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学、做、考”的改革

2014-07-07 03:45朱美军柳冬梅
关键词:有机化学改革高职

朱美军 柳冬梅

摘要:针对《有机化学》学科理论性强、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复杂、理论课时少特点,笔者从“教、学、做、考”四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关键词:高职 教、学、考、做 改革

《有机化学》是高职化学化工专业及相关专业中一门

重要的基础课,其特点是有机物种类庞杂、化学反应类型繁多且反应条件复杂多变。因此,很多学生反映有机化学很难学。对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有机化学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近两年来,随着江苏省高职注册入学制度的实行,该校学生生源构成日趋复杂,就本专业来说,这几年入学学生既有中职生,也有普通高中生。中职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专业,他们有机化学的基础参差不齐。普通高中生绝大部分是文科生,少数的理科生中高考考化学的也占少数。该校是高职院校,很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故理论课时相对较少,有机化学为48学时。以上所述学科知识难、生源复杂、课时较少的情况导致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方面显得很吃力,为了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考试及格率,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做、考”四方面入手,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1 确定改革目标

1.1 教

1.1.1 针对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特点,以“够用、实用”为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甄选,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1.1.2 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借助PPT课件、影音、影像等手段将有机化学有关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仿真化,帮助学生降低理论知识学习难度和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1.2 学

1.2.1 通过“单元学习效果测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其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单元小测验。

1.2.2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有关章节。

1.3 做

1.3.1 运用不同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双提高。

1.3.2 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4 考

1.4.1 提高平时成绩比例(60%),期末考试(40%)。

1.4.2 建立平时成绩考核“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实践操作+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职业素养”多方面综合评价体系。

2 围绕目标解决主要问题

2.1 教

2.1.1 本专业所用教材为《有机化学》[1],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第一章至第十章列为教学重点,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为“任务驱动”中学生自学内容。在列为教学重点的章节中,笔者又将有机物知识体系分为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两部分。基础知识是指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命名、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拓展提高部分是为提高专业的层次和需要设定的,比如有机化合物中的不同类型的共价键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有机化合物典型反应的机理、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布朗斯特酸碱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电子的诱导和共轭效应、分子的手性、旋光性等。

2.1.2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3]。笔者于2007年开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几点好处:

①形象地展示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学的主线是“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又是由共价键的类型和不同杂化轨道理论决定。杂化轨道理论和共价键的形成是教学中的难点,用语言形容和板书很难让学生掌握。而借助3Dmax绘制的不同轨道电子云形状和Flash动画演示杂化轨道(SP3、SP2、SP杂化)和化学键(σ、π)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有机物分子结构(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形成立体生动的感官,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②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和课时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开出,笔者通过自学一些化学软件绘制一些简单实验装置、网上下载、付费购买等方式搭建了一个小型实验仿真平台。通过仿真平台向学生展示实验基本操作,让学生模拟实验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实验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③使课堂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现在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就有机化学而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笔者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及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及时用图片、影音、影像资料介绍给学生。例如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课堂,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在讲烯烃聚合反应时,介绍各种塑料、人造纤维等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介绍白色污染的危害;讲授《芳香烃》一章时介绍C60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在讲授《醇酚醚》一章时介绍化学家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故事,并介绍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的故事;讲授《羧酸及其衍生物》一章时介绍苯乙酸、醋酸酐是易制毒化学品,并延伸讲毒品的知识;结合生活讲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肯德基苏丹红等事件中的有机物。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陈旧和不足,激发学习兴趣。

2.2 学

2.2.1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当今许多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逃课去网吧打游戏的,有课上埋头玩手机的。近几年考试不及格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制定了“单元学习效果测试”,即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专用作业本,每单元学习前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需要做的作业抄给学生,要求他们按照要求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做相应作业,每次课前花五分钟左右进行检查,视完成情况打分,单元结束后进行小测验。

2.2.2 由于本课程课时有限,故一些章节(第十一章至第十六章)在課上无法进行详细讲解,针对这些章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自学。所谓“任务驱动”是指将自学章节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任务中,要求学生通过看书或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任务,最后自主撰写一篇关于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收获和体会的小论文。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查资料能力,撰写科研小论文能力。

2.3 做

2.3.1 本课程除了实践周外,课程内也有实验内容。实验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一些基本操作实验如重结晶与过滤、熔沸点测定、蒸馏、萃取等,在实训室边讲授边进行,为了节省时间,采用2.1.2中所述先看仿真演示再接着动手操作;一些制备实验如乙酰苯胺的制备、阿司匹林的制备肉桂酸的制备,在讲授新课前进行,要求学生先预习、再做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带着疑问再听讲学习;一些性质与鉴定实验在理论讲授后进行,这样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

2.3.2 利用实践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守纪、敬业、合作、责任、创新意识,将“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四职教育一体化。

2.4 考

2.4.1 通过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改变目前课程考核不及格率偏高的状况。以前是通过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就有失偏颇。有的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实验时马马虎虎,考试前通过突击复习,也往往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平時踏踏实实,考试成绩却不理想。鉴于此,笔者通过改革,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至60%,而期末考试占40%。

2.4.2 为了体现平时成绩考核公平性,建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单元学习效果测试+实践操作+职业素质+任务驱动”多方面成绩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①学习态度——考核平时上课迟到早退、出勤情况,上课睡觉、玩手机情况等进行考核。每个学生开始有100分,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缺勤一次扣10分(事假、病假不扣分),睡觉、玩手机一次扣5分,扣完为止。最后得分×10%(注:若有5次缺勤,本课程最后成绩视为不及格)。

②学习能力——考核平时作业独立完成情况、完成质量、订正情况给予打分。作业若出现雷同,所有雷同者本次作业无成绩。迟交或不交作业者,本次作业无成绩。最后所有作业成绩相加除以作业次数×20%。

③单元学习效果测试——如2.2.1所述。最后所有成绩相加除以单元次数×20%。

④任务驱动——如2.2.2所述。最后所有成绩相加除以章节次数×20%。

⑤实践操作——考核实验预习报告完成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报告数据处理情况、职业素质养成情况进行评分。最后所有成绩相加除以实验次数×30%。上述平时成绩总和×60%+期末考试成绩×40%为本课程成绩。

这样做大大降低一些学生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心理和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的现象,提高了考核公平性,有利于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上述四方面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本学科平时上课出勤率都在95%以上,被学校教务处评为出勤率免查课,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及考试及格率均有明显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发庆主编.有机化学[M](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吴文镶.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180-181.

[3]徐吕敏.浅谈有机化学中多媒体的作用[J].化学教育,2004(09):35-37.

[4]袁月华,刘毅.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精细化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0(02):157-158.

[5]赵辉爽,刘巧云,杨怡,陈文华.高职《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初探[J].专业教学研究,2011(09):80-82.

[6]唐新军.绿色化学理念在高职高专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广州化工,2013(10):180-181.

猜你喜欢
有机化学改革高职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改革备忘
高中有机化学高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二)
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探讨
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