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教“师道”的神圣性建构

2014-07-11 22:24孙瑞雪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三宝

〔摘要〕道教自创教以来就宣称其宗教之“师”的神圣性来自于神授,然而不同派别的祖师和神授的经书各不相同,在魏晋南北朝道教教理教义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道教的神灵体系也不断趋向整合,形成了“一炁化三清”的神灵体系和道、经、师的“三宝”观念,从理论上解决了人间的“师”在天上的依据,一定程度上为拥有不同祖师的道教派别找到了神圣性上的统一,这为建立整体性的道教“师道”奠定了神圣性基础。

〔关键词〕师道;神圣性;一炁化三清;三宝

〔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2-0136-05

①道教经典中没有“师道”一词的明确解释,但据道教传承的特点以及伦理思想,可以将道教的“师道”大致归纳概括为:师承与师法、求师、为师、尊师,以及与师徒传承有关的仪式与禁忌,如弟子拜师仪式、经诀传授禁忌、道士丧葬仪式中的师徒礼仪、道法中的启师仪式等。

〔作者简介〕孙瑞雪,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引言

“师道”①是道教伦理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建构整体性的道教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从戒律、礼仪以及道教教育等方面,涉及师徒传承的文献研究,很少有从师承的神圣性依据上进行解释的文章,而宗教的“神圣性”正是道教“师道”区别于世俗“师道”的重要特征。自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来,道教就认为其祖师乃神灵所授,其所传播的教诫、经诀乃神灵的旨意,然而,早期道教的派别众多,各个宗派所宣称的宗师、经诀也来源于不同的神灵所授,在魏晋南北朝道教教理教义和神灵体系不断趋向整合的过程中,道教“师道”的神圣性依据也逐渐走向统一。那么,道教的师道神圣性建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逐渐走向统一神圣性的过程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一、早期道教的经、师与神授

(一)《太平经》中的“明师”和“天师”

道教自产生以来,就对“师”有特殊的尊崇,《太平经》云:“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1〕若不得明师授受,则不得知“道”,有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古代圣贤皆学有师承,“得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故贤圣皆事师乃能成,无有师,道不而独自生也。”〔2〕明师不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意义重大,一方面教化下愚、修身成仙;另一方面辅佐帝王,做帝王师,佐国扶命,是仅次于天、地、君、父之外最为重要的伦理关系,因而《太平经》首次提出了“天地君父师”的完整排列。

那么什么样的师是“明师”呢?《太平经》认为师之德贵在有“道”,“天咎四人辱道诫”云:“道者,乃皇天之所取法也。最善之称,冠无上,包无表,内无里,出无间,入无孔,天下凡事之师也。生之端首,万事之长。”〔3〕“道”是天下教化的根本依据,但“道”并不直接施教于人,而是借助“天”传播教诫,云:“道为化首,天为人师法”,〔4〕又云:“夫道之生天,天之有道也,乃以为凡事之师长。正道者,所以兴善善师承的神圣性依据上进行解释,主除恶也。是故古圣贤、帝王将兴,皆得师道,入受其策智,以化其民人,师之贵之,乃言其能知天心意,象天为行也。”〔5〕“天”是天下万事效法的对象,人皆取法于“天”,而“天”之所以能为人之师法,则在于“天之有道”。换言之,在人间的“明师”身上,“有道”之师则体现为得“天心”,秉承“天”的意志施行教化。东汉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得到此书,即以《太平经》中所谓:“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6〕自称“大贤良师”,以《太平经》中所说的替天行道的“明师”身份,以救天下为己任,发动了“黄巾起义”。

《太平经》又有“天师”的称谓,常以“天师”(神人)与“弟子”(真人)对话的形式阐述教诫,在“解师策书诀”一节中,“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自称受到天派来的太阳之精神的委托,向“真人”传授“师策诀”,云:“师者,正谓皇天神人师也;……吾乃上辞于天,亲见遣,而下为帝王万民具陈,解亿万世诸承负之谪也;吾者,我也,我者,即天所急使神人也。”〔7〕又说:“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8〕可以说,“天师”,意谓得到天授予的教诫,帮助个人和国家解除承负,并且告诫世人要尊师奉道,师弟子并力,共同致力于太平,亦即“代天行道”之义。

