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14-07-09 23:07马君�オ�
高教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挑战印度

马君�オ�

摘 要:印度是目前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体系。自国家独立后经过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其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且正式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同时,印度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投入不足、师资匮乏、质量不高、教育公平难以保障、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为此,根据提升质量、增加教育机会和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总体指导原则,印度构建了一个以卓越、扩张和公平为核心,以管理范式转换、提高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为基点的“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2012—2017)发展战略框架来应对其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挑战;策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已连续正式发布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印度已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当前有46471所高等教育机构可授予学位和文凭,在校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2007—2012)开始时期(2007年)的12.3%上升到规划结束时期(2011—2012年)的17.9% [1]。印度高等教育由此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同时印度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印度政府于2012年9月正式出台并实施了迈向2017年的“高等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2017)”。该规划由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其总体指导原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机会,给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该规划对今后高等教育在迈向卓越、继续扩张、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

一、近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规模快速扩张,步入大众化阶段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印度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加上一些刺激和推进政策的实施,其高等教育事业也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成绩受到世界瞩目。从规模上来看,无论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还是招生或在校生规模都较之以前翻了几番。大学和学院的数量分别由2000-2001年度的256所和12802所增至2011-2012年度的659所和33023所,另有12748所可授予文凭的机构(印度高校类型及数量见表1);在校生规模由2000-2001年度的840万增至2011-2012年度的2590万,仅次于中国而高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由1999-2000年度的10%上升至2011-2012年度的17.9%,这意味着印度高教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另外,印度高等教育公共经费投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06-2007年度高等教育支出占国内GDP的1.14%增至2009-2010年度的1.25%[3]。尽管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这个比例仍然很低,但至少意味着中央政府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印度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决心。

(二)私立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占据半壁江山

私立高等教育一直是印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印度高等教育成功迈入大众化阶段的主力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时间,其规模急剧扩张。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显示: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在整个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份额从2001年的42.6%上升至2012年的63.9%,增长了20%多;在校生规模的份额从2001年的32.9%上升至2012年的58.9%,增长了近26%。特别是在2007-2012年的五年间,从机构规模来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由2007年的18145所增至2012年的29662所(其中包括9所邦立私立大学、17所私立认可大学、7818所私立学院和3581所私立文凭机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3%;而政府所属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由2007年的11239所增至16768所,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3%,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预定目标。从在校生的规模来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规模由2007年的750万增至2012年的1280万,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3%;而政府所属高等教育机构的在校生规模由2007年的630万增至2012年的890万,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2%。[4]因此,从以上数据来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显著高于政府所属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可以说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是印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源于人们多样的需求,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广泛认同,并以此作为向上流动的重要路径。私立高等教育绝大多数是职业导向型的学校,以培养职业技术类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开设专业也多以实用性专业为主。印度高等教育按学科分10大门类:文科、理科、商科、工科、教育、医学、农科、法律、兽医和其他类。其中文科、理科和商科称作高等普通教育,其余各科称作高等专业教育。自筹经费的私立学院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工程、医学、管理、法学、护理等就业前景较好的实用性学科领域,其中尤以医学院和工程学院为最多。[5]这种专业设置对于想要快速就业的那些学习者而言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

(三)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社会各阶层平等享有教育成果和公共资源的重要基础。为此,印度政府特别重视本国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接收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付诸实践。诸如,在不影响普通入学名额的情况下,政府增加中央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或学院)的容纳量,为“其他落后阶层”(指低种姓者、皈依印度教之外其他宗教的贫民和游牧民族等,他们绝大部分是贫困阶层,而不包括已经富裕起来的低种姓人群)预留27%的入学名额。从2008-2009年度开始,为那些家庭年收入低于4.5万卢比和来自不同学校的处于第80百分位或以上的学生提供奖助学金;自2009-2010年度起,中央政府已开始给那些家庭年收入低于4.5万卢比的学生在准许缓付期间提供全额贴息贷款,帮助其完成学业。为缩小地区差异和不均衡,支持边远和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低入学率地区专门建立了千余所示范性院校。

