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新思考

2014-08-01 08:58易秀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文言

偶然读到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联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不由激起心中涟漪。

他开篇犀利地批评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钱梦龙先生的总结将文言文阅读教学批评成为毫无生命的“有言无文”的机械授课,给热爱文言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无疑泼了一盆冷水,当学生读到荆轲易水诀别“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会因为他的慷慨与勇敢而动容;读到司马迁的《鸿门宴》中为主公闯帐、在楚霸王面前豪爽“饮卮酒吃生彘肩”的樊哙,会因为他的果敢和忠诚而会心一笑;读到李密的《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时,也会为他的孝心深深打动……通过这些经典文言文阅读文本,学生在精炼的文言语言中体会到古人的语言智慧与穿越时空的普世价值。而并非“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作为热爱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又怎会只停留在对文言知识的简单传授层面呢?

但又能因此而忽略对文言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必要吗?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科评卷组组长陈少华高考试卷点评会上说到,从评卷情况看,古文阅读翻译题得分情况好于往年,但部分考生对文言文特殊结构把握不好。他指的是考题中的“傅先生天下贤士”一句,这是相对简单的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式,更不用说相对复杂的宾语前置句了。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和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有不可能割断的血缘关系,要掌握好文言基础知识,为翻译理解扫清“障碍”,首先需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包括词性、句子成分构成,否则当我们讲到介词,学生会问介词是什么,什么样的词是介词,和连词、副词有什么区别;讲到状语后置句时,学生会问状语是什么,为什么叫后置,而宾语却叫前置。这是高一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甚至在高三复习时,有学生仍旧一知半解,所以我认为高中文言教学要让学生提升翻译能力,首先需要熟练掌握现代汉语相关语法,以之作为最牢固的坚石,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不管是词类活用还是特殊句式,都会迎刃而解。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看似枯燥的语法基础,没有了这些,就如同空中楼阁,所以我以为文言文教学中的基础教学不仅不能因为众多的批评之声而忽略,而应该放在“打基石”的地位,“基石”打得深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更高。

此外是对于文言文教学功利化的指责也没停止过,“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盲目追求升学率,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不可否认,文言文教学在高三备考复习时一套又一套的模拟与真题的练习与讲评替代了高一高二时的经典文本品读,呈现出“为了考试、为了得分而学”的课堂情景,但没有人能为高三教师指出一条更好的文言文复习之道,高三复习备考时间有限,要保证复习效率高,当然是考什么,复习什么,这本无可厚非,“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钱梦龙先生道出了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的根源所在——高考考题的“掌舵”效应。

从2004年到2013年广东文言文阅读考察来看,文言文选段以浅显的人物传记类本文阅读为主,赋分为22分,四个客观选择题占12分,实词、虚词各占3分,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占3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占3分,2008年曾一度将文章信息筛选改为对“之”字的考察,综合了宾语前置和“之”字代词用法的考察。而一直赋分为4分的断句题在2012年一度取消后在2013年又以客观选择题的方式考察,直接降低了断句的考察难度。一直以来赋分为6分的文言文句子翻译由2012的10分在2013年回归到7分,将翻译的小题改为3分的简答题,直接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于不变中有创新,不变的对于实词、虚词的词类基础的考察,文言翻译中综合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诸多基础知识点,不难看出一直以来高考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察的偏向,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化。这种考察方式下,又怎么一味责备一线教师应试化备考呢?

可喜的是2013年的创新题型也透露出命题者的思考,除了考察基础知识,文言文还可以怎样考,以此来引导一线的实践教学,这也值得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去思索。

首先在文言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命题者一直选取偏重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体裁,从未曾选取偏重理性思维的议论性说理文,只是因为这类文章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浅显文言文”吗?教材中诸如《师说》《劝学》《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等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议论性文章,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议论手法,足以垂范后世。所以我希望高考命题者再大胆些,在选文上有所变革,让多种体裁的优秀文言文呈现于考卷,以此引导一线的文言文教学不再一味偏重于人物传记,让学生不再有除了人物传记,其他都不重要的学习心理。

此外,在题型、考点的设置上,希望高考命题者能更灵活些,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考察相并重,有考察文言基础,更有对人物形象、作者观点、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知识的迁移考察,让学生从平时文言文课堂所学的能学以致用。以“考”促“学”,这样的“功利化”又有何不可呢?

易秀芳,教师,现居广东珠海。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文言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