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论“作者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影响的利弊

2014-07-14 04:38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手法创作艺术

⊙李 欣[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导演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意识到或者开始关注这一点是从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兴起开始的,由此产生了“作者电影”这一电影理论。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了《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作者电影”的说法。法国“新浪潮”以此为理论武器,抵制由精致取景、细腻画面等一切刻意生成的“优质电影”传统,主张采取与“优质电影”截然相反的制作方法进行拍摄,使用少量的经费、选择非职业的演员、采用实景拍摄、强调导演的个人风格等创作理念来进行电影创作。①与法国“新浪潮”这种电影创作方法相对应的理论依据就是特吕弗提出的“作者策略”。

“作者策略”的提出和应用将导演视为了电影真正的“作者”,每部电影要有导演自己的意念和思想。导演应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说,电影创作是导演作为“作者”个人化思想的产物,而不是一种集体的生产与创造。在这之前,电影的创作是要考虑投资方意图的,他们的意图左右和压抑着导演自我的表达,导演没有独立的创作空间,只是一味地按照模式化的程序生搬硬套,这就大大降低了电影作为艺术的“文学性”。“作者电影”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局面,让电影和文学作品一样有了自己的风格。所以说,“作者电影”更强调的是不屈从制片公司老板的意图而鲜明表达影片作者(导演) 个人的艺术追求。②作为“作者电影”理论的实践者,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筋疲力尽》中的主人公米歇尔行为的无动机性、叙事的凌乱与拼贴,特吕弗的《四百下》中主人公安托尼游离的目光、长镜头的经典使用,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中女主人公在战争与爱情、日本与法国、现在与过去的声音、画面的混杂之间的穿越③等细节,以其迥异的艺术导演手法,令观众耳目一新。这些影片无不以其鲜明的“作者电影”风格荣获影评人的赞赏,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和西方电影几乎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中国电影导演深受法国“新浪潮”中“作者电影”理论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真正以“作者电影”的身份和基本宗旨从事电影创作的当属第五代导演。④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相继问世,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电影都透露出导演个人对电影艺术强烈的探索意识。

1984年,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一个和八个》,运用黑白对比、大量的自然光线、局部画面构图的不完整、静止的人物雕像似的拍摄手法来凸显我们强烈的民族意识。⑤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大远景拍摄,深黄的黄土沟壑纵横,表现出一种宽广开阔的胸襟,大场景打腰鼓和祈雨的拍摄,表现出了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并且全片以暖黄色的基调给人一种勃勃的生机感。这些影片的色调、音乐、节奏和构图都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中国电影传统叙事阶段,学会用镜头本身来表达思想情感。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其中以中国红为底色,唢呐、土坯房、剪纸、年画等民俗意象不断穿插,颠花轿、祭酒神等民间习俗及传统酿酒工艺点染其间。⑥关注民俗、注重民族文化就形成了张艺谋电影独特的导演风格,包括《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在内的一系列影片无不表现出导演对乡村生活的极度关注与对乡土风情的依恋,从而为张氏电影打上“作者电影”的烙印。

中国第五代导演把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他们对“作者电影”的探索也将中国电影在美学空间上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⑦,进而深深影响了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艺术实践。从专业学院毕业的中国第六代导演,创作观念深受西方电影理论的影响,他们更加主张艺术个性,追求导演个人的感受;他们更加渴求释放自我,又不缺乏对历史、对社会的反思。他们更关注底层社会小人物的命运,娄烨电影中的迷离与凌乱、贾樟柯电影中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⑧、管虎电影中的犀利与激情等等无不带有“作者电影”的标记。第六代电影导演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

承前所述,在电影创作中让导演以“作者”的身份进行艺术创作固然能提高电影的艺术水平,但是某些影片因为导演过度地追求“作者电影”的这种意识与观众产生疏离,反而让观众无法理解和接受。

姜文作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也有学者主张他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 的代表,他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一种意识流的手法拍摄了一部类似于个人传记式的影片,表达了个人对青春的怀念;《鬼子来了》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个人对整个民族浓厚的情感;《太阳照常升起》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个人对“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时代的反思;《让子弹飞》用很荒诞的手法表现出个人的英雄情结。他的每一部影片都给人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可是,也许是在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时,姜文过度追求导演的个人风格,沉迷于个人情感的个性化表达,使得该片并未能获得很好的受众认可。

《太阳照常升起》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文革”期间一个疯女人的爱情故事,虽然画面唯美,但让观众无法理解。其实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想表达的是对历史伤痛的反讽与颠覆。⑨电影里的疯女人为什么会疯?她因爱情而疯。她爱上了“最可爱的人”,我们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之中了解到“最可爱的人”的形象,他是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高官,这名高官道德低下、风流成性,并且对她始乱终弃,导致了疯女人对爱的幻灭,最后死亡。还有林医生,一个在禁欲时代被压抑着的女性形象,她有着最强烈的欲望,一方面与唐老师关系暧昧,另一方面却疯狂地渴求梁老师⑩,她的欲望已经将她逼到一种神经质、几近病态的情境之中。在“摸屁股事件”中梁老师被指为嫌疑人,虽然之后确定了他不是,但梁老师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他的死亡来自于他说不清的道德压力与“人言可畏”的社会压力。小队长因为和唐老师的妻子偷情而最后被唐老师一枪打死,他的死亡来自于他对欲望不断探寻后被反噬的结果。整部影片因为姜文的叙事手法太过前卫,远远超出观众们习惯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票房惨淡,使一部本可流行的经典成为小众之作。具体而言,影片反常规使用逆向叙事的方法讲述故事,全片分为三个段落,每个段落独立成篇,但又相互照应,观众要想看懂这部影片,就要从最后一个段落开始重新梳理一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许多观众对影片情节发展的认知混乱。

由上不难看出,电影导演追求个性思想和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是不可过分追求标新立异,也不可为了追求导演的作者身份过分强调艺术手法的个性化,好的电影应该在艺术性与商业性间寻得平衡,这样中国电影才会走得更远。

毋庸置疑,西方的“作者电影”理论给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这种一味的“拿来”,某种程度也会给中国电影埋下隐患——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值得我们反思,防微杜渐。对于“作者电影”理论,笔者认为我们在电影实践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度借鉴。苏珊·桑塔格说得好:“艺术是引诱,而不是强奸。”⑪电影导演在作为“作者”身份抒发个人情感和意识时,不仅要加入鲜明的个人化风格,还应考虑这一风格之于受众群体是否能够接受,这既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导演应该把需要传递给观众的“小众化观念”进行大众化的包装,对观众进行“引诱”,而非自恃“作者”身份,强加意志。新时期的“作者电影”既要符合导演个人的艺术追求,又要满足观众心理上对电影的审美期待,可谓任重道远。

①②④⑤⑦ 徐建平:《略论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2页,第73页,第73页,第74页,第74页。

③ 何也:《重温经典之〈广岛之恋〉》,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25677-1-1.html。

⑥ 唐灿灿:《新世纪中国作者电影的艺术成就》,《电影文学》2012年第14期,第13页。

⑧ 张超:《复现与个性化风格的叛逆、回归——从第六代电影导演娄烨浅谈作者电影的影响》,《光影艺术》2011年12月刊,第136页。

⑨⑩ 陈桂霞、王学谦:《从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看文艺作品的先锋性》,《学术交流》2009年第7期,第187页,第187页。

⑪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猜你喜欢
手法创作艺术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