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是在师资建设队伍方面,为克服师资短缺问题,延迟教师退休年龄;实施教师充电计划;多举措吸引年轻优秀教师;建立硕博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主动从外部的学术机构挖掘专门人才作为兼职教授或常驻学者等。二是改革课程,有些州采取了学期制。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启动大学信息通信技术计划,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启动并实施“技术教育质量改进计划”(TEQIP)第二阶段,建立实验室,提高工程技术教育(包括职业教育)质量。四是加强研发活动。为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对大学或学院的417个系部给予每个部门高达600万卢比的经费支持;为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大学拨款委员会投资完善相关院系的基础研究设施;设立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等等。

二、印度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快速扩张产生诸多实际问题

根据近年来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趋势,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其毛入学率依然偏低,不仅明显地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瑞士、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巴西、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这使得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压力依然很大,任务仍然很艰巨。由于急速扩张而导致的问题逐渐显现,由上文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印度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堪称世界最大,而这主要是因为私立高等教育和邦立大学的膨胀式发展,由此产生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学费高、教学方法落后、高质量的师资匮乏等问题。从劳动力市场的反馈来看,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张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明显,使得很多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表现为就业能力不强和“软技能”不足,比如沟通能力欠缺、合作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足等,从而使学生“毕业即失业”。

(二)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根据一些数据来看,当前印度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城乡之间的不平等、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和区域之间的不平等、从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来看,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家庭背景的学生毛入学率大多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以2007-2008年度为例,国家平均毛入学率为17.2%,而“其他落后群体”为14.8%,穆斯林群体为9.6%。从城乡差异来看,差距进一步拉大,以2007-2008年度为例,城市地区的毛入学率几乎是农村地区的3倍,两者分别为30%和11.1%。从性别来看,具有显著差异,以2007-2008年度为例,男性入学率为19%,女性为15.2%。从不同区域来看,只有极少数地区的毛入学率突破22%以上,大部分地区毛入学率维持在12%~21.9%之间,最高的德里为47.9%,最低的阿萨姆邦仅为9%。[6]因此,教育不公平问题已成为阻碍印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巨大障碍之一。

(三)高等教育迈向卓越面临更深层次问题

高素质教师匮乏,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在过去的30年里(1980-2011年),印度高等学校入学人数增长了6倍,而教师人数仅增加了4倍,师资短缺成为常态,生师比极不协调,达到1∶26,而发达国家为1∶15.3,正常比值应为1∶16。尤其是邦立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师资缺口分别达40%和35%,这严重影响到印度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能力薄弱也成为印度高校追求卓越路上的障碍。根据2011年发表的高端研究论文数量显示,印度为187篇、日本为536篇、中国903篇、英国1326篇、美国为4367篇,其高端论文数量仅为中国的1/5,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更加显著;从2007-2011年论文引用影响力分析来看,印度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的一半(0.51),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中国为0.61、日本为0.81、英国为1.24、美国为1.25。[7]这一结果与印度大学毕业生不愿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也有一定关系。根据大学拨款委员会(AUGC)《印度的高等教育一瞥》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2%的学生选择研究生教育,而几乎不到1%的人愿意从事研究工作。[8]

接收和通过质量认证的高校比例偏低,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在2010年3月份的国家评价和认证委员会(NAAC)的质量认证中,仅有32.3%(159所)的大学和13.1%(4094所)的学院通过A级水平认证,有62%的大学和90%的学院(也就是说仅有10%的学院能够达到A级水平)在特定质量参数中处于B级平均水平或低于C级平均水平的位置。[9]换句话讲,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良莠不齐,令人担忧。从国际竞争力方面来看,印度高等教育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为例,在2011-2012年度的排名中,印度只有两所大学进入世界500强,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有4所,中国有16所。同样,在由国际研究型大学组织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进行评估后发布的“2012年度国际间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中印度排名最后,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中国。[10]这样的结果和表现与印度高等教育较好的国际声望形成明显反差,这也是促使印度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因。