总的来说,在师道的神圣性来源上,《太平经》倡导最高的教化根据来自“道”,但“道”并没有直接给予人教化,而借助“天”的意志,赋予“天师”神圣性,人间的“明师”之德则在于得“天心”,秉承天意行事。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太平经》所利用的是人们对天的朴素敬畏,达到让人们敬天、尊师的效果。天的神力,正如伊利亚德在论述“天和天神”时所指出的“无须考察神话和传说,只要抬头仰望天空就能直接揭示一种超越性,权能和神圣性。”〔9〕但由于黄巾起义被镇压,太平道也销声匿迹,太平道关于“师道”的思想也仅见于《太平经》残卷,其关于“师道”的神圣性依据似乎也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微。道教的“师道”思想最终在早期道教的另外一支——“正一盟威天师之道”中得到发展。

(二)“正一盟威天师之道”与老君降授

东汉以来,老君的形象不断神化,据汉章帝时王阜所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末分。”〔10〕老子与道实质上已经被等同,产生于宇宙之先,是世界的元初状态。崇奉老子的“正一盟威天师之道”,则进一步将道与老子合二为一,老子即是道,道即是老子,主治昆仑,其所崇奉的经典《老子想尔注》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11〕老子不仅是无形、无名之“道”,而且聚形为人格化的神灵,并且管辖沟通天界与人间的昆仑山,是张陵在巴蜀所创立的“正一盟威天师之道”的宗教师承合法性依据。

张陵在巴蜀创教时就直接声称得到老子所授的“正一盟威天师之道”,并授予他 “天师”之号,据《三洞珠囊·坐忘精思品》引《学道传》云:“张天师周流五岳,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号曰‘天师。”〔12〕虽然在张陵创教之前就有施行丧葬仪式的道人,自称“天师”,但张陵之“天师”,其宗教神圣性权威则直接声称来自于老子,是老君授予的唯一正真不二之道。所谓“正一”,即“真一”,《云笈七签》卷六云:“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13〕后世将五斗米道,或“正一盟威之道”称为“天师道”,或许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天师”所传承的道法,其神圣性来自于老子的传授。

不仅“正一盟威天师之道”的创教来源于太上老君的降授,其改革也以“老君降授”的名义进行。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直接声称其改革北方天师道的权威来自于老子授予他“天师”的名号,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谦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降临嵩山,《魏书·释老志》云:“自从天师张道陵以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14〕道士寇谦之品格端正,言行合乎自然之道,才能堪为人范,精感老君降授,云:“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15〕从宗教的合法性来说,天师道认为只有得到老君传授之“道”,才被认为是正道、正教。寇谦之以老君所授的“天师”身份进行改革,其意旨是对太上老君立教权威的尊崇。刘宋道士陆修静也说,只有源于老君神授的道教才是“正教”,云:“千精万灵,一切神祗,皆所废弃,临奉老君、三师(指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谓之正教。”〔16〕

可以说,从师承的神圣性来源上说,《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都以“道”作为“师道”的最高来源,但与《太平经》将“天”作为“师道”的神圣性依据相比,“正一盟威天师之道”的“师道”直接来源于人格化的神灵,即将“道”的化身——太上老君作为其经书、师承的最终依据,以太上老君所传授的道法为正宗,这种以神灵为“师承”依据的特征,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道派“师道”神圣性依据的特征。但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等新道派的出现,使得道教的多神信仰尤为明显,上清派和灵宝派之最高神已不是太上老君,而是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等神灵,《大洞真经》说:“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者,盖玉晨之精气,庆云之紫烟。……寄胎母氏,育形为人,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矣。”〔17〕又《灵宝开天经》说:“元始者,道之应化,一之凝精,至真不杂,内外清纯,因气感生,转变自然,……为众物本,故称元始焉。”〔18〕那么作为经诀、师承来源的“师道”神圣性如何在多神的信仰中达到调和呢?

