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械发明传统观点的再解读

2014-07-18 11:53李建强
丝绸 2014年6期
关键词:锭子织布机粗纱

李 强, 李 斌, 李建强

(武汉纺织大学 a.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b.服装学院, 武汉 430073)

历史与文化

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械发明传统观点的再解读

李 强a, 李 斌b, 李建强a

(武汉纺织大学 a.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b.服装学院, 武汉 430073)

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机械发明,国内外历史学界、技术史学界、纺织学界有诸多错误和误解,造成一些谬误一再流传。基于对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的文献、图片、视频的调查和鉴别,研究认为:飞梭装置具有投纬、打纬的二合一特性,并且详细阐明其操作过程;珍妮纺纱机是纺纱技术史上的一次“退化”,但却是工业史上的一次革命,虽然它提高了纺纱速度却没有提高纺纱质量,最终只能昙花一现;水力纺纱机的图像信息和1785年水力织布机专利的图像信息都与其相关表述存在着矛盾之处。通过研究,试图对这些文字和图像信息进行系统梳理,以期真实展现这段技术史的本源。

英国; 工业革命; 纺织机械; 传统观点; 再解读

英国工业革命发韧于纺织工业革命,纺织工业革命肇始于织布投梭装置——飞梭的发明。它极大地提高了织布效率,引发纺、织两大工艺生产效率的不平衡性,从而引致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相继发明[1]。对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历史学界甚至科学技术史学界更多地聚焦于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很少关心这段时期纺织机械原理、形制的变迁。更有甚者,一些中学和大学的教材仅用几张甚至未经考证的图片来表征这些伟大的发明,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简略的处理方式造成标准解释的缺席,导致国内外一些科学技术史专著、刊物、视频中出现诸多错误和误解(骡机除外),甚至出现唯恐避之不及的现象。基于对大量文献、图片、视频的调查、研究和鉴别,本文试图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的发明和结构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再介绍和原理分析,以期完成相关媒体之失的勘探。

1 飞梭装置的再解读

1.1 传统观点关于飞梭装置意义的轻视

中国中央6台制作的百集电视节目《世界历史》是一部社会影响巨大的电视节目,但其第39集“英国工业革命”中有些内容编排得不妥,特别是飞梭这一桥段。片中一开始展现的是一个男人在一台装有飞梭装置的织布机上织布、另一个男人在络车上络纱、一个女人在用手摇纺车纺纱、一个工场主优闲地抽着香烟监视着工人们工作的电影资料场景,而片中独白却把这个场景归于传统纺织生产方式[2]。这一独白是有疑问的:首先,所谓传统纺织生产方式是指长时间没有改变的纺织生产方式,而自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装置后,到18世纪80、90年代牧师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布机,完成织造机械化,飞梭装置的织布机仅用了60多年,这一时间长度与“传统”两字极不相符。其次,装有飞梭装置的织布机较之以往的织布机其效率要高得多,甚至导致困扰英国家庭纺织手工业和纺织手工工场业30多年的纱荒。如果没有1733年飞梭的发明,就不可能有其后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也不会引致出工业革命。可见,飞梭的发明是导致英国纺织技术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爆发“蝴蝶效应”中的“蝴蝶”因素,完全可视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所以,装有飞梭装置的织布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织布机。

1.2 飞梭的结构和操作

飞梭装置是一种将投纬、打筘合二为一的纺织器件(图1),飞梭装置包括击梭器、梭子、筘、支架、手柄、筘座、筘座支架、铁轴8部分组成(图2)。飞梭装置通过支架架在织布机框架结构上面的两根横木上,投纬后,织工水平向机前拉动飞梭装置的支架即可打筘。飞梭装置结构的关键是在筘的前面有一个筘座,整个经纱面在未开口时紧贴在筘座上,在筘座上面进行经纱的开口操作,不影响打筘操作。在筘座两端各有一个垂直于筘座的筘座支架,每筘座支架上各固定一根铁轴一端,铁轴另一端上面有一个铁圈,击梭器呈“H”型,“H”型中的“一”穿入铁轴,使击梭器在铁轴上可自由地击打梭子,完成投纬。正是因为铁轴一端上面有一个铁圈,使得击梭器被固定在铁轴范围内活动,避免进入织口里。梭子放在击梭器前面,梭子下面有4个小轮子,使梭子的“船体”略高于紧贴在筘座上的经纱面下层,并且在筘座上刻有一条凹槽,使梭子沿着这条凹槽压过开口经纱面下层快速通过经纱开口,提高投纬速度。两个击梭器通过绳子连接手柄,手柄从左到右水平拉动,可使左边的击梭器击打梭子投纬;手柄从右到左水平拉动,可使右边的击梭器击打梭子投纬。

