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金牌论导向下体育强国战略转型命题的思考

2014-07-04 06:20涂芙蓉刘文波张慧聪
关键词:奥运金牌金牌强国

涂芙蓉,刘文波,张慧聪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中国体育事业新发展、新跨越的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获得38枚金牌,“金牌体育”又一次在伦敦奥运会完美上演.但在金牌辉煌背后,中国体育仍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如田径与三大球等项目在伦敦全面溃败;全民健身难以落实与民生健康等社会焦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促进体育内部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金牌体育”与“民生体育”并重发展战略,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新的路径.

1 “唯金牌论”与体育强国建设的思考

1.1 金牌价值与大国崛起的金牌愿景

近代中国由于国弱民贫,体质羸弱,一直与奥运金牌无缘,甚至被西方人嘲笑不能进行体育运动,“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依然历历在目.奥运会奖牌榜寄寓国家崛起与荣耀,具有政治制度、经济崛起、国家身份、世界力量、文化优越等多元象征意义,夺取奥运金牌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战略要地[1].国际体育政治学学者Bairner指出[2]:“在经济、政治、体育等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发激烈,奥运赛场上本国运动员精彩表现有助于展现国家精神风貌,民族特征,强化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夺取奥运金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已经成为各个大国战略发展的关键举措”.奥运金牌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金牌数量也是衡量体育强国最直接的量化指标.但目前中国体育形成的一种惯性认识是:奥运金牌拿的越多,“唯金牌论”与“世界第一”情结就会越演越烈.英国学者Taylor在评价中国体育时指出:“金牌第一”是中国崛起的一种大国愿景,北京奥运会中国获得51枚金牌,超过美国,在国际媒体舆论的导向下,中国人已经相信他们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对金牌胜利进行举国欢庆的同时,他们视乎忘记了真正震撼世界的是“中国经济”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只是展示中国实力的一个平台而已”[3].

1.2 奥运金牌,国人关于体育强国的情感纠葛

对于国家民众来讲,能够在赛场内或电视机前看到本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摘金夺银,见证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内冉冉升起和聆听国歌奏响等国家象征仪式,对激发其爱国主义有巨大激励价值.回顾奥运会历史,国人关于体育强国的态度是随奥运会金牌数量变化而变迁的,其关于“体育强国”具体情感纠结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形成阶段;第二淡化阶段;第三复兴阶段;第四质疑阶段(见表1).从体育事业发展历程来分析,中国竞技体育在1984、1988与2008年等几届奥运会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体育强国战略的命运,即奥运会上拿的金牌越多,体育强国的情感与呼声越强烈,反之,体育强国就淡出国民的视野.中国竞技体育在悉尼、雅典,北京三届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奖牌榜的三级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后,国人对体育强国呼声变得空前高涨,而1988“兵败汉城”(5枚金牌)后,国人的强国梦就开始变得动摇起来.伦敦奥运会金牌榜(38金)从“北京第一”落回“伦敦第二”的位置,国民开始对“世界第一”产生了质疑的心态,又不得不承认美国才是真正的世界体育强国.“竞技衰、强国冷,竞技兴、强国热”给我们的启示是:建设体育强国不能光靠提升竞技体育实力与夺取奥运会金牌为目标,发展“国民体育”才是体育强国之本.

表1 历届奥运金牌与国民心态变迁

1.3 金牌舆论下的“是是非非”,到底是不是“体育强国”

关于体育强国的是非讨论是体育强国的主要争议之一.魏纪中认为,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超越美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强国[4].《体坛周报》也认为奥运金牌赶超美国后,中国已经是堂堂正正的体育强国.但有学者对中国是“体育强国”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目前不是体育强国,距体育强国差距很大,这段距离在短时间内难以缩小[5].还有学者认为:“把体育强国战略等同于竞技体育强国战略,存在一定的非科学性.客观的评价,当时的体育强国战略是一个不成熟、不切合实际战略体系”[6].另外围绕体育强国战略衍生出的“体育大国”、“金牌大户”和“奥运强国”等学术争论使得体育强国战略变得学术复杂化.笔者认为,中国是“体育强国”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而且完全靠奥运会的成绩来认定体育强国是片面的,除奥运会成绩外,评价体育强国还应包括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之外的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方面的综合表现,如世界杯、世锦赛等;另外,一个国家承办世界大赛、大型运动会和本国特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各种因素都是一个国家体育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的必要指标.

2 伦敦奥运会后,关于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命题转型的思考

2.1 体育强国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2.1.1 伦敦奥运会后,关于“金牌低谷”效应的反思

金牌“低谷效应”是指奥运会结束后,举办城市或者举办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学术界将此称为奥运金牌“低谷效应”[7].回顾奥运历史,中国竞技体育经历的两次金牌低估危机分别是:“兵败汉城”与“伦敦洗礼”.英国学者Simon指出:“中国金牌从1984年(15枚)下降到1988年(5枚)的原因并非是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低,由于美苏争霸,以苏联为首的华沙同盟国家联合抵制洛杉矶奥运会,当时这些国家竞技体育水平(highly competitive)在国际上很高,参赛国家减少导致洛杉矶奥运会竞争程度下降(less competitive),中国军团借此机会一举拿下15枚金牌,振动了世界.1988年汉城奥运会,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回归都参与比赛,参赛国之间对金牌的角逐非常激烈,中国体育获得5枚金牌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由于北京奥运会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51枚金牌的传奇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复制,伦敦奥运会中国获得38枚金牌,在“兵败汉城”之后中国体育又经历了一次“奥运金牌低谷”危机.两次金牌下滑危机告诉我们以竞技体育引领、夺取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体育强国战略并不是中国体育崛起的最佳路劲,中国体育经过“伦敦洗礼”之后,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金牌体育”与“民生体育”并重发展将是体育发展新的策略.

