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2014-07-18 11:32陈宏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6期
关键词:坏死性禁食结肠炎

陈宏琼

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陈宏琼

目的 探讨腹腔引流在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82 例 , 其中接受保守治疗 40 例为对照组 , 采用腹腔引流术治疗 42 例为观察组 , 治疗后对两组患儿治愈率、并发症、住院时间、中转手术时间以及腹胀缓解时间、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进行统计记录。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 , 观察组在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以及肠狭窄和中转手术的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过程中 , 采用腹腔引流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 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 减少并发症 , 缩短住院时间 ,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腹腔引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临床疗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属于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之一 , 其主要是因肠黏膜损伤 , 进而导致小肠或结肠等出现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 临床表现为腹胀、便血等[1]。临床调查显示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高并发症、高死亡率的特点 , 临床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本次研究中 , 选取了本院收治的 NEC 82 例 , 重点探讨了腹腔引流在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了 2012 年 3 月 ~2013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NEC 82 例 , 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 40 例和观察组42 例。对照组中男 26 例 , 女 14 例 , 胎龄在 30~34 周 20 例 , 34~37 周 12 例 , >37 周 8 例 , 出生窒息 14 例 , 肺炎 20 例 , 硬肿症 18 例 , 机械通气 10 例 ;观察组中男 23 例 , 女 19 例 ,胎 龄 在 30~34 周 18 例 , 34~37 周 15 例 , >37 周 9 例 , 其 中出生窒息 13 例 , 肺炎 18 例 , 败血症 20 例 , 机械通气 12 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以及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依据《实用新生儿科学》NEC 标准确诊的患儿。②经临床分期并确定 BellⅡ、Ⅲ期为入选标准[2]。③排除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④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悉 ,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3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 , 其中包括:胃肠减压、禁食、静脉营养供给以及输血、抗感染治疗等 , 同时根据患儿感染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

对照组 :采用保守方式进行治疗 , 通过予禁食、胃肠减压以及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抗感染输血等进行治疗[3]。

观察组:采用腹腔引流术进行治疗。选取右下腹麦氏点约 0.5 cm 为切口 , 切开皮肤后使用 12 F 套管针进行穿刺 , 有突破感后即进入腹腔 , 然后退出针芯 , 继续将套管向腹腔内送入约 7~8 cm, 缝合并固定于腹壁 , 接无菌袋[4]。

治疗后对住院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以及肠狭窄和中转手术等情况进行观察统计。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 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 t检验 , 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 采用χ2检验 ,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观察 对比两组患儿各观察指标 , 其在禁食时间、腹胀缓解时间以及粪OB转阴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观察结果对比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观察结果对比

注 :两组患儿在禁食时间、腹胀缓解时间以及粪 OB 转阴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等比较 , P<0.05

组别 例数 禁食时间 腹胀缓解时间 粪O B转阴时间 肠鸣音恢复时间对照组 4 0 1 4 . 2 0 ± 3 . 2 6 6 . 3 9 ± 2 . 0 3 7 . 2 6 ± 1 . 2 4 9 . 3 6 ± 3 . 3 6观察组 4 2 8 . 6 0 ± 2 . 7 0 5 . 2 7 ± 1 . 3 5 6 . 3 3 ± 1 . 2 8 7 . 2 6 ± 2 . 8 5 P 0 . 0 0 1 0 . 0 0 2 0 . 0 1 4 0 . 0 0 2

2. 2 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对照组治疗痊愈 17 例、有效 15 例、无效 8 例 , 治疗有效率为 80%, 死亡率为 12.5%(5/40), 平均住院时间为 (52.3±6.5)d, 肠穿孔 4 例 , 腹腔内脓肿 3 例 ;观察组治疗痊愈 18 例、有效 20 例、无效 4 例 , 治愈率为 90.4%, 死亡率为 7.1%(3/42), 平均住院时间为 (47.5±5.2)d, 肠穿孔 2 例 , 腹腔内脓肿 2 例。两组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调查显示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于早产儿及体重较低儿 , 因为新生儿各器官尚未完全发育 , 且免疫功能处于较低水平 , 所以其病死率也相对较高。从治疗情况来看 , 对于 I期患儿可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且具有较高的治愈率 , 但对于 II期及以上患儿则需要将保守治疗和外科介入治疗联合起来。腹腔引流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它可以通过引流的方式来减轻腹内压及感染症状 , 以此来避免肠管穿孔或坏死 , 改善患儿腹内脏器的血流量及心、肺功能等。从临床疗效来看 , 本次研究中采用腹腔穿刺引流治疗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 90.4%, 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的 80%, 同时在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肠狭窄、肠穿孔和中转手术的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 腹腔引流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对患儿创伤较小等优点 , 一般可于床旁完成 , 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 , 避免肠穿孔及坏死等 ,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在 NEC 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邵肖悔 , 叶鸿瑁 , 丘小汕 , 等 .实用新生儿学 .第 4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1:477-483.

[2] Gleason CA, Devaskar SU.Avery S Disease of the Newborn.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2(9):1022-1028.

[3] 黄姗 .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评价 .临床外科杂志 , 2010, 8(6):415-416.

[4] Upadhyaya V D, Gangopadhyay A N, Pandey A, et al. Is pneumoperitoneum an absolute indication for surgery i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8, 4(1):41-44.

2014-04-25]

543001 梧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坏死性禁食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儿童择期手术前禁饮禁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禁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
禁食对健康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