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调查研究

2014-07-25 12:55徐东云季艋万家臣
关键词:调查研究自信心高职院校

徐东云+季艋+万家臣

摘要:主要针对大庆职业学院高职学生自信心状况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分别从自信总体状况、家庭背景、选择职业院校的状况以及对高职生涯的期望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参照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培养被社会认可的充满自信的高职毕业生,必须满足高职学生对高职生涯的期望,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要重视基础服务的提供、校园文化的营建以及精神思想的引领。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信心;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102-03

一、自信心的内涵与高职学生的特点

自信(Self-confidence)是指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身体、心理和社会性的信任。自信表现为有信心,不怀疑[1]。作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关注的一个热点。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发现: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因素不仅仅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取得成功所必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还受该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有取得成功的能力的预测。即实际能力和自信程度共同构成成功的先决条件。自信是一个人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特长取得成功的前提。自信会促进能力的超常发挥,增加成功的概率;自卑会抑制能力的正常发挥,降低成功的可能。所以,自信比能力更重要[2]。

高职院校作为最后批次录取院校,生源的高考分数很低。高职学生普遍不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学习积极性不高,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被不爱学习、上课调皮、与老师作对或者沉默倦怠等行为掩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自信心。这首先需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状况是怎样的,准确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实施提升自信心教育。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针对大庆职业学院高职学生自信心状况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同时结合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有效问卷365份。其中大一新生问卷调查占71%,大二学生的访问调查达到56%。调查内容涉及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状况、选择职院的初衷、对学校的看法、对高职学习的期望、自信与否、对哪些方面更有自信等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EXCEL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自信总体状况分析

多年的高职教学经验和同行的认知中,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总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据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新生自信心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有70%新生入学后自信心不足。江西省“构建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在近几年的高职学生中,自信心程度高的仅占6%,自信心程度一般的占19%,自信心程度偏低的占50%,自信心程度较低的占20%,自信心程度太低的占5%”[3]。辽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调查显示,52.5%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不太自信,其中46%不太自信、5%不自信、1.5%自卑[4]。但是本次调查却发现,认为自己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只有10.6%,常自信满满的学生也达到9.09%,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还是很有自信,其中认为自己在有些方面还是蛮有自信的占到49.49%,有自信但不经常有的学生占30.81%。而对于自己在哪方面最有信心,61.28%的学生认为是适应能力;其次是与人交流的能力,占22.13%;在我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最没自信,结果出乎意料,竟然还有11.06%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最有信心(见图1)。

图1你对自己哪方面最有信心

虽然有研究表明,学生自身有过高估计自己表现的倾向,但是调查结果还是能够表明90后的高职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自卑,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认同,而且很骄傲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这就能够说明现在的高职学生是自信的吗?调查结果和实际情况都表明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多数不十分自卑,也不十分自信。而且那份不自信多半被掩藏得更深,还很怕被人识破。比如上课的时候害怕回答问题,怕答错了被笑话,保持缄默;对自己没把握的事情有意避开;不认同自己选择的专业以及学校;对流露出轻视的老师和同学敌对等。对于高职教师的挑战,是如何挖潜出高职学生相对自信的一面,而不是过低歧视他们。

(二)家庭背景分析

进入高职的学生大多数是家里或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比例高达81.7%,其中既是家里也是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有10.5%的比例,且独生子占到69.4%。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9.4%,其中大专教育偏多,能达到12.2%。高中程度的比例最多,占41.8%,初中次之,占36.7%,小学文化的仅有2%。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是非常高,对学习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在多年高职教学经验中发现,问题学生的父母多存在婚姻问题,如离异、再婚或感情不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以及其他指导非常有限,学生的困惑难以从家庭得到解决。高职学生大多数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与来自父母的合理管束欠缺有很大的关系。但从深入访谈调查中发现,家庭教育的畸变或缺失,增大了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要正确合理地引导高职学生,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心理辅导而不只是知识教育,而这方面在高职教育中尚不足。

