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公修课教材建设与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

2014-07-04 06:21杨世勇谢建春
关键词:教材环境专业

杨世勇,谢建春

(1.安徽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9世纪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人们已日渐认识到全球变暖、酸沉降、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臭氧层空洞、固废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退等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可以说,人类目前正处于“向何处去”、“该如何发展”的十字路口[1].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人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的净化速率,污染物因此在环境中大量积累.只有正确认识人类在环境中的角色、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提高人类适应、改造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2].

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承担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些人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生力军,是未来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参与者甚至决策者,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所以进行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3-4].在高等院校中普及环境教育是国际潮流,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全力推行,如英国、芬兰、澳大利亚、日本等[5-6].中国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中国的21世纪议程》,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将资源、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小学《自然》和中学《地理》中,在高校开设《发展与教育》课程.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也在环境教育方面进行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总的说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缺乏合适的公选课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通病[7-8].本文对我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进行介绍,为高校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1 环境教育通识课程教材建设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弥补环境教育教材相对短缺的问题,在联合国征聘司前司长翁盈盈女士的关注和支持下,由校教务处组织,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抽调数十名专家,组建了环境教育教研室,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各学科组在不断完善教案设计、不断收集和充实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历时4年,相继编写完成了《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环境教育学》和《绿色化学》等系列教材,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学.整套教材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环境教育类和综合类等5类,针对性较强,适应了不同知识水平和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需求.

由于教材涉及知识面广,针对性强,内容新颖,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符合安徽乃至中国国情,于2011年秋正式投入使用后,学生选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系列教材也受到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2 环境教育教学实践

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我校的环境教育也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弥补上述不足.

2.1 加强师资力量配备和储备

在师资力量配备和储备方面,开设相关课程的学院从相关教研室抽调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任教,鼓励相关教研室的年青教师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参与环境教育并加入环境教育团队中来,夯实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个人环境学基础和素质,从教老师们主动集体备课,听取其他老师对相关章节的看法,交流备课经验和多媒体课件,教务处还组织从事非环境学专业环境教育相关教师之间交互听课,以此来弥补个人知识水平和教学手段上的不足.每逢学校有校级公开课和本科教学示范观摩课,我们都主动观摩,吸取精华.这样,我们既储备环境教育的后备力量,还提高教学水平.

2.2 加强课堂内外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在讲授环境伦理道德时,将环境道德基本规范融入生态环境伦理中,让环境意识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一部分,在环境情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认知教育[7].让大学生在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探究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10].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收集《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壮丽山河的美丽图片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还收集中国某些名山大川的资料,对比他们的前世今生,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环境教育也是一种感性教育,不能脱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发生在身边的事[9].因此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将校内的课堂教学和环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采用讲座、竞赛、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参加皖江和巢湖生态环境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环境学知识的积极性.我校“环境保护协会”联合“江淮科谱学报”在芜湖镜湖小学举行宣教基地揭牌仪式,向学生赠送《环保知识手册》.协会还举办并启动“环保壹基金”活动,筹措资金为环保宣教活动提供物质保证.每年暑期,我校生命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均组织大学生赴皖江和巢湖进行环境教育宣教活动,均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学生也在暑期实践活动过程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丰富环境知识.

2.3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学生对环境的认知

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较差,学生虽有学习环境相关知识的要求,但积极性不高[10].因此,有必要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多下功夫.为此,授课过程中,针对教材案例的滞后性,笔者不断更新案例,力争将正在发生的国际关注的环境问题介绍给学生.如对热带雨林森林和土壤的扰动加速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气候变暖、南北两极气温升高、珊瑚礁面积锐减、南极企鹅和北极熊将面临灭顶之灾,并辅以图片或视频教学.固体废弃物、废液和废气的排放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废弃物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的排放,会污染农作物,并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民群众心理造成恐慌,如我国有关省市相继出现的镉米、铅米事件,以及癌症多发地的出现、南方部分省市雾霭天气日数的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下降,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水体污染导致有“水中熊猫“之称的“白鳍豚”从此与人无缘,“江豚的微笑”也将逐渐淡出世人的视线.

我们还借用经典的古诗词说明环境污染问题和土地退化的严重性.如雾霭天气日数增加,导致“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难得一见;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祥和的景象成为历史;更有甚的是由于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美景只能出现诗词中,记忆中的“雨后彩虹”,想一睹尊容似乎也是一种奢望.通过将以上公众事件和环境问题融入环境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日渐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的迫切性.

此外,我们还将整个教学班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环境相关课题,让他们带着课题听课,并于学期结束前2周上交作业、进行10-15 min的PPT汇报.作业和PPT汇报是期末考核时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以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对环境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

2.4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环境教育课程是公修课,除环境学专业的学生外,要求其他各专业学生均需修满2个学分,这就面临着不同专业学生必然在同一班级上课的情形.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背景差异较大,这就注定了在备课和考察环节上不能搞“一刀切”.我们的做法是按文科、理科分班,在课堂教学上也采取不同的教案,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掌握环境知识的要求.在考查命题环节,除主观题内容一致外,客观题常按文、理科学生的差异,出2-3 道题供选答,并留下学生自由发挥、自由答题的空间.这样灵活多样的授课和考察手段,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和消极心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结合4年来的教学实践,采用试卷分析软件对约720名非环境学专业学生《环境与人类健康》课程卷面平均分成绩进行分析表明,采用该教学与考察手段后,文科生、理科生和特殊专业(音乐、体育、美术)学生的卷面成绩均有所提高,其中2011级文科生平均分比2008级文科生提高6.6%,理科生提高5.9%,特殊专业提高9.0%.特殊专业与文科生差距由10%,缩小为8.1%,特殊专业与理科生差距由15%缩小为12.5%,说明该教学和考察方法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表1 环境与人类健康卷面成绩平均分统计表

3 结语

虽然世界各国都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手段,并制定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环境问题仍将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长期存在.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宰,环境教育仍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环境保护素质的主要教育方式之一.虽然我们编写环境教育系列教材,在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培养环境教育后备力量,不断加强教材体系建设,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才能将大学生的环境素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1]任丙南,耿静.高等院校非环境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化工,2012,39(3):247-248.

[2]陶文娣,王会,王瑾芳,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30-133.

[3]杨晓仙,高华生.宁波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3):46-49.

[4]靳振江,朱义年,游少鸿.结合地方典型安全与课外科技活动强化环保通识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30-131.

[5]KERN K,LOFFELSEND 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Governance beyond the nation state[J].Local Environment,2004,9(5):451-467.

[6]NOMURA K.A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Indone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9,29(6):621-627.

[7]王媛,徐友浩,张宏伟,等.从大学环境意识看大学环境公共课程的方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343-346.

[8]解红军.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6):110-113.

[9]邵骨娈,姜巍,赵倩.高校开设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2):5-10,51.

[10]马玉香,刘青广.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8(1):79-81.

猜你喜欢
教材环境专业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