图1 飞梭装置在织布机中的位置Fig.1 The location of the flying shuttle in the loom

图2 飞梭装置的结构Fig.2 The structure of the flying shuttle

飞梭装置上织平纹的操作:1)通过踏下一根踏板,完成一次经纱开口。然后通过手柄完成一次击梭器击梭(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击打)投纬。随后,脚离开踏板,经纱回复到初始状态,拉动飞梭支架,完成打筘。2)踏下另一根踏板,完成经纱的换层。再次,通过手柄完成另一次击梭器击梭(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地击打,与前一次击梭方向相反)投纬。然后,再次脚离开踏板,拉动飞梭支架,完成打筘。3)重复以上操作。

2 珍妮纺纱机的再审视

2.1 珍妮纺纱机的历史真象

历史真象之一:中国现在很多教材、视频都将霍利陶尔的哈利改进版的珍妮纺纱机(图3),说成是1764年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图4),这显然属于张冠李戴。

图3 哈利改进版的珍妮纺纱机Fig.3 Spinning Jenny improved by Harley

图4 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Fig.4 Spinning Jenny invented by Hargreaves

历史真象之二:传统观点似乎都异口同声认为珍妮纺纱机是近代纺纱机的祖先[3],事实上从技术进化史角度来看,无论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还是哈利改进版的珍妮纺纱机,并没有对它之前的纺纱原理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它没有采用伯明翰的保罗1738年申请的罗拉牵伸系统专利(哈利改进版的珍妮纺纱机仅采用罗拉传动),甚至连在它之前普遍流行的爱尔兰低纺车和萨克森纺车上的锭翼装置都给摒弃了,只是用机械模仿传统手工纺纱工的动作[4-5]。众所周知,罗拉牵伸系统和锭翼装置是近代纺纱机的核心标志[6],在珍妮纺纱机上这两者的痕迹却一点都看不见。由此可见,珍妮纺纱机只是纺纱技术史上的一次比较成功的“退化返祖”现象,这种“怪胎”的出现和迅速消失正好说明了:技术进化史过程中具体阶段的“非线性”和总体趋势的“线性”的对立统一。

2.2 珍妮纺纱机的结构及操作

在此,笔者需要强调一点:珍妮纺纱机是一种细纱机,它仅将粗纱纺为细纱,而不是将棉条纺为细纱。

珍妮纺纱机的结构见图5,具体结构为:1)两个支架(每个支架由一个上支木、一个下支木、一个垂直支木构成),在两个上支木上端各有一条凸起的光滑轨槽,正好与梳栉下端的凹部相闭合,供梳栉在两个上支木上自由滑动,它的工作原理与轻轨的铁轨和车轮结构相互作用相似(图4)。2)一个梳栉,它是一个框式结构,框架里有8组上凸下凹的组合木条,每个组合木条起着夹持粗纱的作用,通过移动梳栉可起到牵伸粗纱为细纱的作用。3)一组络筒框架,它也是一个框式结构,框架里有8个络筒,每个络筒卷绕着待纺的粗纱,分别插入框架里并列排好的8个转轴之一。4)8只锭子,它们位于机后,锭子起着将梳栉牵伸成的细纱进行加捻的作用。5)一个压纱铁轴,它用于将加捻好的细纱从锭子顶端压到底端,以备卷绕,从而完成一个纺纱循环。6)一个压纱转轴和一个踏板,踏板和转轴采用弯折的铁丝相连结。脚踏下踏板,压纱转轴发生转动,从而将压纱铁轴转到机后水平面上,完成压纱动作。脚放开踏板,压纱铁轴通过压纱转轴的相关机构恢复到图5中的状态。7)一个纺轮、一个手柄和8根传动绳索,它们起到传动的作用。8根传动绳索分别环绕在8只锭子上,通过手柄摇动纺轮,带动绳索在锭子和纺轮之间环绕运动,绳索和锭子之间的摩擦带动锭子转动,从而完成细纱的加捻。

