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

2014-08-01 09:01颜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情感

现行教材中所选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发掘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对于经历了第一二学段语文阅读学习、培养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主要从感悟思想情感、梳理文章结构、欣赏写景状物、品评用词造句四个方面进行赏析,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感悟课文思想情感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学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语文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和熏陶。因此,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任务。

在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的“至爱亲情”专题中,《背影》中有父亲跟我的三处语言描写,两处背影描写。语文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共同体会父爱子、子爱父的至爱亲情。《甜甜的泥土》中优美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出的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和暖的春晖之爱;《人琴俱亡》中兄弟的手足之情;《父母的心》展现的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爱子之情。其实,“长征之歌”专题中中有讴歌赞颂,“江山多娇”专题中有热爱赞美,“人与环境”专题中有构建优化和谐环境的呼吁。只要我们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汉语中蕴藏的丰富感情就会被极大地发掘出来。

选编入教材的课文,无论哪一种文体,作者撰写都是带有自己的目的,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如有些说明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优美的语句,大多是平淡枯燥的说明性文字。《奇妙的克隆》一文是一篇高新科技说明文,如果采用一般的讲授法,学生很难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无从谈起对文中思想感情的感悟并得到培养教育了。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的方法。课前设置预习题,布置学生运用字典、词典和网络图书资料,自学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竺可桢相关信息和文中出现的一些科学术语。课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教学,通过自读、范读、伴奏朗读等形式,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兴趣。课后想象作文中反映出,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为我国科学家不断探索自然奥秘取得新成果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激情和决心。

二.梳理课文结构精巧美

一篇完整的文章是将一个个优美的词汇和句子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的。结构是一篇文章的外观形式,理清课文的结构不仅能领略作者巧妙的构思,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更对学生写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梳理文章的结构精巧美”是“四美赏析”的第二步。学生在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通过对作者“为什么”写作此篇文章意图的感知,领略了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美好的思想情感后,我再让他们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用网络结构式把文章的段落结构表述出来。

如教学《画山绣水》一文,在课堂上先要求学生“用简洁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后,通过结合课文理解文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文中“赞美桂林山水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提请人们面对美丽江山,牢记过去,创建美好未来的深厚感情”。

知晓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感悟课文中抒发情感,学生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要想把握文章真正内涵,还必须理清文章思路。我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用网络式列出课文结构,让学生领略了作者在本文中总分总结构与并列式结构相结合、逻辑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精巧的构思。

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作者的巧妙构思,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入理解,还让学生学习了文章结构安排的知识,学会了在自己习作中安排材料的技巧,并锻炼了他们概括内容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欣赏课文写景状物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以《美丽的西双版纳》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西双版纳的图片或影片配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拟写导游词,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用美丽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配以响亮明快的《江南行》乐曲,通过自读、范读、领读、互读、齐诵和描绘诗中展示美景等方式,将诗文的意境美充分地展示出来。

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偷偷地”和“钻”两个词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明白了这两个词所展现的春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体会到的语文意境美。

又如同是写“莲”,就有南朝乐府民歌中歌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一碧万顷;周敦颐咏叹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澈纯洁;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碧叶红花美景;朱自清描绘的似“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优美……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等。大量美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真切如画的美景,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四.品评课文用词造句美

“品”就是品评,是品析,就是对语言文字反复咀嚼,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品出语言文字包含的意思,包蕴的情感和意境。中国文字主张含蓄和意会,而“品”是沟通文字和言外之意、言外之情的桥梁。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要求,但词语本身有丰富的内涵挖掘,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品味词语,品中感悟,品中体会。“品”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以体现文章感情主基调的词语或句子为点,将这个点还原为形象,还原为情境,还原为意境,通过比较品评、诵读品析、涵泳品味等方式,达到品中感悟、品中理解、品后表达的目的。

《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推敲,成为千古炼字的经典,我想“绿”字并不仅仅形象地反映出江南春天的色彩美和生机,也包含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再次拜相的施展抱负的决心。可以说我们在品读《泊船瓜洲》时,抓住一个“绿”字,既感受了修辞的魅力,又学习了炼字的能力;既领略春回江南的美景,也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整合。

《枣核》一文中“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句中的“托”字和修辞的赏析,让学生在动作模拟中感受了作者老友那份沉甸甸的思乡爱国之情。

《鼎湖山听泉》中“深夜听泉”的一段泉声描写,让学生在吟哦讽诵中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在模拟仿写中学会了修辞的运用。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牢牢把握语言文字这个根本,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落脚点。古人说的“文以载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语言文字是人文性的载体。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个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美。通过赏美,巩固语文基础知识;通过赏美,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通过赏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通过赏美,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同学生一起去领略语文中的美。

颜超,教师,现居江苏灌云。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情感移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