学生就业能力不高,企业或雇主很难聘用到合适的人才。一项行业报告和调查显示:由于大学毕业生缺乏企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出现就业问题,大量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根据调查,仅有25%的工程技术类毕业生和10~15%的其他毕业生受聘于IT/ITES企业。根据一个对印度不同城市的800名MBA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被认为是可聘用的,这样的结果让时任总统帕蒂尔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和担忧:“虽然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学位(在印度因为大量私立学院的存在,花钱购买学位的情况司空见惯——笔者注),但没有获得就业实践(动手)技能。”[11]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除了大学生没有获得足够的企业所需的技能外,教师缺少培训和没有足够的行业企业经验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原因。

管理体制僵化,条块分割,院校缺乏办学自主权。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印度实行的是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合作的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但由于权力分割原因,中央政府委托国家人力资源发展部直接管理中央大学,各邦人力资源发展部负责邦立大学的管理,国家人力资源发展部对各邦人力资源发展部和大学拨款委员会负责(大学拨款委员会是独特的管理协调实体机构)。实际上它们在管理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合作并不顺畅,各自为政、互相制肘,影响了高等教育整体效力。[12]印度政府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就提出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自主办学、简政放权,以期实现对现存大学及其附属学院治理结构的调整和重构的任务。比如: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和增强其自主办学的能力,放权院校决定本校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给予院校教师招聘自主权;鼓励院校自主多渠道筹措和支配经费,包括根据市场价格自定学费标准等。[13]但由于现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直未能完全被打破而使这些目标一度“搁浅”。这也就继续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捉襟见肘的公共资助成为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与过去的五年相比,印度政府已用于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增加了近4倍。目前来看,印度高等教育支出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占本国GDP比重基本处于同等水平,但是与其迅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规模相比仍然不足,且私人支出继续超过公共支出。另外,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也因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往往一半以上的政府资助由少量的公立大学(约221所)获得,绝大部分私立学院是没有任何政府资助的(不像20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还会给予一些资助),许多资金严重不足的邦立学院和绝大部分私立学院只能依靠收取高额学费获得生存与发展。[14]资金不足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出现,比如学校发展不平衡,学校为维持生存收取高额学费从而加重学生负担(相对于公立院校的学费而言,自筹经费的私立学院的收费要高出0.7~9.6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校办学积极性不高,教育公平政策无法全面落实,高端研究缺乏经费支持,等等。

三、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以提升质量、增加教育机会和扩大办学自主权为总体指导原则,印度构建了一个以卓越、扩张和公平为核心,以管理范式转换、提高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和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为基点的“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2012-2017)发展战略框架。其具体目标是:到2017年毛入学率达到25.2%,在校生规模达到3590万;到2017年印度高等教育体系在产学合作、国际化、包容性、管理、质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提出了具体发展策略。[15]

(一)提升质量,创建卓越高等教育体系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首先,着力解决师资队伍数量短缺问题,当前印度高校教师数量仅有80万,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为此,政府计划要使高校师资数量实现倍增,在“十二五规划”结束时达到160万。同时,将一些优秀退休教师续聘为兼职教师,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其次,进行教师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出台“国家使命:教师和教学”计划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政府也将建立博士生基金,使其进入国际著名高校深造以作为师资储备;通过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方法来消除学术型教师学院的“制度性弱势”;开发更多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以及改进雇佣政策和工作条件,以期增强客座和兼职学术员工的绩效;为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政府计划启动国际化教师发展项目,教师将被选派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工作实习,并聘请一些世界著名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为选定的印度博士后学生和教师举办每年40-50场的研讨会,政府还将寻求建立50所教学中心以推动教师研究和培训活动。