图5 珍妮纺纱机的结构示意Fig.5 Structure diagram of Spinning Jenny

珍妮纺纱机的操作分为五步:第一步,首先将梳栉推置机后(相对于纺纱工所在位置而言,机后指机器后部位置)的末端;其次将8个卷绕粗纱的络筒插入络筒框架里的转轴,依次将每根粗纱通过梳栉上对应组合木条,完成握持;然后将粗纱的另一端卷绕在相应的锭子顶端。这样完成纺前准备。第二步,一手将梳栉从机后滑动到机前,完成粗纱的牵伸,使梳栉从机后位置移到机前位置的距离即使粗纱牵伸为细纱的长度,此时在机面的纱线被梳栉分为两段,一段为比较紧的粗纱,另一端为比较松的细纱,正因为比较松的细纱的产生,使细纱的卷锭成为可能。同时,另一手摇动纺轮,锭子转动,使锭子顶端的纱线加捻,它从另一方面保证锭子顶端纱线的固定,防止纱线掉落。第三步,完成细纱加捻后,一手继续转动手柄,一脚踏下踏板,通过压纱铁轴将加捻好的细纱压到锭子底端,由于纺轮的继续转动和在梳栉、锭子之间的细纱较松,这样就完成了细纱在锭子下端的卷绕。第四步,继续摇动纺轮,将梳栉从机前推置机后,此时所纺的细纱全部慢慢被卷绕在锭子底部,同时又有新的粗纱被梳栉从络筒上带出。脚离开踏板,使压纱铁轴恢复到如图5所示的状态。第五步,重复以上四步即可。

哈利改进版的珍妮纺纱机与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在原理上基本一样,所不同的仅是结构上的略有不同。哈利将纺轮竖放,绕在纺轮上的皮带与一根轴相连,它插入一组像马口的传动罗拉中,通过皮带摩擦带动轴,引发轴带动传动罗拉转动,继而引起锭子转动。其纱线的牵伸还是由梳栉完成。它的坠杆索与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中的压纱转轴相似,将坠杆索一拉紧就将压纱横线往下压,从而将纱线压到锭子底端,进而完成纱线的卷绕。将坠杆索一松,其压纱横线就恢复到初始状态(见图3实物图)。哈利改进版珍妮纺纱机的操作过程与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基本一样。

3 水力纺纱机再解读

3.1 水力纺纱机发明权之争

当前许多文献都这样表述水力纺纱机,“1769年英国人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但事实上阿克赖特并没有发明水力纺纱机,仅仅是水力纺纱机的专利申请人。阿克赖特原本是一名理发师,他既不是织工,也不是木匠,不可能像凯伊和哈格里夫斯那样,从生产实践中悟出什么发明设想。但理发师接触面甚广,让他获得很多纺纱供求信息,甚至技术发明的信息。其实,真正的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是工匠海斯。阿克赖特在他的理发店中从别人口中知道海斯发明了一种水力纺纱机,加之多年来在理发店里深知解决纱荒是发财的好途径,他认为这是一次机会(当时珍妮纺纱机并没有在工场普及,纱荒的问题依然存在),然后找到海斯,请他帮助制作一台水力纺纱机。海斯也是阿克赖特理发店的顾客,算是朋友,以为阿克赖特出于猎奇,所以没有拒绝,给他做了一件小小的模型。没有想到,正是这件模型使阿克赖特获得水力纺纱机的专利,继而办起许多大型纺纱厂,获利颇丰,摇身一变成为社会成功人士。

阿克赖特在英国专利史上,作为剽窃者臭名昭著。后来他申请的进料器、曲柄梳棉机等专利都是把别人的发明拿过来再进行综合。这样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专利权之争,最终法院对于阿克赖特获得的一系列专利都给予注销,这更是说明阿克赖特并不是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7]。作为一名企业家的阿克赖特勇于利用新技术的思维,让其在英国工业史上大放光彩,但在技术发明史上是极其可耻的。

3.2 “水力”纺纱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当前很多科技史、纺织史文献都用图6表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水力纺纱机的结构,其实图6并不是海斯给阿克赖特的水力纺纱机模型图示,而是其后经过阿克赖特改进的马力纺纱机专利模型的图示,也是其申请专利的模型图示。明明是马力纺纱机,后世却都称之为水力纺纱机,足见后人对这项专利的讽刺。真正的水力纺纱机图示很少被保留下来,而现今很多标明“水力纺纱机”的图片资料,都是后人根据自己构想假设的复原图[8],可能带了些以今观古的历史辉格解释。迄今为止,比较可信的还只有马力纺纱机专利模型,即图6。

A 纱线,B 粗纱筒管,C 罗拉,D 锭翼,E 导纱钩,F 轴垂直水平面的锥齿轮,G 齿轮杆,H 罗拉动力轮,I 纺轮,J 皮带图6 马力纺纱机Fig.6 Spinning machine draw by horsepower