(三)选择职业院校的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选择职院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比例为59.04%,未选择的学生第一志愿基本上也都选择的省内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填报本科院校的微乎其微。选择职院的初衷份额最大的是因为比较喜欢学校所在的城市,约占40%,其次是亲朋好友推荐,占22.68%,而21.65%的学生是因为考上的概率大,14.95%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的志愿没填好。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填报志愿,43.23%的学生仍会选择职院,报本科院校的有36.98%(其中报二本院校的比率不到9%),还有近20%的学生更倾向于好大学的专科。经深入访谈调查,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更想读三本院校,却因为成绩太差而无法被三本录取;而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选择职院多是因为家庭负担较重,不仅上不起三本,也无力承担重读的费用。对于高考不满意,想重读的比例只有12.63%,其中仅5.79%的人立志要考上名牌大学。87.37%的学生不想重读,其中不想再次经历一次高考的占到38.95%,而约49%的学生认为升本一样会有个好前途。因高考成绩而选择职院是最大的原因,这与辽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调查不谋而合。该调查显示:50.78%的学生是因为高考成绩等原因被动选择职业技术学院。其中 27.12%是高考失利不得不来;16.52%成绩一贯不好,不敢奢望普通高校;7.14%是三校生只能报考职业院校;5.84%是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上三本。只有 13.74%的学生认为在高职院校能学到一技之长,有就业优势[5]。

对于考上职院后,周围人的态度持支持和高兴心态的达到47.09%,其中父母家人很高兴考上大学的占40.21%,亲朋邻居意料之外的占6.88%;觉得失望和可惜的态度约占53%,其中父母失望却没实力支持重读的有19.05%,亲朋邻居认为可惜了应该重读的达到33.86%(见图2)。对于59.04%学生以第一志愿选择职院,却能达到53%的比例认为考上职院是失望和可惜的,足见这些高职学生及其家长和亲朋邻里并不认同职院,来自社会、家庭和内心的自卑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自信。

endprint

图2考上职院后周围人的态度

对于学校名气的问题,44.7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动力没啥影响;35.94%的学生认为有点影响,但还是觉得比没考上的人强很多;而12.5%学生认为非常有影响,尤其是对将来找工作;只有6.77%的学生觉得会影响面子(见图3)。表面上看,近80%的学生不怎么看重学校名气,但是在深入访谈调查中,却发现学生在对外交往中,对于社会对学校知名度的认知看得很重。而职院对于品牌效应的重视不够,学校名气对学生自信心的拉动力以及招生难易程度的影响不容小觑。近两年来,高职招生难持续发酵,山东出现96所高职院校三次投档无人报考的现象。广东、河南、河北甚至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均出现招生难现象[6]。零投档正在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噩梦,一些高职院校声称,“如果没有最低分数线卡着,我们愿意接收所有的高中生,就是不管你考多少分,想来就能来。”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学习稍好些的学生选择高职是迫于一种无奈(高考失利加上家庭经济状况的约束),他们会寄希望于升本一样有个好前途。有分就上的学生别无选择,本应该抱着感恩的心,可实际上这类学生最看不起高职院校,认为上高职可惜了的多是他们。深入访谈中发现,这类学生因为看低自己而看低职院,挖潜他们的自信心是最困难的,而他们走向社会后对高职形象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职院的名气无疑与职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息息相关,两者互为影响。

图3学校名气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四)对高职生涯的期望分析

考上高职的学生对大专学历的认识基本是积极的态度,认为没啥用的仅占2.6%;38.74%的学生认为有点用,但作用不大;58.64%的学生觉得大专学历是有用的,其中27.23%的学生把它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约27%的学生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素质明显不同。可见多数学生是认可大专教育的(见图4)。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将来充满焦虑,超过55%的学生对将来的前途担心,其中非常担心的学生也并不多,仅占7%左右,也有35%的学生觉得担心也没用,不到10%的学生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见图5)。

图4高职学生对大专学历的认识

图5高职学生对将来前途的担心程度

虽然高职学生高考的分数并不理想,但他们认可大专学历,选择了高职这种高等教育方式,还是有着自己的憧憬与期盼。72.9%的学生是冲着将来的工作来上高职的,他们希望在高职阶段能够学到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学生对新知识新东西很感兴趣,约17%的学生只要是新东西都感兴趣,约9%的学生对当下流行的内容更感兴趣,不到1.5%的学生只要是学习都不感兴趣。可见高职学生并不排斥学习,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对前途也有忧虑,但是不知道如何做更好。很希望高职期间能得到教师的引导,其中31.89%学生期望在个人综合素质上得到教师的更好引导,27.95%的学生希望在工作就业上得到教师的引导,23.23%的学生则更关心教师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自己更好的引导和教诲,不到17%的学生希望能在专业知识上得到适当的引导。而对于学校提供的便捷服务上,约60%的学生关注互联网的使用,这与学生们关注时代流行信息,不想脱离社会的想法有直接关系。可是有些院校怕学生沉迷网络,不能放开互联网的使用,有点因噎废食,并不可取。在多年的高职教育经历中,发现让学生课下主动收集信息,课上积极讨论才更有成效,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基本上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是需要学校更好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将学生与互联网隔离开来。