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首先,改革考试制度。印度鼓励所有大学将当前的年度考试体系转为学期学分制考核体系,全面、持续地评价和定期修订课程以确保相关课程内容的更新。其次,全面整改本科教学。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全面教育,鼓励体验式学习,提升本科生的探究能力,改进学生道德和领导力教育和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重视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再次,创造主动学习环境。印度政府计划创建机构和个人专业网络,建立学科课程包,打造数字化的知识存储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加强高校公共设施建设和大力推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鼓励高校开发和使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提升高校研究和创新能力。首先,印度政府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提高研究经费投入比例,从当前的国家GDP比例的1%提高至2%。增加的投资将用于发展研究机构和创建卓越中心、研究与培训中心。印度政府打算在“十二五规划”结束时创建20所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选择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创建20个卓越中心作为一项长期投资,以期吸引和留住科研人才。另外,在前沿科技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立50个培训和研究中心。尤其是为了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科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水平,启动“国家人文和社会科学卓越行动计划”,修订现有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学金制度,推出新的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计划等。其次,实施国家创新创业计划,促进价值创造和技术转移,发展产学合作,创建国家研究园,营造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文化的氛围。同时,上述这些相关行动将收归科技部管辖。再次,为增强创新能力和鼓励高校创新,实施国家设计创新行动计划,新建20个设计创新中心,一个开放设计学校和一个国家设计创新网络。另外,政府将推出各种行动计划促进合作研究。一是在不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新建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型“校际中心”。二是建立十个跨机构中心,以促进多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或基金会和研究机构在一些特设项目方面的合作,主要是:通过研究基金支持国家实验室或国家研究中心和大学之间建立联系,创立卓越集群与网络;建立地区合作联盟,构建全城知识网络,通过结构化、交互式和协作框架增强合作方之间的互动;建立非营利、独立子机构——高等教育和行业合作委员会促进产学合作;加强与国际研究机构的联系,特别是将2200万海外印度人作为研究创新和创业的重要力量。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体制机制。针对“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开发质量指标;监控将不仅包括资金的流动和使用,还包括各种项目和计划的结果或影响。创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数据库,进行“全印高等教育调查”。政府将在一些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高校创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以促进和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研究,为“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

(二)多渠道多形式助力高等教育发展

着重发展中央所属院校,使其成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象征。首先,强化科学研究。印度中央政府提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创办和支持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其次,进行院校升级改造。一些中央所属院校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获得升格。再次,邦立和私立院校与中央院校协同发展,打造国家创新集群。另外,中央院校在各方面将成为其他院校发展的榜样,包括管理、师资、课程和基础设施等。

完善地方(邦)高等教育体系,增加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地方高等教育实力。首先,地方高等教育将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中央财政支持。其次,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将由中央政府支持进行战略转移,中央财政将与地方高等教育学术绩效、行政管理和财政改革相联系。再次,大学拨款委员会(UGC)在中央财政支出中将发挥更重要的战略作用,尤其是要提出院校财政战略投资计划。

鼓励私人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首先,打破格局,允许举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但要受到必要的监管和认证。其次,鼓励私人资本注资非营利性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作为“公共设施”,给予与其他公共设施项目类似的法律和税收待遇。再次,政府将通过扩大认可的私立院校的学生财政援助和提供与公立学院平等地位的研究经费来支持非营利性私立院校的发展。第四,鼓励运用新的公共私营合作(PPP)模式创建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

(三)关注弱势群体,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增加资金支持。首先,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政府将增加公共支出,增加学生的经济援助基金,提高奖学金金额;所有学生的经济资助援助方案将由人力资源发展部(MHRD)统一到学生经济援助项目(SFAP),由政府担保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将普遍化。其次,政府将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减少贷款违约机构数量并降低学生贷款利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贷款需求。

差异化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施高等教育机会平等计划。首先,在毛入学率较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更多的示范性学院、社区学院和理工学院,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机会,给予种姓、群落、性别、贫穷和农村背景等学生应有的关注,解决多维不平等。其次,依据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方案。比如在小城镇建立女子学院,增加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保障残障学生群体的利益等。再者,通过扩大印度语的使用范围,提升教学质量,减少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为了照顾使用印度语的学生,政府计划在大学设立新中心,创建印度语教学资源、电子书和其他学习媒体以及支持高质量的印度语出版物,重点将放在保护和促进那些不足10000人使用的濒危语言。

(四)建立更加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

改革附属学院制度。印度几乎有700多所的本科学院附属于大学,这些学院规模一般都很小,有的只有500个左右的学生,且自主权很小,由附属型大学决定它们的课程、考试、设施、招生和学位授予。[16]为此,政府将采取五种不同策略改革附属学院制度。第一,一些规模较大和颇具声望的附属学院将转化为传统型大学;第二,创建附属学院集群,每个学院作为附属型大学的一个校园;第三,一些规模较大的附属型大学将被分割为易于管理的单元;第四,为提供多学科教育允许附属学院进行合并;第五,为了能够对附属学院进行有效管理,附属型大学将改进学院发展委员会并给予附属学院更多的自主权。