即使只知道马力纺纱机的结构,也能知道水力纺纱机纺纱机件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因为马力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只是动力部分不同(这也是阿克赖特因为剽窃行为而避免专利纠纷的一种策略),而纺纱工作部分大致相同的。对于图6,中外很多学者在专著中这样表述:“纺纱机件顶部有4个筒管,水平横向放置,上面绕着粗纱。从每只筒管拉出粗纱,通过两对罗拉按照不同筒管被分成4部分。第二对罗拉运动得比第一对要快,这样就可以把粗纱拉长,然后向下通入与位于机器底部锭子相连的锭翼臂,缠绕在靠锭子带动的筒管上[5]。”或只引用图例而避开图解阐述。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与图例是不符合的,因为图6中明明只有三个罗拉(即图6中C),何来两对罗拉?这明显将现代纺纱技术中一对上、下罗拉起着握持纱线的作用移用于马力纺纱机。另外,又将现代纺纱技术两个最基本的工作之一——牵伸作用移用于马力纺纱机,即前后有两对罗拉,前罗拉的速度大于后罗拉的速度,就会起到纱线的牵伸作用(图7)。

图7 现代纺纱技术中的最基本原理Fig.7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modern spinning technology

笔者仔细观察图6认为:马力纺纱机根本不存在两对罗拉,仅有三只罗拉,并且这三只罗拉呈水平放置,每根纱线一上一下一上或一下一上一下地绕过罗拉,然后向下通入与位于机器底部锭子相连的锭翼臂,缠绕在靠锭子带动的筒管上。这三根罗拉的转动速度不同,也会对纱线起到牵伸作用,只是纱线的产品质量没有现代的高。锭翼臂的转动则完成纺纱的另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加捻。

对于如何使三根罗拉的转动速度不同从而使整架马力纺纱机运动起来,相关文献都没有详细解释,因为图6表达得不甚详细。笔者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认为:

1)纺轮(I)通过位于其中心的轴连动曲柄装置,将马的畜力转化为纺轮的转动。

2)纺轮通过皮带(J)与齿轮杆(G)、四个锭翼(D)底端的轴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的回路。通过皮带在此回路上运动,使其与齿轮杆、四个锭翼底端轴磨擦,从而带动它们转动。

3)齿轮杆的转动使位于它顶端的轴垂直水平面的锥齿轮转动。而罗拉动力轮(H)一侧轮面上应该有以罗拉动力轮心为中心的三个半径不等的直齿圆柱齿轮圈、一个半径最大的纺轮上锥齿轮圈(图8)。其中纺轮上锥齿轮圈在图6中也被部分表示出来,即是与轴垂直水平面的锥齿轮相接触处的许多小横线。纺轮上锥齿轮圈和轴垂直水平面的锥齿轮如何使罗拉动力轮转动起来,这是理解马力纺纱机的三个关键点之一,两者其实只需它们的对称轴相互垂直放置即可(图9),轴垂直水平面锥齿轮的转动,传动给罗拉动力轮的锥齿轮圈上,从而带动整个罗拉传动轮旋转。

图8 马力纺纱机上罗拉转动速度不同原理分析Fig.8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principles of rotational velocity of rollers on spinning machine draw by horsepower

图9 轴垂直水平面的锥齿轮和罗拉动力轮的锥齿轮圈1位置Fig.9 The location of bevel gear perpendicular to horizontal plane and bevel gear 1 of roller power wheel

4)理解马力纺纱机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三根罗拉是如何转动的。笔者认为三根罗拉左边最顶端外围应该也是直齿圆柱齿轮装置,三根罗拉插入这三根直齿圆柱齿轮中心,并且三根罗拉被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罗拉传动轮面上安置的三根直齿圆柱齿轮线圈,正好它们分别与罗拉左边顶端外围的直齿轮啮合,罗拉传动轮转动,带动其上的直齿圆柱齿轮线圈围绕罗拉传动轮心转动,进而引起与之啮合的三根罗拉转动(图8)。

5)理解马力纺纱机的最后一个关键点——如何使三根罗拉的转动速度各异。在图8中,可以看到罗拉传动轮面上,罗拉1直齿圆柱齿轮线圈、罗拉2直齿圆柱齿轮线圈、罗拉3直齿圆柱齿轮线圈分别对应三个罗拉。锥齿轮线圈是带动罗拉传动轮的动力传动机构,三个直齿圆柱齿轮线圈、一个纺轮上锥齿轮线圈都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假设为θ,而它们的线速度则不相同,分别是由弧线S1、S2、S3、S4表示。弧线越长表明线速度越高、单位时间内和罗拉直齿圆柱齿轮线圈进行传动的锥齿轮越多,这样其对应罗拉的单位时间内的转动就越快。