二、“一炁化三清”、“三宝”与“师道”神圣性的塑造

(一)“一炁化三清”与“三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主要道派教,在教理教义不断调和的过程中,出现了“三清境”的说法,道教的“师道”神圣性也最终在“一炁化三清”的神学体系以及皈依道、经、师“三宝”的教义下得到整合。大约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说:“大罗生玄、元、始三炁,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19〕道教的宇宙神话认为,世界共有三十六天,大罗天是居于最高一层的天界,三清天: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大赤天太清境则由大罗天所生之三炁分别凝结而成。“三宝神君”,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三位神灵,分别居于“三清境”,并且三洞经书由三宝神君制作而来,《九天生神章经》云:“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灵宝丈人则灵宝君之祖冠也。……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神宝丈人则神宝君之祖霾也。……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20〕即洞真经(上清派经书)为天宝君所出,洞玄经(灵宝派经书)为灵宝君所出,洞神经(《三皇文》系经书)为神宝君所出。而“三宝神君”即是后来的“三清尊神”雏形或者异称,所谓“三清尊神”,即以玉清圣境大罗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大罗灵宝天尊、太清仙境大罗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分别为“三清境”的最高主神。据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认为:“《九天生神章经》所叙的三清神,已是三清尊神比较完整的记述了。虽然它所讲的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与后来流行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三清名称稍有差异,但一般都认为那就是三清的异称。”〔21〕

与此同时,供养道、经、师“三宝”的思想也是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另一大重要教义。所谓“三宝”,《太极左仙公请问经》云:“三宝者,道宝,太上经宝,师宝,是为三宝。三尊者,道尊,太上经尊,师尊,是为三尊也。”〔22〕又据《道教义枢》对“三宝”的解释,所谓“道宝”,意谓“道以通达为义,谓能自通通他,又能令凡达理,通物至乐。”〔23〕所谓“太上经”,“太言极大,备包众理;上是胜出,超踰众教;经即训法、训常,常言由言径,……径是入道之途径。”〔24〕所谓“法师宝”,“能养生,教善行,为人范,是法师也。”〔25〕简言之,“道宝”即无上大道,是宇宙的初始,万物因之而生,无形无名,强名为道,是最高的宇宙法则;“经宝”则是通达大道的路径,是修道的阶梯。道宝虽通达无碍,无所不在,经宝乃入道之径,但道、经皆是无言之教,有待师的弘扬和传授,因此道经云:“道虽尊贵,性一化主,又不恒见,无所资须,经法乃高,由人弘阐。此之二宝,田义不彰,惟在师尊,于理独显。何者?师宝之法,交有资须。”〔26〕

(二)“三宝”与“师道”神圣性的塑造

“三宝”中的“师宝”,既是对人间传承道法的道教之“师”的尊称,也是作为人间“师承”依据的天上神灵之“师”,即人间之师的祖师信仰。那么,天上神灵之“师宝”指的是什么,其与“道宝”、“经宝”以及三清尊神的关系如何呢?

关于三清尊神与“三宝”的关系,一般有三种说法。首先是唐代杜光庭,他既肯定老君作为师尊,又肯定三清尊神中老君所处地位。他说:

老君将显明大教,布化万方,乃曰:‘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乃师事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弟子也。道君审道之本,洞道之元,生于亿劫之前,为道气之祖也。天尊为五亿天之主,亿万圣之君,亦生亿劫之前,为道气之根本也。所以道君为老君之师,天尊为道君之师。二圣既立,乃曰,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化生,后亿劫而长存。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三圣相师,乃垂教尊卑之本矣。〔27〕