民以食为天。对于学生来说,食堂的好坏将成为他们对一个学校好坏的直观判断依据。经调查,36.8%的学生认为学校最该在食堂方面加强管理,其次是提供给他们大量信息的图书馆,约28%的学生希望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各约17%的学生希望分别在宿舍和学习方面加强管理。而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62%的学生希望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约25%的学生希望高职期间学校能够重视精神培养,自己能够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各约6%的学生分别希望严格要求学习和学校放任不管。可见来高职就是为了好好学习知识的人并不多,但是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的也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高职期间生活丰富多彩,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毕业之后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这与高职的定位不谋而合。

四、结论

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并不理想,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并不是很大,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自卑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现在的高职学生并不是单一的不自信,在有些方面还是蛮有自信的,如适应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如果高职院校的教育停留在本科一样的学科体系的知识教育上,高职的学生无疑会一直不自信下去。但如果能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挖掘他们自信的一面,他们也会变得自信满满。比较多的高职学生的家庭状况并不是非常好,如果高职院校能够用减免一定的学费或提高助学勤学的方式,将吸引一些家庭困难但学习还相对不错的学生来就读,这些优秀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成为高职院校的形象代表,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与品牌效应将大有助益。在优秀学生的实际演范下,会影响一批批新的高职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步入社会。

研究表明,极端的高职学生并不是多数,但需要在高职阶段接受良好的引导的学生却非常多,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引导。当学生的父母亲朋邻里们发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孩子从心理、精神面貌到综合素质发生了较大的积极改变,他们的认可不仅会提升学生的自信,还会改变社会对高职的负面认识。如果高职的教育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基础服务的提供、校园文化的营建、精神思想的引领,无疑是短视的行为。如果满足不了高职学生对高职生涯的期望,高职院校的生存都是问题,更何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栾永斌.高职学生自信心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刘畅,张咏,关丽娟.培养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若干方法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4]张蔚.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调查与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5).

[5]张立红.高职学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32).

[6]周建波,闫志刚.高职教育:身份“纠结”背后[J].教育与职业,2013,(1).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简介:徐东云(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高职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GZC1211004)

endprint

图2考上职院后周围人的态度

对于学校名气的问题,44.7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动力没啥影响;35.94%的学生认为有点影响,但还是觉得比没考上的人强很多;而12.5%学生认为非常有影响,尤其是对将来找工作;只有6.77%的学生觉得会影响面子(见图3)。表面上看,近80%的学生不怎么看重学校名气,但是在深入访谈调查中,却发现学生在对外交往中,对于社会对学校知名度的认知看得很重。而职院对于品牌效应的重视不够,学校名气对学生自信心的拉动力以及招生难易程度的影响不容小觑。近两年来,高职招生难持续发酵,山东出现96所高职院校三次投档无人报考的现象。广东、河南、河北甚至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均出现招生难现象[6]。零投档正在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噩梦,一些高职院校声称,“如果没有最低分数线卡着,我们愿意接收所有的高中生,就是不管你考多少分,想来就能来。”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学习稍好些的学生选择高职是迫于一种无奈(高考失利加上家庭经济状况的约束),他们会寄希望于升本一样有个好前途。有分就上的学生别无选择,本应该抱着感恩的心,可实际上这类学生最看不起高职院校,认为上高职可惜了的多是他们。深入访谈中发现,这类学生因为看低自己而看低职院,挖潜他们的自信心是最困难的,而他们走向社会后对高职形象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职院的名气无疑与职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息息相关,两者互为影响。

图3学校名气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四)对高职生涯的期望分析

考上高职的学生对大专学历的认识基本是积极的态度,认为没啥用的仅占2.6%;38.74%的学生认为有点用,但作用不大;58.64%的学生觉得大专学历是有用的,其中27.23%的学生把它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约27%的学生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素质明显不同。可见多数学生是认可大专教育的(见图4)。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将来充满焦虑,超过55%的学生对将来的前途担心,其中非常担心的学生也并不多,仅占7%左右,也有35%的学生觉得担心也没用,不到10%的学生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见图5)。

