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立意深化探究

2014-08-01 09:12栾华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富翁冷漠高考作文

新材料作文已然成为了当下高考作文的定式,面对含蓄多元的材料,学生该如何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又该如何在立意上求新求深呢?著名作家丁玲曾讲过:一定要看见旁人见到的东西,还要看到旁人看不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审题时应该多一双慧眼——理性、思辨,立意深了,自然也会令读者耳目一新了,为此才能达到“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的效果。笔者就三个方面来谈一谈细心审题,深化立意的问题。

一.进一步追本溯源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得出结论的思路往往会是“因为……所以……”类,那我们在审题立意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譬如曾经轰动全国的佛山小悦悦事件,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这不禁令人顿感国人情感的冷漠。因为冷漠,所以无视。如果在思考过程中再做一番深化探究,沿着“冷漠”溯源而上——国人为什么会如此之冷漠?五千年文明承传下来的人文关怀为何在一条生命面前丧失殆尽?立意岂不就更深一层了么?这种顺瓜摸藤的方法使得立论的锁链一环扣一环地向纵深处延展,直指问题的本质。2013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给出一则探险家惊扰了山洞里蝴蝶的材料,从材料最后一句话“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不经意的一个行为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审题时能够做一番“穷追猛打”——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破坏性很强的“不经意”行为?这样的作文不就更有了意蕴么?很多时候探究得深并非一个阅读者思想有多么厚重,关键是有无问一声“为什么”的习惯。

二.故事结局的假想

再探讨一个审题立意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假设。把“如果……就……”类型的思考方式应用得体的话,会于纷繁复杂的材料文字背后收获一片洞天。以2013年广东语文高考作文材料为例:文中提到三个生活难以为继的家庭针对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提供捐助的不同态度。一家认为是一种施舍而拒绝了,就此做一个假设,如果他们拒绝了富人的好意,残酷的生存压力就会来临,生命和尊严哪一个更重要呢?何况富翁提供的也不是“嗟来之食”!当思考到这里时,考生作文的主旨就显得有厚度了。假设性推理是人类思考问题的一个普通思路,之所以在对材料分析时少用甚至根本就不用“如果”,就是我们习惯了随着材料文字表面意顺势而行,找到一个论点后就戛然而止,不能对寓意丰富的材料做多元分析。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广西)提到一个年轻人拾到尚先生的手机本无意归还,后来深受手机中捐款短信的感动而归还给失主。审题时可稍作假设——如果下一次年轻人再拾到手机会怎么做?如果下次手机中没有了令他感动的短信他还会还么?一个略有曲折的故事,我们稍作假设,多问一个“会怎样”,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如果多问一个为什么是“探”,那么多做一次假设就是“讨”,少了一分讨论,就会多一层迷雾,多一分讨论,就多一条思路,多一分新鲜与厚重。

我们经常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述拨云见日后的惊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迷失在迷乱的山水之中而无法自拔,总是在原点踏步不前。打开立意之门锁的钥匙就在自己手中,当你向左拧的时候打不开,应该尝试着向右转动,有时从窗子也可以进入房中。

三.逻辑关系的恰当运用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帕斯卡尔语),可惜就是因为一个极其简单的逻辑思辨错误导致我们的立意永远无法深邃。有学生经常用“只要……就……”来替代“只有……才……”,尤其是勇敢、努力、尝试、奋斗等褒义语跟成功一词进行逻辑搭配过程中,一不小心,那些貌似完美无缺的观点未经落地就已经先天不足了。还有学生习惯于厚此非彼,把本不矛盾的两者有意无意地对立起来,比如“道德和法律哪个重要”,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做出结论——道德(或法律)比法律(道德)重要,此时只要变换一下逻辑就会得到一个更加成熟深刻的立意——道德(或法律)重要,法律(道德)更重要。简单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时,要牢牢把握住文字、语段、事件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不武断而又绝对地下结论。还以2013年广东卷为例,有学生从富翁的捐赠入手,并着眼于白手起家四个字,得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这诚然是一个很高明的立意了,但是只需巧换一处,将“不如”二字换做“更要”,则更能彰显立意的深远。因为此立意不仅赞美了富翁救人于燃眉的善举,更能表达出人们对无私大爱的呼唤。

栾华军,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猜你喜欢
富翁冷漠高考作文
突然之间
东霞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比较出来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