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风韵荆紫关

2014-07-18 11:42撰文一苇
中华民居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丹江三省会馆

■ 撰文 一苇

三省风韵荆紫关

■ 撰文 一苇

荆紫关——这个常被人们想当然地误认为“紫荆关”的地方,其实是一座神秘而幽远的古镇。它没有凤凰古城的淳厚大气,也没有江南小镇的婉约清灵,有的只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份豪放、深沉以及对楚风秦韵和中原文化的独特理解。

昔日繁华

荆紫关地处河南省淅川县西北边陲,距淅川县城75公里,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处,隶属河南淅川。镇中心西去2.5公里接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南去2.5公里接湖北郧县白浪镇。三省结合处均为镇政府所在地,全国独此一处,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

荆紫关北接秦川,南通鄂渚。兴盛的丹江河运给荆紫关带来了繁华的商业贸易,使它成为了百里之内最繁华的集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古时的荆紫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西汉时期,荆紫关即成小集,始名草桥关。唐朝中叶京都长安鼎盛繁荣,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丹江通道”运往长安,当时,荆紫关河运码头已发展到上、中、下三处,泊船上百只。航运和商业的兴盛,使荆紫关进一步繁华起来,逐渐形成集镇。元朝时,荆紫关叫荆籽口。明代改荆籽口为荆籽口关。这时,丹江航运再度繁盛。《旧志》中记载,当时的荆紫关是“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随着航运和商业的繁荣,人员不断增多,从而自然形成长达五里的街道。清朝时期,由荆籽口关演变为荆子关。清朝中期(公元1772年),荆子关的河运空前繁荣,商业同时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码头每天停泊各类船只百余艘,有着“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的景象。

繁华的河运带来了繁盛的商业贸易,荆紫关成为方圆百里的货物集散中心,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的商贸重镇。南北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在这条五里长街上,各帮都建有会馆和庙宇,八大帮会的会馆或庙宇都有各自的特色,街上有专为船工、客商们服务的饭馆、酒楼、旅店等上百家。民国初年,取紫气东来之祥意,又改“子”为“紫”,即成为“荆紫关”,沿用至今。

五里长街

丹江河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流而下,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五里长街,名为“白浪街”。

古街道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每一条街都是直街,街与街之间有斜弯相连。古老的街道被山水环拱。长街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700余间砖瓦结构的店铺。据了解,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清代建筑的原貌。店铺的门统一都是用木板钉成,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穿过临街房,是狭长的院落。院落两侧是对称的厢房,一个院落里多的有20多间屋子。整条街道的建筑融南北方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显得古朴而独特。两家临街房之间都建有2米高的封火山墙,以便阻隔火灾的蔓延。从这一点来看,过去的商人们就有很强的消防意识。

走近古街,首先看到的是一道古关门。在风雨中屹立了百年的古关门已有些倾斜,好似一位驼背的老者。仔细端详,这座关门是砖石结构,表面雕有古雅的花纹。关门上方横嵌着一块石匾,黑底白字,上写“荆紫关”三个魏体字。据碑文记载,现存的关门建于1914年,因门楼装饰图案与其他关门有别,此门因此又叫“花城门”。貌像石牌坊、二层级、单拱门,砖石结构,跨街而立。

穿过气势雄伟的荆紫关关门,便逐渐进入了古镇的意境。半梦半醒亦真亦幻中,仿佛一步步走到了历史的深处。烟岚氤氲中,踏着古街上用鹅卵石铺就的有着各种图案的湿漉漉的路面,看街道两旁高低错落、泥墙斑驳、年深月久的明清民居,我真希望此时的我是一个身着长衫、手拿折扇、骑着毛驴、吟诗作赋的古代书生,让当年的商人、船工、掮客与我擦肩而过……

白浪街的主色调是黑灰色的,只要看到街两旁店铺那深灰色的秦砖汉瓦、土漆的木板门面便可知晓,这种色调使古镇显得古朴、凝重、深沉、大气。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江南的古镇周庄。同是明清古镇,周庄却是朴素、温柔、妩媚、纯秀的江南女子。不知道倚着丹江的北方汉子荆紫关和枕着太湖的江南秀女周庄这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是否相识?

三省风韵

仔细阅读白浪街,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保存完好的楼台会馆以及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了。

位于古街上的平浪宫,是整个古建筑群中最为豪华壮观的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现有宫房五座,分前、中、后三宫和耳房。前宫是暖阁,中宫是拜殿,后宫供奉的是杨泗爷,故又称杨泗庙。平浪宫是由古丹江航道船户捐资修建的殿堂,寄托着丹江恶浪险滩中航行的船工们对航途一帆风顺的祈祷。它类似于东南沿海的“妈祖庙”或“海神庙”。

在平浪宫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楼,南面叫钟楼,北面叫鼓楼。两楼造型相同,均系正方形,四角攒尖,三层,重檐叠起,尖和檐装饰着木雕的龙头,形象逼真,在同类建筑中实属罕见。楼内各有4根大柱和12根小柱直托楼顶,它们象征着一年四季风平浪静、风调雨顺。楼内所用木料均为质地硬韧的檀木和杉木,历经风剥雨蚀也不变形。两楼的木条上是木雕组画,有“二龙戏珠”、“二马奔腾”、“嫦娥奔月”、“天地日月”等,还有一些小巧的草木花卉和山水画幅。两楼外侧的顶部竖有铁叉,铁叉框内嵌有铁字,钟楼是“风调”,鼓楼是“雨顺”。“风调雨顺”是船工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普天下人的共同心愿!

相比之下,古街上的江浙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禹王宫)、山陕会馆等古建筑要逊色不少,有的已经漆色斑驳,烟尘浸染,但仍可见当年的繁盛。而民居虽不华丽,样式倒有明显区别。这从古街上融汇南北建筑风格的宫殿、庙宇和精美繁复的木刻、石雕以及艺术精湛的书法、绘画作品中就可窥知一二。湖北人把房子盖成马鞍形,陕西人的房子是前低后高,河南人则将房子建成了平面屋顶。三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出现在一条街上,真是不多见。

另外,在这里还有我们少见的界碑——一块三面体的小石界碑,向着三个方向,刻上各省过去的简称:豫、秦、楚。游人到此,一脚能踏三省,颇有乐趣。

这应该是在北方古镇中很难得见到的真版“清代一条街”了。虽然街道不宽敞,但这里却有着犬牙交错着的三省地界,屋舍相连中很难说清确切的分界线。就是在这里融汇着三种文化:向北,是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向西,则是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于是,这里便有了颇为有趣的场景——明明是街坊邻居,可收听的戏曲各不相同,有听豫剧的,有听秦腔的,有听汉剧的。就算走在街上,也能同时听到三种方言。文化的交汇,让楚风秦韵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着实为荆紫关古镇增添了不少特殊的景致。

随着水路运输逐渐被陆路运输所取代,丹江航运也开始被冷落。如今,昔日繁华的荆紫关尽管失去了当年水陆交通要塞的热闹繁华,但由于当地政府的保护维修,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现在的它不仅显示着古朴、凝重的独特风格,而且还焕发出新的魅力,吸引着前来观光的游客。

猜你喜欢
丹江三省会馆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丹江蓝里望故乡
一岩九饮会馆
丹江源探幽
区域联动护流域
豪华的龙舟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商州之恋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丹江河畔那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