图4高职学生对大专学历的认识

图5高职学生对将来前途的担心程度

虽然高职学生高考的分数并不理想,但他们认可大专学历,选择了高职这种高等教育方式,还是有着自己的憧憬与期盼。72.9%的学生是冲着将来的工作来上高职的,他们希望在高职阶段能够学到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学生对新知识新东西很感兴趣,约17%的学生只要是新东西都感兴趣,约9%的学生对当下流行的内容更感兴趣,不到1.5%的学生只要是学习都不感兴趣。可见高职学生并不排斥学习,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对前途也有忧虑,但是不知道如何做更好。很希望高职期间能得到教师的引导,其中31.89%学生期望在个人综合素质上得到教师的更好引导,27.95%的学生希望在工作就业上得到教师的引导,23.23%的学生则更关心教师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自己更好的引导和教诲,不到17%的学生希望能在专业知识上得到适当的引导。而对于学校提供的便捷服务上,约60%的学生关注互联网的使用,这与学生们关注时代流行信息,不想脱离社会的想法有直接关系。可是有些院校怕学生沉迷网络,不能放开互联网的使用,有点因噎废食,并不可取。在多年的高职教育经历中,发现让学生课下主动收集信息,课上积极讨论才更有成效,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基本上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是需要学校更好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将学生与互联网隔离开来。

民以食为天。对于学生来说,食堂的好坏将成为他们对一个学校好坏的直观判断依据。经调查,36.8%的学生认为学校最该在食堂方面加强管理,其次是提供给他们大量信息的图书馆,约28%的学生希望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各约17%的学生希望分别在宿舍和学习方面加强管理。而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62%的学生希望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约25%的学生希望高职期间学校能够重视精神培养,自己能够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各约6%的学生分别希望严格要求学习和学校放任不管。可见来高职就是为了好好学习知识的人并不多,但是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的也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高职期间生活丰富多彩,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毕业之后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这与高职的定位不谋而合。

四、结论

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并不理想,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并不是很大,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自卑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现在的高职学生并不是单一的不自信,在有些方面还是蛮有自信的,如适应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如果高职院校的教育停留在本科一样的学科体系的知识教育上,高职的学生无疑会一直不自信下去。但如果能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挖掘他们自信的一面,他们也会变得自信满满。比较多的高职学生的家庭状况并不是非常好,如果高职院校能够用减免一定的学费或提高助学勤学的方式,将吸引一些家庭困难但学习还相对不错的学生来就读,这些优秀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成为高职院校的形象代表,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与品牌效应将大有助益。在优秀学生的实际演范下,会影响一批批新的高职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步入社会。

研究表明,极端的高职学生并不是多数,但需要在高职阶段接受良好的引导的学生却非常多,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引导。当学生的父母亲朋邻里们发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孩子从心理、精神面貌到综合素质发生了较大的积极改变,他们的认可不仅会提升学生的自信,还会改变社会对高职的负面认识。如果高职的教育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基础服务的提供、校园文化的营建、精神思想的引领,无疑是短视的行为。如果满足不了高职学生对高职生涯的期望,高职院校的生存都是问题,更何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栾永斌.高职学生自信心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刘畅,张咏,关丽娟.培养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若干方法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4]张蔚.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调查与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5).

[5]张立红.高职学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32).

[6]周建波,闫志刚.高职教育:身份“纠结”背后[J].教育与职业,2013,(1).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简介:徐东云(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高职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GZC1211004)

endprint

图2考上职院后周围人的态度

对于学校名气的问题,44.7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动力没啥影响;35.94%的学生认为有点影响,但还是觉得比没考上的人强很多;而12.5%学生认为非常有影响,尤其是对将来找工作;只有6.77%的学生觉得会影响面子(见图3)。表面上看,近80%的学生不怎么看重学校名气,但是在深入访谈调查中,却发现学生在对外交往中,对于社会对学校知名度的认知看得很重。而职院对于品牌效应的重视不够,学校名气对学生自信心的拉动力以及招生难易程度的影响不容小觑。近两年来,高职招生难持续发酵,山东出现96所高职院校三次投档无人报考的现象。广东、河南、河北甚至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均出现招生难现象[6]。零投档正在成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噩梦,一些高职院校声称,“如果没有最低分数线卡着,我们愿意接收所有的高中生,就是不管你考多少分,想来就能来。”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学习稍好些的学生选择高职是迫于一种无奈(高考失利加上家庭经济状况的约束),他们会寄希望于升本一样有个好前途。有分就上的学生别无选择,本应该抱着感恩的心,可实际上这类学生最看不起高职院校,认为上高职可惜了的多是他们。深入访谈中发现,这类学生因为看低自己而看低职院,挖潜他们的自信心是最困难的,而他们走向社会后对高职形象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职院的名气无疑与职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息息相关,两者互为影响。

