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巧提问” 激发幼儿新思维

2014-07-22 02:27丁敏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豆芽豆子教学活动

丁敏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是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报告表明:在教学活动中,从不打断教师,提出自己问题或困惑的幼儿a达93%,从不针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达91%。绝大部分时间里,幼儿进行的是 “维持性”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精心预设一系列“巧提问”,来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以此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必要的双向性提问

双向提问,强调教师用问题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启发、指导,不轻易说出答案,靠幼儿自己或者同伴的帮助解决。但是有很多时候幼儿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解决,也不必都在课堂上解决。

首先要帮助幼儿找到提问的切入口,激发幼儿的提问热情。其次,教给幼儿“善问”的方法,提高幼儿提问质量。3-6岁的幼儿开始步入问题意识的发展关键期,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很难收到启迪效果。教师不能扼杀幼儿的积极性,给予适当的问题指导,让幼儿学会提问。为了使幼儿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我要求每位幼儿坚持每天问一个问题。这样,幼儿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幼儿主动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有些问题,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家长、好朋友或者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时常把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幼儿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二、适度的发散性提问

每个幼儿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于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现了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儿发散思维的发散点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更多的思维空间。这对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如在诗歌创编活动《云彩和风儿》中,教师提问:“为什么云会动?”有的幼儿说:“这是动画,所以会动。”还有的说:“风吹得云在动。”……正是由于教师的提问比较开放,幼儿才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而答案的不唯一性,则激发了幼儿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发展的延伸性提问

教师要抓住幼儿好奇、好问、好想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并注意它的延伸性。

前段时间大班幼儿收集了玉米、大豆、花生、绿豆等植物种子投放在自然角。午饭的时候,小朋友吃的是豆芽,角落里的几个小朋友在争论不休,我走过去才知道,他们在争论:豆芽是不是豆子变来的?如果是,那么硬硬的豆子怎么能长出芽来呢?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而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为大班幼儿之前有植物种子发芽的经验,进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豆芽,作为探索的对象,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了解豆子如何生根发芽,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豆子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四、新颖的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具有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创造性因素,他们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里到处遨游。因此教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例如:在活动《怎样让物体站起来》中,我给幼儿提出:通过自己的实验说说怎样让物体站起来。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把纸夹在两个杯子中间,有的把笔插到了沙子中,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活动中的“巧提问”“会提问”应旨在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过程的兴趣,巧妙地把幼儿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移,转化为对科学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地去实践、探索,寻找正确的、科学的答案。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巧提问”,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逐步走向科学的殿堂!

(江苏省扬中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豆芽豆子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夹豆子
吃豆芽有助于防癌
豆芽也是治病“好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我和小豆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无根豆芽≠毒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