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

2014-08-01 09:18洪长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师生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教育是诗意的,语文更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审美,是诗化的审美体验。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餐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的急功近利使我们无法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语文教学的美与诗意。脱离了语文的诗意与美,我们的教学就偏离了正常的方向。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呢?

首先,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交流的基础。要想赋予语文课堂以浓浓的诗意,就需要我们将课堂语文诗意化。我们语文教师虽不能说学富五车,却也可以算是满腹经纶。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诗意化,在授课时,要适当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诗意的语言不仅仅给学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还熏陶了学生,使其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我们的引经据典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其次,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

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思路,将学生引入语文博大的殿堂,让课堂有起伏,有波澜,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诗意,使学生在这种课堂上产生“顿悟”的感受,感受到语文的诗意与快乐。

再次,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教学手段。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教学内容以音乐、图片的形式播放出来,古诗可以配上悠扬的古筝,现代诗可以配上节奏轻快的轻音乐,课文朗读可以选用名家诵读音频,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渲染,让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学生的智慧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着创造的快乐,语文本身应该是给予师生共同的一种精神享受。

最后,语文教师要丰富自身修养。

语文教学的诗意产生于语文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每天与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打交道的语文老师似乎更具浪漫情怀,而且语文教师的诗意气质也是很容易影响到课堂和学生。当然,现实中也有很多语文教师想让自己的课堂诗意起来,可是无论如何努力,课却总是上的平平淡淡,味同嚼蜡。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文学积累和文化素养,在需要诗意表达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语言,所以他们无法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无法让语文课成为诗意的课堂。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修养,多多诵读经典,品读美文,阅读名著,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学习诗意的表达与感悟,并将其消化吸收,内化为绚丽的诗意,使自身具有丰厚的知识功底、高深的艺术修养、激情昂扬的生活态度、表里如一进取不止的人格精神……这样在与学生交流时才能出口成章,在与学生交往的时候才能以自身的诗意感染学生。

此外,陶渊明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也一定要善于“留白”,注意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赋予文章诗意的解读,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句句解读、字字翻译,因为这样的解读会使文章的诗意荡然无存,而且习惯了被动接受的学生也很难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情感。

总之,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诗意的。诗意的语文课堂会是浪漫而自由的,会使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使学生诗意地感悟人生。只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洪长春,教师,现居江西于都。

猜你喜欢
诗意语文课堂师生
诗意地栖居
被耽搁的诗意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