图3学校名气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四)对高职生涯的期望分析

考上高职的学生对大专学历的认识基本是积极的态度,认为没啥用的仅占2.6%;38.74%的学生认为有点用,但作用不大;58.64%的学生觉得大专学历是有用的,其中27.23%的学生把它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约27%的学生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素质明显不同。可见多数学生是认可大专教育的(见图4)。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将来充满焦虑,超过55%的学生对将来的前途担心,其中非常担心的学生也并不多,仅占7%左右,也有35%的学生觉得担心也没用,不到10%的学生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见图5)。

图4高职学生对大专学历的认识

图5高职学生对将来前途的担心程度

虽然高职学生高考的分数并不理想,但他们认可大专学历,选择了高职这种高等教育方式,还是有着自己的憧憬与期盼。72.9%的学生是冲着将来的工作来上高职的,他们希望在高职阶段能够学到对将来工作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学生对新知识新东西很感兴趣,约17%的学生只要是新东西都感兴趣,约9%的学生对当下流行的内容更感兴趣,不到1.5%的学生只要是学习都不感兴趣。可见高职学生并不排斥学习,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对前途也有忧虑,但是不知道如何做更好。很希望高职期间能得到教师的引导,其中31.89%学生期望在个人综合素质上得到教师的更好引导,27.95%的学生希望在工作就业上得到教师的引导,23.23%的学生则更关心教师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自己更好的引导和教诲,不到17%的学生希望能在专业知识上得到适当的引导。而对于学校提供的便捷服务上,约60%的学生关注互联网的使用,这与学生们关注时代流行信息,不想脱离社会的想法有直接关系。可是有些院校怕学生沉迷网络,不能放开互联网的使用,有点因噎废食,并不可取。在多年的高职教育经历中,发现让学生课下主动收集信息,课上积极讨论才更有成效,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基本上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是需要学校更好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将学生与互联网隔离开来。

民以食为天。对于学生来说,食堂的好坏将成为他们对一个学校好坏的直观判断依据。经调查,36.8%的学生认为学校最该在食堂方面加强管理,其次是提供给他们大量信息的图书馆,约28%的学生希望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各约17%的学生希望分别在宿舍和学习方面加强管理。而他们心中最理想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62%的学生希望有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约25%的学生希望高职期间学校能够重视精神培养,自己能够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各约6%的学生分别希望严格要求学习和学校放任不管。可见来高职就是为了好好学习知识的人并不多,但是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的也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高职期间生活丰富多彩,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毕业之后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这与高职的定位不谋而合。

四、结论

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并不理想,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并不是很大,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自卑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现在的高职学生并不是单一的不自信,在有些方面还是蛮有自信的,如适应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如果高职院校的教育停留在本科一样的学科体系的知识教育上,高职的学生无疑会一直不自信下去。但如果能选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挖掘他们自信的一面,他们也会变得自信满满。比较多的高职学生的家庭状况并不是非常好,如果高职院校能够用减免一定的学费或提高助学勤学的方式,将吸引一些家庭困难但学习还相对不错的学生来就读,这些优秀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成为高职院校的形象代表,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与品牌效应将大有助益。在优秀学生的实际演范下,会影响一批批新的高职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和步入社会。

研究表明,极端的高职学生并不是多数,但需要在高职阶段接受良好的引导的学生却非常多,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引导。当学生的父母亲朋邻里们发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孩子从心理、精神面貌到综合素质发生了较大的积极改变,他们的认可不仅会提升学生的自信,还会改变社会对高职的负面认识。如果高职的教育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基础服务的提供、校园文化的营建、精神思想的引领,无疑是短视的行为。如果满足不了高职学生对高职生涯的期望,高职院校的生存都是问题,更何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栾永斌.高职学生自信心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3]刘畅,张咏,关丽娟.培养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若干方法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4]张蔚.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调查与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10,(15).

[5]张立红.高职学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32).

[6]周建波,闫志刚.高职教育:身份“纠结”背后[J].教育与职业,2013,(1).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简介:徐东云(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高职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自信心培养研究”(GZC1211004)

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自信心高职院校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