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2014-08-01 09:28王春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范增美人项王

虽然项羽是穷途末路而羞愤自杀,但“成者王,败者寇”的定律并没在项羽身上生效,在人们心中,他依然是盖世英雄。然而,细细品读《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等课文,却可以窥见项羽的人生有着一定的罪过,英雄末路是必然的惩罚。

一.因为傲慢,所以失去机会

太史公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可谓一针见血。过分自信导致自我迷恋,项羽总觉得自己处处高人一等。《鸿门宴》中有一细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说,刘邦是客人,理应居尊位。但当时,项羽在鸿门驻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所以项羽有足够的资本端坐首席,哪怕是虚情假意的客套话都不屑于说。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庇护刘邦时,项羽也没有任何的表示,足见他对刘邦的轻视,意识不到“鸿门宴”是他打败刘邦最好的机会。

后来刘邦不辞而别,傲慢的项羽则收下礼物,没采取任何行动,从而失去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意识不到他是在“放虎归山”,意识不到他已经亲手埋下失败的种子。

二.因为妒忌,所以失去帮手

“一个好汉三个帮”。然而,堪称绝世好汉的项羽却几乎没什么帮手。虽然范增对项羽忠心耿耿,项羽前期的辉煌少不了范增的全力辅佐,但范增也得不到项羽的真正信任。在鸿门宴上任范增急赤白脸、急火攻心,项羽就是装聋作哑,毫不理会。后来陈平使反间计,项羽中计,怀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兵权,范增只得“愿赐骸骨归卒耳”,未至彭城,一命呜呼。对待亚父尚且如此,何况是其他人?诸如陈平、韩信、龙且等贤臣名将,不是主动“弃暗投明”,就是被动“择木而栖”,这都是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的结果。

妒忌之心使项羽对谁都不放心,对谁都不会以诚相待,因而没了帮手。最终,项羽众叛亲离,将天下拱手让给知人善用的刘邦。

三.因为自私,所以失去人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是极其自私的。范增苦心经营鸿门宴,本想替项羽扫除“大一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项羽却无视范增的良苦用心:范增朝他使眼色、举玉玦,他“默认不应”;范增指使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他也默不作声。他为维护自己“伟大”的形象,而把范增的一片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完全不顾范增等人的感受。

他的自私还体现在决战时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最后关头他最关心不是怎么用兵布阵,将大家带出绝境,而是关心他的美人。《项羽之死》一文中,他深情款款地对着美人悲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关心的不是“江东子弟奈若何”。他对着美人“泣数行下”,大家也都哭作一团,士气可以说是低到谷底了,这仗还怎么打?

一切以寡人为中心的项羽,自顾和美人演绎“霸王别姬”,让那些随项羽出生入死的江东子弟情何以堪啊?这种自私也注定了其一生的悲剧。

四.因为暴怒,所以失去民意

关于项羽暴怒的例子不胜枚举,他的暴怒直接催生残暴。项羽的残暴与暴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是队伍打了胜仗,项羽就会把对手“屠之”,如秦将章邯投降以后,“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鸿门宴失手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其暴行连太史公也不得不大为感慨:“羽岂舜帝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项羽的残暴致使民怨沸腾,民意尽丧。《项羽之死》有这样的情节,项羽突围时“迷失道”,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向左”,继而项羽“乃陷大泽中”,无路可走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可见项羽已无民意可言,已丧失人心。

五.因为沮丧,所以失去信念

在楚汉相争的最后时刻,项羽半是逞强、半是炫耀地主演了“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杀到乌江边。项羽曾想过东渡乌江,可当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好像一下子就心灰意冷了,“东山再起”的念头顿时倦怠,他竟然拒绝渡江,决定坐以待毙。难道他不懂得“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道理吗?鸿门宴上,老对手刘邦不也装了一回孙子?在最需要项羽振作起来的紧要关头,他选择的却是沮丧——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沮丧:项羽连垂死的挣扎都不愿为之。失去最宝贵的信念,他的人生只能到此为止了。

不可否认,项羽的人生确有一种悲壮之美,这也是后人为之唏嘘的主要原因。然而,研读课文,独立思考,我们便会发现,满纸刻着项羽的罪与罚!

王春义,教师,现居安徽铜陵。

猜你喜欢
范增美人项王
差点成为“羊二代”
英雄与美人
神秘的美人鱼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春天的美人树
若谋者美人戏
《史记》范增性格妙笔
自勉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