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言文的情境教学

2014-08-01 08:55李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范仲淹共振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具有语言凝炼、情感真挚、意蕴丰富、形式短小精悍等特点。然而,由于文言文写作时代久远,其中蕴含的是远古先哲的思想与感情,再加上其语言高度精练、思维大幅度跳跃以及某些特殊的语法习惯和句式技巧等审美特质,再加上教学时我们常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言文字词、句法、文意、翻译、背诵、默写等方面,以致于学生无法在文言文学习活动中深刻探究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取鉴赏精美的文言文课文之审美体验。由此,我们有必要在此探寻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文言文写作背景的太过久远,导致学生在阅读鉴赏文言文时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此,教学时,教师必须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的背景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文本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采用的表现手法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文的强烈兴趣,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文言文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对话。

比如,教学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时,上课伊始,我就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络下载的我国著名播音指导家方明配乐朗诵的音画视频《岳阳楼记》供学生欣赏。当音画视频中播放时而悠远、时而激越的古筝弦乐背景音乐、方明富有磁性的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一幅幅极富动态之美的岳阳楼湖光山色和洞庭湖烟波浩渺的画面时,学生顿时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本产生了极大的阅读、探究、品鉴等兴趣,都不约而同地在著名播音专家方明的激情洋溢的诵读导引下极富表情地诵读起来。

二.审美共振,情感共鸣

教学文言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在远古精美的文学殿堂与远逝的先人美丽的灵魂产生审美共振、情感共鸣的审美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客体文言文文本之间极有可能产生相互契合的“共振”效应。而这种相互契合的“共振”效应主要是以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等过程为媒介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个“共振”点,我们就有可能引导学生深层次融入到文言文文本所寄予的思想情感和文言文文本营造的悠远绵长的意蕴之中。

请看,我校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教学《岳阳楼记》的一个片段:

师:在文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感觉到自己仿佛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中?

生1:我仿佛看见了远古时代的滕子京在洞庭湖畔巡视重修岳阳楼工程进展的情境。

师:嗯,你开始进入文本了。

生2:我仿佛看见了范仲淹真的来到了岳阳楼,与好友滕子京一边举杯痛饮一边互相勉励的情景。

师:他们怎样互相勉励的?

生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

这位教师仅以一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简单的提示语言,就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进了《岳阳楼记》意蕴深处,将学生的思维与远古远逝的美丽灵魂进行了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生本审美共振、情感共鸣之理想境界。

三.情境贯穿,深度体验

文言文情境教学倡导强化文言文教学内容情感场景,将学生的情境体验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则应该采取下列措施:(一)初读: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本文兴趣。(二)细读:在文言文阅读体验的审美情境中,理解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意、中心句等。(三)精读:引导学生借助情感体验品赏语感,鉴赏作品中的名言名句等精华。

比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们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岳阳楼记》,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涵、解读《岳阳楼记》的意境美、画面美、情感美、主题美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或者谈论下列问题:

1.文章令你感触最深的是那几句话,请说说你备受感动的原因。

2.请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实证法论证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3.请说说范仲淹在文章中表达的“先忧后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章“先忧后乐”的主题深度感悟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让这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文言文从学生的视、听、口诵、涵咏中渗透到其心灵与血液之中,并让其在文言文精华的滋养中快乐成长。

李娜,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范仲淹共振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拥有一种“超能力”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