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呼吁:不奢望IPO希望减免税……

2014-07-19 01:15罗明丽马放山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创业板影子小微

罗明丽 马放山

为加强对全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尽快开启创业板,让小微企业通过上市实现市场直接融资。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其规模庞大、需求海量。笔者却以为仅就目前创业板的融资能力、现行门槛而言,要想解决广大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饼充饥罢了。

创业板再融资 难解小微之忧

按照2011年工信部明确的企业标准,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的标准是: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被划为中小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目前,全国共有经工商登记的小型与微型企业近6000万家(以下统称“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超过60%,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大约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然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先从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现状来看,目前的沪深交易所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以及濒临退市的企业,其中没有一家属于小微类型的企业。再从商业银行融资体系来分析,小微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仅有1000多万家,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22.22%,与融资需求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寄希望于开启创业板再融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伪命题。曾经喂饱了几百家创业板公司的市场,如今要面对嗷嗷待哺的数千万家小微企业,有关部门指望创业板形成一种小额快速灵活再融资机制,以引导小微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合理确定融资规模,抑制在首次公开发行时“一次募足”的冲动。但这个想法很难付诸实施。IPO募集多少资金,连企业自己也算不准,否则就不会出现超募问题。根源在于市场的投机文化基因在作祟,这个问题至今无解。可以想象一旦创业板提供了再融资的手段,IPO该圈钱照圈不误、该超募也还一样超募。推出创业板公司再融资机制,不仅解决不了全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结构性短缺问题。社会有限的资金或资源持续通过再融资流向创业板,由于全社会的资金总量是固定的,其他小微企业希望通过其他渠道实现融资,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援反而可能会因此而减少。

有人把创业板与美国的纳斯达克相提并论,以为中国创业板虽然有泡沫,但从中也会诞生出微软一类的大公司。笔者认为靠堆钱就能堆出创新成果,创新就会成为世界上最简单、最廉价的事情,目前创业板公司上市后,只不过凭高估值就能安享富贵,所以还有谁具有创新的动力呢?创业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创富板,发行人获得亿万财富,并不是因为他为社会创造出了等值的财富或价值,不过是拜市场泡沫泛滥所赐而已。让创业板公司拥有持续再融资权利,其结果必然是大股东、内部人发更大的财,并且可以持续发财。

最近创业板一些前期涨幅较大的股票似乎正在冷却,但其他个股又开始蠢蠢欲动。有人说创业板不涨,其他股票谁也别想涨。笔者今天接下这个话茬:不把创业板的泡沫彻底消除掉,A股市场就难以想拥有好的未来。

帮扶小微 要减税 更要减费

国务院从去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公众都从正面给予积极的评价。因为据统计该政策为超过了600万户的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到数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在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大、成本节节攀升、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生存负担偏重的状况之下,免税对于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小微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帮助小微企业有能力为员工加薪,鼓励了更多的小微企业坚守实业的决心,缓解劳动力成本节节上升,克服“用工荒”给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困境,促使小微企业融入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潮流中来,实现数以千万计小微企业的良性发展。

国家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确为小微企业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但是仅仅减免增值税和营业税,对于那些已经深陷困境之中的小微企业实在不过是救命稻草而已。现在小微企业需要缴纳的税务名目繁多,包括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流转税附加、印花税、契税等在内有二十多项。虽说此次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可是减免并未涉及其他税项,减轻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没有真正触及压得小微企业喘不过气来的众多税项,从而无法真正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显然,此次减税的小微企业圈定在“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范围之内圈子划得太小。而对于那些从事制造业的小微企业来讲,基本都不符合减税的条件。这种不按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的“一刀切”减税,实际是小微企业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空间被压缩得非常有限。此次对小微企业税务负担的减免,仅仅给予了小微企业很少的实惠,透过现象我们看到了小微企业所承受的沉重负担,更应该抓紧在减少收费方面要有所突破。

目前国家各部门面向小微企业的行政性收费多达69个大类,多达196种收费项目。企业负担中占比较大的教育附加、城建附加、水利基金等费用都没有明显减免;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保费(五险一金)负担明显一年重似一年,以宁波市为例仅养老保险一项,今年的缴费水平就比去年上涨了600多元。预示小微企业只要多用一个工人,(以年龄35岁为例)就要为其缴社保费(五险一金)多达上万元。这些本小利薄的小微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可能地少用或者不用工人,把劳动成本上升额度控制到最小。随着小微企业用工量的减少,社会劳动者就业率就会大大降低,将直截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小微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也就消耗殆尽了。

国家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只是在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上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下一步应当从顶层设计着力,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合理税费负担框架,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将向小微企业征收的税种归并合拢,征收统一的“简单税”。同时在优化税收环境过程中,降低小微企业的“隐形负担”,清理政府现有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规范政府费用征收行为,推进“费改税”改革,增强企业负担的透明度,以更大的力度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确保小微企业在生存与发展之中轻装前行。

尽管国家和地方已经在税费减免上出台了优惠政策,可是高额的税费支出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有小微企业反映税与费的减免力度,跟不上企业成本增长的速度,如果把各种隐性、显性的行政性收费加在一起,加上二十多种税收,企业的平均税费负担占实际收益的40%。税与费负担如此沉重,利润空间不断萎缩,运营状态步履艰难,小微企业的负担又怎们会不沉重!

影子银行与小微企业

去年年中,国家为小微企业下了一场“及时雨”,继国务院7月24日决定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后,发改委也公布了《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试点规模,鼓励地方融资平台发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等内容。据统计2011年以来有关推进小微企业发展的“重量级”政策已达5项。

中国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且绝大多数为非金融性的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平衡地区均衡发展的主力军。在GDP、PMI等重要指标疲软的背景下,推进小微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盘活存量、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要求,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步骤。但需指出的是发展小微企业,不仅需要加强对企业本身的支持,还需要进一步为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融资环境。

小微企业传统的融资来自于不透明的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影子银行更准确的概念应当被称之为“非银行融资”,其最初发展是金融改革发展滞后的金融创新,或者是金融改革过程中的双轨制方案。以信托和理财产品为例,它们的兴起主要是为了规避国家对银行业的利率管制。发展小微企业需要影子银行体系更快地成熟起来。

2008年中国的影子银行只占银行信贷的5%,但是2008年之后影子银行的体量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硬币的另一面”。根据SanfordC.Bernstein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总规模大概为20万亿元,2013年末已经达到全国银行贷款总规模的1/3,短短5年间提高了4倍。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以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小贷公司、民间集资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被大型银行忽略的小微企业有了一条获得资金的途径。

但是,影子银行体系相对于商业银行体系,由于其经营大部分属于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够透明,对其监管的制度又失之宽松,虽然具备了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但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消灭影子银行显然是不现实、不可能的事,所以如何引导其体系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然也是发展小微企业的题中之义。

去年央行已经历史性地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终于有了实质的突破,这也是推动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化的一个关键信号。相信在影子银行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将显得更加后劲十足,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创业板影子小微
小微课大应用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创业板)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下滑股(创业板)
小微企业借款人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创业板上半年涨幅前50名等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