表2 中国体育“金牌低谷效应”的基本情况

2.1.2 竞技体育引领模式难以支撑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指竞技主体在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过程中,为追求最佳竞技成绩所表现出来的优势能力,是为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获得更多社会价值能力[9].由以上定义分析,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竞技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要素.在近几届奥运会上,中国竞技体育的夺金实力名副其实.但三大球、田径等基础大项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每况愈下,与欧美体育强国的差距逐渐拉大.而在国家体育的发展潮流中,中国的优势项目发展空间已经趋于饱和,一家独大,渐渐失去影响力[10].因此,夺金项目布局不平衡、核心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将是建设体育强国与体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2.1.3 国民体质下滑,金牌与全民健身孰轻孰重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时刻提醒我们体育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群众体育是体育之“本”,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比奥运金牌来得更实惠、更重要.长期以来,体育部门受金牌考核机制的影响,形成了“重竞技,轻大众”的工作误区,致使大众体育发展相对落后,全民健身逐渐变成“形象工程”,国民体质也在严重下滑.当前我国群众体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老年体质水平有所下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根据2007年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各类体质都存在下降趋势,其中40-59岁年龄段成年人体质水平和60-69岁年龄阶段成年人体质水平都在下降,2011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22岁学生肥胖率持续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大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主线,全民健身才是体育强国的标志.如果按这种规律长期发展下去,中国体育必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2.2 “十二五时期”转变体育发展为主题,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型路径

2.2.1 建设体育强国,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

体育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坚持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平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让体育发展造福于大众.虽然“体育强国”在中国社会已经历了30年春秋,但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国人对“体育强国”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有人甚至说:“举国体制”与“体育强国”都是“中国特色”,甚至一定程度上“体育强国”是中国在孤芳自赏,自圆其说.认为举全国之力量,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建设体育强国是不科学的,应该放弃.辩证来讲,“举国体制”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壮大的靠山,而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战略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先锋,但要明确的是,大众体育才是体育发展与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如果一味坚持优先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大众体育,是完全不符合体育发展的宗旨与具体国情.目前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并不完善,必须加大对大众体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其不断完善.让中国“中国特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一个风向标.

2.2.2 转变体育考核机制,把政绩评价体系向群众体育倾斜

长期以来,在金牌考核的利益链条下,争金牌与争第一取代了全民健身.与金牌考核相比,全民健身是一项长期的、软化的惠民工程,而金牌可以是一种数值,是考核官员政绩的量化指标.受金牌指挥棒的牵制,全国各地、各专业队、各体育部门之间“唯金牌论”功利主义作风严重,在各种赛事中铤而走险,弄虚作假、修改年龄、服用兴奋剂等恶劣事件屡禁不止,体育界恶性竞争层出不穷.体育政府部门应该下决心转变职能意识,顺应体育发展潮流,淡化金牌考核机制,转变考核方式,努力探索考核政绩的新思路与新路径.淡化“金牌考核”预示着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大变革,但愿“金牌考核”能够淡出,中国体育能够尽快回归“增强人民体质”的本义.

2.2.3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提升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很不协调,奥运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和举重等群众参与度不高、体育市场化程度低的项目为主,而田径、游泳与三大球等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在近几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与世界整体水平的差距正逐步拉大.奥运会田径与游泳是两个金牌大户,大约有80枚金牌.伦敦奥运会中国在田径与游泳项目中一共拿到6枚金牌(田径1枚,游泳5枚),仅占金牌总数的7.4%.三大球成绩更是糟糕,伦敦奥运会“无姚时代”的中国男篮小组赛5战皆负,未能进入八强,男足甚至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获得,这是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较弱的体现.为寻求突破,扩大夺金面,在巩固和保持原有项目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田径、游泳与三大球等集体项目的发展力度,改善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结构和布局,提高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2.4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金牌体育”与“民生体育”并重发展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要统筹兼顾,不能再片面地侧重于发展某一个方向,而忽视另一个方向的发展.过去由于具体国情与发展战略的需要,把竞技体育当作体育工作的重点,选择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将大部分体育资源投入到金牌的生产线中去,但金牌胜利是以牺牲大众体育发展为巨大代价的,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实力得到充分证明之后,需要把增强人民体质和生活质量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民生体育”成为体育工作的重心.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中国体育应该实施金牌体育与民生体育并重发展的新路径[11].

3 结语

奥运会金牌具有实现国家的政治战略、激发国民爱国热情、凸显民族精神、体现一国体育实力等多重价值,但其负面价值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获得金牌,把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金牌的生产线中,一切围绕金牌转、一切以金牌说了算等思维把体育工作带入了“唯金论”的误区.“金牌低估”教训我们,评价体育强国不能光靠金牌说了算,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才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因此,建设体育强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金牌体育与民生体育并重发展将是中国体育崛起的最好路径.

[1]黄璐.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的政治战略与国家身份建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56-558.

[2]BAIRNER A.National sports and national landscapes:in defence of primordialism[J].National Identity,2011(3):223-535.

[3]TAYLOR F.The politicisation of the Beijing Olympic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12,29(1):176-178.

[4]刘一民,赵溢洋,刘翔.关于体育强国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33-35.

[5]阮永福,李峰.对中国是“体育强国”提法的质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0(5):170.

[6]冯加付.论“体育强国”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8(4):2-4.

[7]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

[8]吴劲松,邓万金,张雪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特征[J].体育学刊,2012(3):51.

[9]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3-81.

[10]耿联.“金牌体育”应该向“民生体育”转变[N].新华日报,2011-03-13,(A02).

猜你喜欢
奥运金牌金牌强国
迟来的金牌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被盗奥运金牌流落垃圾桶中
比奥运金牌更重要的是全民健身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