与生活、大众的关系,并不能深刻地认识,他认为文艺始于感情,也终于感情。当他的思想转变成集体主义之后,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他对社会和生活看得更加真实、更加贴切,这时的他认为生活只有一条路,而文艺能真实地反映人生。文艺要贴近民众,如果远离了大众,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和前途。

作家要发展个性,要生活自由,同样,也要为大众请命,为大众争取自由,以集体主义思想作为生活的出发点,将文艺生命植根于大众是非常正确的。郭沫若提出文艺与革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需求,而现在作为革命的时代,就要从革命的角度谈文艺,不能脱离时代的特征空谈抽象的文艺。从进化发展的角度得出“文学永远革命”的结论。只有革命文学这一种文学形式,郭沫若对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大家解答革命文学的内涵即“文艺形式上现实主义,内容上社会主义”。郭沫若提出的这些理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革命的需要。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是适应文艺的发展,郭沫若的理论已进入到革命浪漫主义的阶段。这时他创作了革命的诗歌集《恢复》,诗集表现了郭沫若对旧制度反抗的激烈情绪和对创造新世界的美好憧憬。

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进入到革命浪漫主义阶段,创作了革命诗歌集《恢复》,与郭沫若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女神》相比,在作品的现实成份上来看,《恢复》现实成份更强,作品中所表现的无论破坏的对象,还是创造的对象都更加清晰。《女神》则在对象描述上更模糊。从题材创作上来看,《女神》的主题与选材丰富多样,感情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而《恢复》无论在主题、选材到表现形式都显得狭窄单一、概念化而显得格外单调。《恢复》与《女神》相比,艺术水平明显下降,这都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由因时代变化造成的。但是,《恢复》的发展方向是十分正确的,这就足够消除作品形式创作上的一些缺陷。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发展史,就是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史,这是郭沫若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历史价值。

郭沫若革命文学理论应用了马克思的文艺观,对革命文学性质做了更具体的阐述,并指出革命和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作为时代文学创作者的立场创作问题。各阶级有自己的阶级代言,压迫阶级必然反对革命,被压迫阶级必然反抗,赞同革命。反对革命学者自然主张和平,大力宣扬革命的弊端,这些反革命文学作品和革命作品一定是势不两立的,也一定是被革命家与文学家共同轻视的,不承认的。

结 语

郭沫若提出了“革命文学”理论,并为“革命文学”理论的形成、完善与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表现手法,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树立旗帜,并对革命文学的体系做出系统而全面的说明。而这些说明既有开创性的一面,也有先进性的一面,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艺术创立了一座丰碑,实现了“五四”新文学到革命文学的里程碑式的改变,无产阶级就这样登上了文学艺术的舞台,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表现出极大的生命活力。

郭沫若也在《文艺家的觉悟》中指出:“文艺在社会中的角色为第四阶级,是对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级代表无产阶级,郭沫若提出社会主义的表现内容,写实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在世界无产阶级的文学历史上首次提出的,对于世界无产阶段来说,革命文学的提出,具有首创的意义。苏联在1934年召开了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义与写实主义完整的创造概念、创作原则的规定,又进一步奠定了革命文学的理论基础。

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要求,是强调以文艺作为先导,是要为革命而奔走。无产阶级革命需要无产阶级文艺家创作出为革命服务的文学作品,无产阶级也是一个阶级对文艺提出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要求。郭沫若指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根源”,有无产阶级就必然有无产阶级文艺。郭沫若“革命文学”理论为革命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J].文学评论,2002(6).

[2]蔡震.文化越境的旅行——郭沫若在日本二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杨春贵.中国哲学四十年[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4]郁达夫.艺术与国家[J].创造周报,1923(7).

[5]郭沫若.孤鸿[J].创造月刊,1926,1(2).

[6]鲁迅.致郑振铎[A].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7]沈从文.论郭沫若[M].上海:上海书店,1988.

[8]郑振铎.文学与革命[J].时事新报,1921.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猜你喜欢
革命文学文学理论郭沫若
“京派”看不到的世界:澎岛和北方革命文学
“黄埔生”的革命文学实践与革命文学运动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郭沫若佚诗一首
反七步诗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