在此,笔者需要强调的一点,根据现有文献很难准确追溯西方齿轮最早的使用情况和古代西方齿轮技术的应用分期,但关于上述假设中的齿轮应用是比较简单的,笔者可以肯定早在16世纪以前齿轮设计已比较成熟了[4],这明显比阿克赖特申请专利的时间早近百年,可见以上关于马力纺纱机的技术复原研究是有依据的。

4 水力织布机的再考证

4.1 动力之争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甚至大学历史教材、网络媒体、科技史专著很多这样表述水力织布机:“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Power loom)。”对此笔者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1785年牧师卡特莱特发明的是动力织布机。理由有二:1)从翻译来看,“Power loom”是动力织布机的意思,并没有水力织布机的意思。水力织布机是包括在动力织布机范畴里面的。将动力织布机翻译成水力织布机,可能导致误解,因为在1785年的英国动力包括畜力、水力、人力、蒸汽[9]。2)从卡特莱特申请的专利图及图下文字(图10)来看,其所谓的“水力织布机”应该是靠人力脚踏驱动。首先,从图10的图像信息来看,图中明确画出一个曲柄装置。其次,从图10的文字信息来看“N.B.Thewarpiskepttoaduedegreeoftensionbythecounteractionofeitheraweightorspring.Thewebismadetowindbythebikepower(织物通过脚踏动力织成),thoinaninferiordegree,andisprevented.asthestrokeofthereedorcombbringsitdownfromunwindingbyaratchwheelandclick.”[10],这完全说明该织布机的动力是靠脚踏。最后,从曲柄的位置看,曲柄装置位于织布机偏下部分,织工只有用脚踏才能方便操作。

A 经轴,B 织轴,CC 里面包括用于击梭的弹簧的盒子,D 用于提起筘的一个杠杆(在另一面也有一个),E用于提起综线的一个杠杆(在另一面也有一个),F转轴(传动给杠杆)图10 1785年卡特莱特申请的动力织布机专利图Fig.10 Patent map of power loom claimed by Catlett in 1785

由此,笔者认为所谓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应该是“动力织布机”,如果再准确些表述,应该是“脚踏动力自动织布机”。

4.2 脚踏动力自动织布机实用性的献疑

从图10及其图下文字,笔者无法对脚踏动力自动织布机进行复原,甚至怀疑图10是一项完全失败并且没有经过当时专利部门认真检验的专利设计。原因有四:1)从图10中根本无法看出织物如何通过盒子CC卷绕到织轴B上去。2)从图10也无法知晓盒子CC中到底是什么样的装置,只大略知晓用弹簧击梭。笔者可以推测圆柱轴F通过旋转带动绕在其上的皮带运动,皮带在整个系统中形成环路,皮带在经纱后面的CC两端通过摩擦凸轮轴带动凸轮转动,从而击打梭子,完成投梭。3)从图10根本无法理解杠杆D如何提升筘(因为图10所示为竖织机,打筘为垂直向下),也无法理解杠杆E如何完成经纱换层,更不能理解如何在如此简单的装置上先后分解六个不同时间段的连贯动作——送经、开口、投纬、闭合、打纬、卷布。根据自动有梭织机(力织机)的传动原理来看,在没有众多齿轮、杠杆的传动条件下一台有梭织机不可能把主动力分解成六个先后有序完成的循环动作[11]。4)图10是卡特莱特1785年制成的专利样机,并且这台样机是非常难以操作的,否则他不会在1787年和1792年进行改进设计,并最终采用后两者为纺织工厂的织布机设备[5]。

综上,笔者认为图10并不能作为自动织布机之始祖,它并不具备自动织布机的实际操作性,它可能还需要除动力操作外织工的一些辅助操作。

5 结 语

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械发明的历史表述,传统历史学界、科学技术史学界、纺织技术史学界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描述这段历史时期的历史文本没有客观地表征历史本原。历史学界多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历史事件的影响,忽略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械的结构、操作、变迁;科学技术史界、纺织技术史学界多以纺织技术资料来补充和完善历史学界关于纺织技术层面之失,但他们的观点缺少结构、工艺操作详细分析,割裂技术研究与文献表述的统一,殊不知大量文献研究本身就带有很多主观成份,而他们的研究又是基于此,这样不可避免使历史文本与历史本原相差甚远。通过结构研究、工艺操作分析,认为:1)飞梭是投纬、打筘二位一体的装置,补充传统观点阐述不详之失;2)珍妮纺纱机在工业革命时期并不是一件先进的纺纱机,仅是一件比较成功的技术“返祖”品;3)传统观点认为水力纺纱机的图片、表述都是有误的;4)1785年卡特莱特申请水力织布机的专利文献,其技术史上的意义极可能被人为有意地夸大,它根本上配不上“动力织布机始祖”的称号。