杜氏将三清之间的关系,明确为师徒关系,元始天尊乃道气之根本,为师祖;玉晨大道君是道气之祖,为元始天尊弟子;老君则是大道君之弟子,赐号太上老君,是联通天上与人间的“天人师”,历化无数劫,降授人间为帝王师。

北宋道士贾善翔(生卒年不详,字鸿举,四川蓬州人)在《犹龙传》卷一《启师资》中基本上与杜光庭的观点一致,但关于“三清尊神”之间的师徒关系,他说:“三圣相承,千古垂范,欲旌授受,故著尊卑,此师法之本也。”〔28〕将“三清尊神”之间“以圣传圣”的思想比喻为《庄子》的“乐天”,是一种“整万物而不以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以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以为老,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以为巧,在太极之先而不以为高,居六极之下而不以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以为久”〔29〕的包含无限大智慧的教化,太上大道君、老君本来就具足至圣之德,动息之间都合乎大道,何须凭借于师承?然而,立世之教又必须有所师资,又云:“以圣传圣,理自玄同。然起教之端,必资授受,为今昔之筌蹄,人天之鸿范也。〔30〕因此贾氏从“三清尊神”以圣传圣,最终奉太上老君为“师尊”,作为道教人间之师承的神灵依据,云:“启师资者,圣人运设兴感,接物振人,故立于教。教既立矣,而师资之法行焉。”〔31〕

在此基础上,宋代道士蒋叔舆(1163~1223,字德瞻,号存斋,宋永嘉人)则将三清尊神分属“三宝”:以元始天尊为道宝,以灵宝天尊为经宝,以道德天尊为师宝,合称“大罗天宝三尊”。在他所撰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二十五 “开启转经仪”中说:

法师上香。启白:具法位,臣某焚香,上启妙无上帝自然元始天尊无上道宝,妙有上帝虚皇玉宸大道君无上经宝,至真大帝万变混沌玄元老君无上师宝。〔32〕

宋代斋坛中,皆立“三宝”牌位,据《上清灵宝大法》所说,斋坛三宝位次为:“太上无极大道中,三十六部尊经左,玄中大法师右。”〔33〕蒋氏在《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二,对“三宝”上香时的发炉词中又说:“第一上香,祝曰:愿达玉清境,供养妙无上帝,自然元始天尊,无上道宝。第二上香,祝曰:愿达上清境,供养妙有大帝,虚皇玉晨大道君,无上经宝。第三上香,祝曰:愿达太清境,供养至真大帝,万变混沌玄元老君,无上师宝”,〔34〕将“三宝”分别隶属于三尊,使三尊各主道、经、师之一,这种解释的方法后来遭到金允中等人的批评,认为玉宸大道君和太上老君易被误解为“无道”,是隔断道、经、师“三宝”之间的关联。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三清尊神乃“一炁”之所化,都是无上大道的化身,又是各部经、教的祖师,“三清尊神”同为“道宝”、“经宝”和“师宝”。以南宋金允中为代表,他在《上清灵宝大法》中说:

太上无极大道者,万炁之祖,万化之源。天地象形,万生万类无非出于大道也。经则道之文,师则道之臣,亦出于道也。……道本一炁,无形无名。一炁分为三,遂为玄元始三炁,虚极生神,故有太上三尊。虽万化万生,皆出于道,而太上三尊,乃道之宗主。及其立教,则龙汉劫出书号洞真部,赤明劫出书号洞玄部,上皇劫出书号洞神部,此则三十六部之经也。经出则教兴,经教因师而传授。故斋坛立经与师,乃斋科之所自也。太上三尊皆大道也,三洞之书皆正经也,三乘之教皆师传也。〔35〕

显然,金允中是以道教“三一”的思想解释道、经、师之间的关系。道、经、师虽名为三物,但从本源上来说都出于“大道”;三尊虽称谓各异,但皆由一炁所生;而“三洞”之经虽不同名,但都由三尊所出。可以说在金氏这里,三清尊神因都是“大道”所化生,因此都是“师宝”。