完善地方(邦)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地方(邦)高等教育委员会来规划和协调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委员会的职能是:促进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领导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和管理改革;维护高等教育数据库;开展科学研究和评价研究。

实施高校分类和自主权改革。打破高校标准化模式,按照研究型、教学型和技能型对高校进行分类并进行不同的管理和资金支持;转向由外部专家、教师和校友代表组成的更小的和更有效的管理机构;政府将继续释放管理权力,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就像印度管理学院(IIMs)那样;改革招生制度,赋予大学一定的自主招生权限。

(五)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加快高等教育经费制度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十二五规划”期间将提高高等教育支出比重,从占当前GDP比例的1.22%,提高至1.50%;结合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资源需求鼓励地方(邦)制定全面战略计划;由中央和地方(邦)政府逐渐形成一个联合资助机制,辅以联合审查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中央资助将与地方管理和学术改革相联系;完善中央和邦立院校的收费结构,加快收费改革进程。另外,积极发掘替代性收入来源。鼓励学校通过开展科研、培训和咨询等活动创收,减少学生经济负担;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高等教育慈善捐赠。

四、总结

尽管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列世界前列,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结构性失衡问题是困扰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和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很多高校为应用型和职业型,其专业过度倚重IT行业,导致同质化取向明显,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二是高校布局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知名院校多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很多落后地区甚至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大量质量不高且不被政府认可的私立院校和“相当于大学的机构”充斥其中,导致买卖学历文聘等腐败问题丛生,从而影响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和认同感。三是高校内部结构不合理,研究型大学偏少。众所周知,在任何国家研究型大学都处于其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它们往往会成为国际科学和学术网络的纽带,是国家重要研究成果的主要产出者,是孵化精英人才和培养社会职位中关键人才的基地。印度虽然有几百所以“大学”称呼的高校,但这些大学都过度专业化,这使得印度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分量不足。四是高等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不合理。政府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其认可的大学,而很多邦立院校和私立院校面临着资金严重缺乏的掣肘,且经费筹措渠道单一,使其发展困难重重。

高等教育质量问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印度高等教育普遍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邦立大学或学院和私立院校的质量常常受到诟病。这些学院的师资水平、教学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很难说达到了高等院校的基本标准,且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问责机制缺失和管理混乱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加上印度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雄心”,大量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地方学院匆匆上马,导致高等教育无序发展,质量滑坡就在所难免了。

印度“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针对高等教育的“痼疾”勾画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提出了许多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如何保证这些举措能够落到实处,却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行动计划。一些内容的表述往往只有“纲”(

而没有“目”,模糊不清,甚至不切实际。因此,“规划”的关键是落实,印度政府需要提出落实“规划”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对“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监控,专注于解决和落实一些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4][6][7][15] FICCI Higher Education Summit 2012.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 Twelfth Five Year Plan (2012-2017) and beyond[EB/OL].http://www.ey.com/Publication/vwLUAssets/Higher_Education_in_India/$File/EY-FICC_Higher_Education_Report_Nov12.pdf.

[2][3]Gaikwad B.R., Solunke R.S. Growth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3(8):58.

[5]赵中建.近期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兼析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之缘由[J].全球教育展望,2009(2).

[8]印度虽然有英语优势,但是高等教育落后中国[EB/OL].http://www.santaihu.com/india-lags-behind-china-in-higher-education.html.

[9]安双宏,程懿.当前印度高等教育质量评析[J].江苏高教,2012(2).

[10]闫勇.U21发布高等教育综合水平排名[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21.

[11]Lindsay Daugherty,etc. Building The Links Between Funding And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ndias Challenge[EB/OL].http://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225.html.

[12][14]Dr. J D Singh.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Issues,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EB/OL]. www.gvctesangaria.org/websiteimg/publications/jdarticle.pdf.

[13]施晓光.走向2020年的印度高等教育—基于印度“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16]菲利普·阿特巴赫.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在和未来[J].大学教育科学,2010(4).

(责任编辑 陈志萍)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挑战印度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