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的疗效探析

2014-08-01 00:12董永吉
当代医学 2014年33期
关键词:尿激酶基层医院死亡率

李 雷 董永吉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的疗效探析

李 雷 董永吉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使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爱心医院2008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分为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n=16),观察2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观察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溶栓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6%,死亡率为37.5;常规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5.0%,死亡率为0%,溶栓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溶栓成功率为87.5%,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常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为持久且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1]。AMI的常见诱因为心肌供氧量不足及需氧量增加,而引起心肌供氧量不足的原因是由于器质性或动力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造成的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出现破裂、出血及血栓的形成等[2]。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治疗AMI的主要手段,包括急诊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急诊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AMI效果最为确切的治疗手段,但在基层医院由于条件所限,并不能有效开展急诊介入治疗,因此如何在基层医院为AMI患者实施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溶栓治疗因简单易行,受到基层医院的日益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在基层医院对AMI患者实施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爱心医院2008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6.5±4.6)岁。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制订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和肺部感染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分组:根据对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将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溶栓组(n=16),其中对照组男9例,女7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9.2±5.6)岁;研究组男11例,女5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8±5.4)岁。

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给予吸氧、镇静、心电监护及开放静脉通道,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如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和阿司匹林100 mg(1次/d)、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抗凝等治疗。

溶栓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采用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100 mL生理盐水J。滴注的速度为6000单位/分。

1.3 溶栓治疗再通判断标准 (1)持续胸痛于2 h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在2 h内回降>1/2;(3)血清CK-MB、CK酶于起病后14 h内达到峰值;具备上述3项指标中的2项或2项以上则判为溶栓再通。

1.4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以下疗效指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低血压;随访期(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再梗;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溶栓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溶栓组溶栓治疗成功率为87.5%,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常规组无显著差异(见表1)。

(随访期1年) 死亡率 并发症发生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组别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常规组 12(75.0) 6(37.5) 10(62.5) 3(18.8)溶栓组 3(18.6)a 0(0.0)a 2(12.5)a 2(12.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为持久且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目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诱因是由于血管内血栓的形成;而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引起血小板粘附、活化及聚集,血小板聚集在冠脉部分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严重的则发生心肌梗死[3-5]。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溶栓治疗是防治心肌梗死的关键。尿激酶是从新鲜的人尿中分离精制而得到的一种蛋白质酶,属于酶类溶栓药物,其药理机制主要为:(1)尿激酶通过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降解血液的凝血因子V和VIII,从而发挥溶栓作用;(2)尿激酶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生成[6-8]。

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结果发现溶栓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溶栓组溶栓治疗成功率为8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无显著差异。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时,对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在我国有大量的基层医院,溶栓再灌注治疗可为基层的AMI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在基层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和前景;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此外在基层医院要更加重视冠心病防治,积极对普通人群、冠心病高危人群及冠心病患者,进行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相关的健康教育,以更好发挥基层医院在冠心病防治领域基础作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1] 卢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75-3376.

[2] 赵淑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路径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8):1598-1599.

[3] 李国岩.参附注射液干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壁瘤形成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3):36-39.

[4] 丁钰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36):88-89.

[5] 刘年德,周鑫.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疗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32(3):239-240.

[6] 马可忠,刘文卫,汤永谦,等.黄芪注射液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BNP水平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31-2632.

[7] 金绿英,杨俊,李莉,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清中高迁移率组蛋白B1水平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8):1420-1421.

[8] 陈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95-2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3.032

江苏 221000 徐州市爱心医院内科 (李雷) 徐州市民政医院内科 (董永吉)

猜你喜欢
尿激酶基层医院死亡率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