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2014-08-01 09:26江长茂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秋声浮云虚词

在指导诗歌鉴赏时,不少老师都会教学生如何抓诗眼、作者、注释、背景,如何品味意象、意境,如何把握关键词、句及明辨技巧、手法等。但关于诗歌中出现的虚词,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各类教材教辅、高考复习用书等参考资料中,也往往未见论及,纵然谈及,也往往蜻蜓点水,语焉不详。

笔者认为,诗歌中的虚词对诗歌主旨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宜忽视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渲染涂抹出情感层次,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与台阶相映的草再碧也没有人欣赏,隔着树叶传过来的黄鹂的叫声再动听也没有人听。这不仅写出了诸葛亮死后的寂寞,表现了杜甫对一代伟人死后寂寥的不平,而且也间接地写出了杜甫自己当时的失落惆怅之感,他是由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身的境遇,从而产生共鸣。再如他的《滕王亭子》中的“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一句,前句写墙外,后句写阁中,墙外景色依旧,还是当初的“竹色”;而阁中却不见当年的热闹,只有阵阵松声自响。经过两个虚词“犹”、“自”的点染,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流溢而出。

再看李商隐《柳》诗中的两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虚词为“已”“又”二字,它们不仅串联起前后两个意象“斜阳”与“蝉”,又深化了诗人对秋柳稀疏衰弱的悲叹之情。“已”“又”二字使诗句的嗟叹之意顿重,情亦转深。陆游《小园》诗中的两句“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陶诗”“微雨”“锄瓜”通过“未”“又”两个虚词串联起。卷何须终,随意翻读,起止由心,一个“未”字,诗人闲适之情顿显,“微雨锄瓜”紧承而来,一个“又”字,便将诗人惬意恬适的情怀活画出。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虚词在诗歌中作用突出,关系重大,切不可轻忽以对,漠然视之。它的作用,笔者认为,至少关系意境之氛围,关系情感之表达,关系主旨之体现。下面结合实例加以叙述。

一.虚词关系意境之氛围。虚词出现在诗歌之中,有助于深化意境氛围。如:高蟾的《金陵远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诗人高蟾于日暮时分登上了金陵城头,看到了“浮云归晚翠”“落日泛秋声”的情景。浮云向晚,落日斜照,暮山翠色深深,寒蝉凄恻声声,曾经的帝王之都在这样一派苍茫而浓重的暮色的包围之下,也同样显得暮气沉沉,萧条凄清。诗境暮色浓重,萧瑟颓败。而“曾”“犹”二虚词,则将这些情景带入更宏阔的背景之中,诗人并没有将这些景观放置于眼前的一时一地中,而是将之融入广袤的时空里:金陵城曾经伴着“浮云晚翠”,现在还叨陪着“落日秋声”,曾经现在,古今交织,六朝旧事,繁华几何,而今萧条不堪,一如往昔,“曾”“犹”二词使金陵城平添了几多道不尽的历史沧桑感,也加深了诗人对金陵城历久弥败的伤感之情。如果没有“曾”“犹”这两个虚词,诗境恐怕会单薄许多。

二.虚词关系情感之表达,有助于强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虚词“又”字就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家书写成封好之际,似乎已经说完;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这“临发又开封”,与其说是为了补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这一“又”字很好地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三.虚词关系主旨之体现。有些诗歌甚至将主旨体现点倚重于虚词,细品虚词有助于我们体味情感,把握主旨。如:贾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诗的一、二句描写了一幅草木繁茂、桃李花开、生机盎然、明媚动人的美景。三、四句通过虚词“不为”、“偏能”,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怨春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之吹愁而去;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春日惹恨,诗意委婉曲折。

以上看法或许不够成熟甚至有所偏颇,但虚词在诗词中俯拾皆是,大家在鉴赏古诗词时,若能把诗中提及的虚词认真地咀嚼一番,相信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江长茂,教师,现居福建清流。

猜你喜欢
秋声浮云虚词
声声慢 秋声
百般皆浮云,淡然一笑间
不畏浮云遮 巧识庐山面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苇花深处睡秋声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海绵钛市场:莫被浮云遮望眼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