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飞扬,润泽心灵

2014-07-22 02:21龚慧叶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儿童诗图谱诗歌

龚慧叶

儿童诗以其浓郁的儿童情趣深得孩子的喜欢,孩子们需要儿童诗的陪伴、润泽,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儿童诗的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缺体验;重形式,少积累。本文将从“重诗‘趣,学习方式多样化”、“抓诗‘风,体验润泽心灵”、“说诗‘乐,再造想象编诗歌”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发芽开花,最终结成累累硕果。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今天的孩子热衷于动画片、电脑游戏,忙碌于永远结束不了的钢琴班、舞蹈班,却忘记了用优秀的儿童诗来陶冶情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儿童诗以其浓郁的儿童情趣深得孩子的喜欢,孩子们需要儿童诗的陪伴、润泽,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儿童诗的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

儿童诗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诵、记忆和表达。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一个个端坐着,嘴巴里反复念叨着诗歌,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再来一遍”又“再来一遍”……孩子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每一个都能轻松地“背”儿童诗,对于诗中的童真童趣、情感意志却一无所获,更不要说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

2.重讲解,缺体验

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对于诗歌中情感的体验更是以“高兴”“激动”等简单的词语收尾或总结,未能真正带领孩子融入诗歌情境,发挥“体验”的魅力,诗歌的整体性与意境美也就被破坏得所剩无几。

3.重形式,少积累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幼儿的学习从模仿开始,仿编诗歌很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创编活动。但这样的创编活动的生命期往往随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而结束,创编活动仅仅作为一个活动环节而存在,对于孩子在生活中的诗歌创作,我们老师留意得少之甚少。

面对以上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幼儿幸福地徜徉于诗海。

一、重诗“趣”,学习方式多样化

儿童在生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影响其变化,诗歌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形成动态的互动和不断地进行价值判断,与幼儿进行立体多元的互动,把幼儿从机械地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

1.小图谱大智慧

诗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小图谱是一种抽象、凝练的记号,相对于汉字,图谱又具有形象、会意的特质,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发挥其作用。例如,儿童诗《大树和小鸟》,虽然篇幅短,语言简练,但对于刚进入中班的幼儿来说,如何分清“大树”和“小鸟”各自做的事情,不混淆“叫叫”“笑笑”“摇摇”“跳跳”这些词语,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活动中,我采用了小图谱,如“叫叫”对应音符标记,“笑笑”对应笑脸标记,“摇摇”对应竖向曲线标记等等,让每一个文字都有简笔画标记进行对应,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诗歌。孩子在听一听、看一看的多种感官刺激下,说一说自己理解的诗歌。通过出示图谱,一方面帮助孩子将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秩序的图谱摆放,呈现诗歌的结构。

2.互动式学习显身手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朗诵的过程不仅仅是记忆巩固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铺垫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中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活动,这种活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是交往、是互动,这种对话、交往与互动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互动式学习可以有效地运用在诗歌朗诵教学中:利用动作、手势等表现诗歌,感染孩子与老师呼应做动作;设置多种朗诵方式,如在教师多遍朗诵之后,请幼儿用表情尝试完整朗诵;进行“接龙”游戏;充分利用图谱进行藏图朗诵,让孩子们在一次次“挑战”中自然地朗读诗歌,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激起幼儿潜在力量,激发学习主动性。

二、抓诗“风”,体验润泽心灵

著名的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每一首儿童诗都具有其专属的诗歌风格,都具有其特定的情感,注重体验与感受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大树和小鸟》这首诗歌以满满的关爱之情为美,如此美丽的情感与语言,当然需要教师营造优美的意境。因此,导入活动中教师以一曲清新淡雅的树林鸟语渲染氛围,鸟儿生动的叫声直接刺激幼儿,孩子们开始静静地聆听这鸟语,也开始聆听老师说的“大树和小鸟”的故事。整个导入活动,感情与音乐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集中幼儿注意力的同时,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又如大班儿童诗《春节是个百音盒》,对于其中的诗句“小河不停地打开透明的冰窗晒晒太阳”,让大班孩子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太阳四射,春意黯然,小河慢慢破冰”的画面,让孩子感受其中的意境,体验诗句的美感。

三、说诗“乐”,再造想象编诗歌

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儿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在儿童诗创作日益匮乏的今天,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收集孩子创作的点点滴滴,让儿童诗的乐趣不仅仅存在于朗诵、欣赏,更在于让孩子体验做“小诗人”的乐趣。

1.激活

在儿童眼里,对事物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他们相信草木都有思想,动物都能说话。诗就在生活中,在自然间,写诗就是要写自己熟悉的物和经历过的事,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诗的矿藏,就看你会不会开采,会不会激活。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活动,每一处景物,老师和孩子们都可以一起谈一谈内心的想法,请幼儿用一句或者几句像诗歌那样美的话说出来,儿童诗也就如流水一般,涓涓而下。

2.聆听

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拥有一个与现实世界所不同的精神空间,那是一个有意义的、理想的,充满着心灵渴望的,甚至是纯美的世界,这就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老师也应具有一颗童心,聆听孩子的诗歌,分享孩子的诗歌,尊重孩子的创作。例如可以提供画纸,鼓励幼儿“画”诗歌;可以请家长参与,将孩子的诗歌用短信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利用餐前阅读、饭后散步、睡前等环节和孩子一起共享诗歌;为每个孩子制作“小诗集”;为每首儿童诗形成创编集。

3.延伸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机会,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让孩子与小动物、植物谈话,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诗歌是属于儿童的,越是伟大的诗歌,越是接近天真,越是不朽的诗人,越是具有孩子的特质。所以,让我们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发芽开花,最终结成累累硕果。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幼儿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诗图谱诗歌
教案《创作儿童诗》
绘一张成长图谱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诗歌岛·八面来风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