[1]李强,杨小明.纺织技术社会史中的“蝴蝶效应”举隅[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17. LI Qiang, YANG Xiaoming. A study of butterfly effect in social history of textile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Social Science,2011(2):13-17.

[2]阎晓明.世界历史39: 英国工业革命[EB/OL]. (2008-05-06)[2013-12-20]. http: //v.youku. com/v_show/id_XMTg1OTI4MjA=.html. YAN Xiaoming.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39: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EB/OL]. (2008-05-06)[2013-12-20]. http: //v.youku. com/v_show/id_XMTg1OTI4MjA=.html.

[3]赵传香.经纬纵横[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7-69. ZHAO Quanxiang. The Crisscross between Warp and Weft[M]. Ji’nan: Shando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7: 67-69.

[4]查尔斯·辛格,E J霍姆亚姆.技术史:第三卷[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115-116,324. SINGHER C, HOMELAM E J. History of Technology: Volume Ⅲ[M]. Shanghai: 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Group,2004:115-116,324.

[5]查尔斯·辛格,E J霍姆亚姆.技术史:第四卷[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191-193,206. SINGHER C, HOMELAM E J. History of Technology: VolumeⅣ[M]. Shanghai: Shanghai Century Publishing Group,2004:191-193,206.

[6]杨锁廷.纺纱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04,261. YANG Suoting. Spinning[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04:204,261.

[7]王滨.大众技术史[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121-124. WANG Bin. A history of Technology for the Public[M]. Shanghai: Shanghai Popular Science Press,2008:121-124.

[8]周启澄,屠恒贤,程文红.纺织科技史导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65. ZHOU Qicheng, TU Hengxian, CHENG Wenhong. Introductory History of Texti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2:65.

[9]刘东明,赵翠琴.是“动力织布机”还是“水力织布机”:兼谈历史教材关于卡特莱特的表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41-42. LIU Dongming, ZHAO Cuiqin. Is it power loom or water loom: study on the description on Catlett in history texts[J]. References in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2011(1):41-42.

[10]ERIC Broudy. The Book of Loom[M]. Hanover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79:152.

[11]蔡永东.新型机织设备与工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335. CAI Yongdong. Machines and Technics of New-style Loom[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335.

A New Study on Traditional View on Textile Machinery Inven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LI Qianga, LI Binb, LI Jianqianga

(a. College of Textiles; b. School of Fash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

Many scholars on history, technology history and textile history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ave many mistak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textile machinery invention. Thus, some fallacies spread repeatedly.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teratures, pictures and videos related to flying shuttle, spinning Jenny, the water spinning frame and water loom, this study holds that the flying shuttle has two-in-one characteristics of weft insertion and beating-up and explains its operating process in detail. Spinning Jenny is the degraded product of spinning technology, but it is a revolution in the industrial history. Although it improved spinning speed, it failed to boost spinning quality. Thus, it was a flash in the pan finally. The image information of the water spinning frame and the image information of water loom in 1785 contradict with their relevant statements. This paper tries to systematically organize these texts and image information so as to really display the technological history.

the United Kingdom; industrial revolution; textile machinery; traditional view; new study

10.3969/j.issn.1001-7003.2014.06.014

2013-06-27;

2014-04-03

李强(1980-),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纺织技术史的研究。通信作者:李建强,教授,ljq@wtu.edu.cn。

K561.43

B

1001-7003(2014)06-0068-07

猜你喜欢
锭子织布机粗纱
纺纱锭子结构参数对其振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的粗纱工序断头影响因素分析
粗细联自动输送系统用粗纱管脱落原因探讨
浅谈细纱锭子运行状态对纱线捻度不匀的影响
织布机
青裤瑶的织布机
粗纱捻系数与成纱质量的关系
细纱机锭子锭脚尾纱去除装置的改进设计
无锥轮粗纱机卷绕参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细纱机锭子有限元分析及减振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