第三种观点也以“一炁化三清”作为“师宝”的根基,但不同的是,其以老子作为“一炁化三清”的源头,认为太上老君作为创世之大神的形象出现,乃大道之宗祖。这种观点主要见于道教神化老子的传记中,如《太上老君实录》云:

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一炁分三,为元、玄、始三炁,混合氤氲,渐着为万象之端,为万化之本。莫知其先,强目曰元,莫知其初,强目曰始,故曰元始天尊。三炁相生,九炁混合,化生诸天,成就世界。莫知其大,强目曰太,莫知其高,强目曰上,首出无极,仰之曰老,宰而无我,主之曰君。故曰无上三天玄元元始三炁太上老君焉。 〔36〕

与第二种观点相比,虽然二者都以“道”作为世界的最高阶,但与“三清尊神”均为道宝、经宝和师宝不同,第三种观点将老君放在“大道之宗祖”的位置,玄、元、始三炁由之而生,而且三十六部尊经也是老君所出:

老君在天皇时,号玄中法师,亦曰通玄天师,出洞真经一十二部,以无极大道下教人间。在地皇时,号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经一十二部,化人以无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时,号盘古先生,出洞神经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无为之道。〔37〕

可以说,老君从天皇到帝皇再到人皇,向世人传授经书,其实是基于神性的需求,因为经典的本身必须予以神圣的合法性,同时,老子也具有了“经师”的身份 ,获得了天上之“师宝”的地位。

总的来说,道教自南北朝以来,虽然形成了“一炁化三清”的神灵体系,但并没有达到完全统一。“三清尊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经、师“三宝”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三清”中的哪一位神灵是最高的“师”等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天上神灵谱系的排列,实质反映的是人间不同道派在最高神灵和师承依据等问题上相互博弈和接纳的过程。在“一炁化三清”的教义体系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道教“师道”的神圣性依据,即以“一炁”即“道”作为“师”终极依据。

结语

综上所述,“师道”神圣性建立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早期道教不同的经教传承谱系,其神圣性来源于不同的神灵,自南北朝以来道教就试图寻找统一的神圣性依据,在“一炁化三清”的神灵体系,以及道、经、师“三宝”的观念兴起的背景下,各派经典中都试图在三清尊神与师、道、经相联系,找到“师道”传承的神圣性依据,即“道”作为终极的理论依据。虽然在“三清尊神”与“三宝”的关系问题上,道教内部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一炁化三清”仍然为道教在人间的不同的祖师崇拜,在天上神灵和道经的来源上找到了一致性,为建立完整的道教“师道”奠定了神圣性基础。

〔参考文献〕

〔1〕〔2〕〔3〕〔4〕〔5〕〔6〕〔7〕〔8〕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284,284,654,656,660,448,64,70.

〔9〕米尔洽·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宗教研究的范式〔M〕.晏可佳,姚蓓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

〔10〕〔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27.

〔12〕道藏:第25册〔Z〕.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21.

〔13〕道藏:第22册〔Z〕.37.

〔14〕〔15〕魏书·释老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51,3051.

〔16〕〔17〕〔18〕〔19〕〔23〕〔24〕〔25〕〔26〕道藏:第24册〔Z〕.782,724,724,829,807,807,807,833.

〔20〕道藏:第5册〔Z〕.843.

〔2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27—528.

〔22〕中华道藏:第4册〔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5.

〔27〕道藏:第14册〔Z〕,317.

〔28〕〔29〕〔30〕〔31〕〔36〕〔37〕道藏:第18册〔Z〕.5,5,5,2,27,33.

〔32〕道藏:第9册〔Z〕.527.

〔33〕〔34〕〔35〕道藏:第31册〔Z〕.476,476-477,477.

(责任编辑:颜冲)

猜你喜欢
三宝
一屋三宝
小狗“三宝”
一文读懂检察院各部门在干些啥:检察院里的“吉祥三宝”
珍品阁十一:【三宝佛】收藏:曾荣文
家有“三宝”
格子爸爸变成大猫
都是因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